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我假我
vs 新人舊人
張逸萍
我們都常聽說:「活出真我!」因為真我是不戴面具的、誠實的;反之,假我是虛偽、欺騙、罪惡的代表。聖經卻沒有真我假我,只有新人舊人。二者看來似乎非常接近,但卻相差千萬哩。
心理學的真我假我
1. 真我是良好的
如果我們都應該將自己的本來面目呈現在人面前,「我就是這個樣子的啦!」那麼,第一個含意就是—我本來就是好的,應該接納和表揚。這不過是流行心理學所講的自我接納,或者一般人所認同的人性本善。
2. 真我不需要改變
既然我是好的,值得接納的,就不應該改變自己,否則就是助長假我。如果我生來是同性戀的,當然不應該強迫自己改變性傾向;如果我天生暴躁性格,我發脾氣就有理。即使冒犯別人,也不能叫我內疚。其實,這不過是道德相對的另一個講法。
3. 真我不需要救恩
我是好的,不需改變,當然不需要內疚,最重要的是:沒有罪惡這回事,人也不需要救恩。所以,耶穌被釘死在十架上是沒有意義的。
聖經中的新人舊人
1. 舊人是敗壞的
聖經說,舊人「心地昏昧,與神所賜的生命隔絕了... ...良心既然喪盡,就放縱私慾,貪行種種的污穢。」(弗四18-19)我們的本相是敗壞的,並「死在過犯罪惡之中」(參弗二1-3)。
2. 舊人需要救恩
舊人因為沒有神的生命,所以敗壞,那麼,第一重要的是要重生得救。萬幸,「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神)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弗二5),「信祂名的人... ...乃是從神生的。」(約一12-13)這個新的生命,就是聖經所講的新人。
3. 舊人需要釘死
舊人得著新生命之後,還須「脫去... ...從前行為上的舊人... ...要將... ...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象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四22-24)
真我理論的來源
心理學家認為,母親必須關注嬰兒的需要,並及時給予滿足,嬰兒才能發展出心理健康的真我;否則,嬰兒就會感到被忽略,被迫壓制本性,從而形成所謂假我。換言之,人必須遷就慾望,關心自己的需要。因此,心理學有自愛、自尊、自我接納、活出真我等口號。
此外,東方宗教中的瑜伽大師和佛僧都認為,物質世界是一個幻覺,人的血肉之軀是假我;真實的世界是靈界,所以靈性的我,才是真我。他們基本上都不以真我為邪惡,視之為上帝的一部分。而尋找真我之道,就是瑜伽、冥想、禪坐等。今天心理學中也大有人贊成。
結論
基督徒要懂得分辨,在聖經真理上用功,不被虛妄迷惑,也不要將真我假我和新人舊人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