安靜和入靜
(刊登於《傳書》2009年6月)
張逸萍
當講及冥想的一貫模式(倒空頭腦,入靜),曾多次有弟兄姐妹問我﹕「不是說,禱告和靈修時要安靜的嗎?」
安靜和入靜大有不同!讓我們看看一些氣功師和太極師怎樣解釋什麼是入靜﹕
「入靜指思維活動單一化,雜念減少,對內外刺激因素反應減弱在主觀感受上常呈現(恬淡虛無)的境況。……入靜的程序取決于功夫的深淺,可分﹕1、
初級:姿勢自然舒適,呼吸柔和,雜念較少……2、 中級:對外界的聲音干擾聞如不聞……3、
高級:外界的干擾已不起反應,……若有若無,用意自如,若存若亡……
」怎樣可以使自己到達這樣的境界呢?每派的老師們都自有一套,但通常是集中精神想一件事物、一幅圖畫﹕「意守乃一念代替萬念之法,通過意守的鍛煉可使思想集中,排除雜念,達到入靜。通常概括為內守和外守兩大類。……意守呼吸……意守浮雲……
」[1]也有一些「師傅傳授給初學者一個咒語,並教會他如何不斷地重複這一咒語,以產生超覺入靜所特有的高度寧靜和敏銳的覺知。」[2]
(註﹕咒語不是咒罵人的話,有時又叫口訣,是非常短的話語或聲音,而且常是不斷唸誦的。)
可見,入靜是一個摒棄思想、頭腦沒有活動的狀態。
最近的科學研究有同一結論,研究員使用磁共振影像掃描(MRI)觀察人在冥想狀態下的腦部變化,他們選取不同宗教背景的冥想者,包括西藏佛教徒、方濟會修女、修禪者、印度的錫克教徒。研究員發現,結果完全一樣,大腦掌管專心的位置(seat
of attention)會亮起來,而腦部其他地方則暫時停頓,沒有活動。[3]
但是,當基督徒讀經、禱告、默想,卻不需要、也不應該丟棄思想,以至頭腦沒有活動,更加不必藉賴意守或唸誦咒語幫助。
舉個例來說﹕假若我們讀經讀到「謙卑像這小孩子」(太十八4),我們專心思想﹕什麼是謙卑?為什麼小孩子是謙卑的榜樣?我昨天對某人說的那句話,是否顯示了我的驕傲?我怎樣才能學習得更謙卑呢?有什麼需要小心?不謙卑有什麼後果呢?然後祈禱求主每天提醒我們,要謙卑,不能驕傲。當我們這樣思想的時候,我們的頭腦絕對是活躍的,思想絕不停頓。
假若我們默想「謙卑像這小孩子」時,專心想像一幅圖畫,努力在內心看見一個孩子,一副謙卑的樣子,這就是意守,遲早將人帶進入靜狀態。又假若我們默想謙卑時,口中喃喃有詞﹕「謙卑、謙卑、謙卑……」以幫助思緒停止,這就是使用謙卑兩個字為咒語,亦遲早將人帶進入靜狀態。
假若我們默想謙卑時,我們想到昨天對某人講的那句話表示自己不謙卑,於是想到,驕傲的原因是因為自己的烹調技術比她好,於是向神認罪,求主幫助。這是安靜默想。但若我們跟著又想到姨媽明天會來吃飯,得準備一些好菜,呀,還有,廚房裏已經沒有牛奶和洋蔥,找一張紙寫下
……這是胡思亂想,不是安靜默想,這時應該求主幫助我們安靜,把思想帶回聖經教導上去。
願主幫助我們,不受教會內外的神秘主義影響,免得中了仇敵的詭計。
[1]
洪塗生「漫談鬆靜意」(http://www.taichi.org.tw/ChingRoo/vol6/p5.htm)[2]
「入靜」(http://hi.baidu.com/tangy25/blog/item/a1984508cda98fd763d9862c.html)[3]
Sharon Begley, “Religion and the Brain,”
Newsweek (May 7, 2001): 52-57; Joel Stein,
“Just Say Om,” Time
(Aug. 4, 2003): 49-53.
分享於:https://www.facebook.com/lois.chan.568/posts/190701484455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