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窺視天堂(新紀元運動中的瀕死經歷)

新紀元的陷阱》第十八章

張逸萍

 

 

 

伊基蒂(Betty Eadie)在最暢銷書《被光擁抱》(Embraced by the Light)中描寫自己的瀕死經歷(Near Death Experience)﹕有一天她住院接受手術,當天晚上她感覺非常暈旋,好像身體向下沉,突然她發現自己翱翔於天花板,向下看見自己的身體仍然躺在床上,接著她覺得自己在一個黑暗的隧道中前進,在最終點,她看見一點點的光,慢慢她看見一個人站在光中,展臂歡迎擁抱她,讓她覺得無限的愛,她知道自己終於回家了,與她的救主耶穌基督面對面了。可是「耶穌」對她說,「你的時候還沒有到」,伊基蒂抗議,不願意回去,至少她得知道她為什麼「死去」,於是「耶穌」向她解釋了很多道理,帶她到處游覽。無奈,她終於必須告別天堂樂境,伊基蒂形容回到肉身就像剛剛洗了澡,又穿上一件在污泥中輥過的又冷又濕的全身工作服。[1]

 近二三十年來,我們常常聽到類似上邊的瀕死經歷報告。雖然瀕死經歷並非全盤的是「新紀元」,但是卻常被歸類於新紀元事物中,而且愈來愈經常發生。按照瀕死經歷研究員穎建力(Kenneth Ring),那些曾被醫生判定為「死了」而又復甦過來的人中,有35-40%有瀕死經歷,而嘉陸民意調查(Gallup Poll)也認為5%的成人曾經有過瀕死經歷,[2] 所以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

 

瀕死的經歷

雖然每一個人的瀕死經歷都不一樣,但是卻有很多類似的地方。瀕死經歷研究員慕迪(Raymond Moody)總括其共同點如下﹕[3]

 ·         無法形容,因為所見的不是三向量物質世界的事情;

·         聽到別人宣告自己死亡;

·         感覺非常安寧,身體痛楚消失;

·         聽到不尋常的聲音;

·         覺得自己被吸進一個黑暗的隧道;

·         發現自己靈魂出竅,非常驚訝;

·         遇見已死的親友或其他靈體;

·         遇見光靈(Being of Light——慕迪認為瀕死經歷中最特出的是這個光靈,光明燦爛無比,而且充滿慈愛;

·         迅速回顧一生,光靈通常要求經歷者自評;

·         到達某種樣的邊界;

·         回到軀體中。

 

瀕死的信息

現代瀕死經歷所帶來的信息雖然不是正統的新紀元神學,卻常有關係,舉個例,它沒有證實輪迴,也沒有否定,[4] 但是很多人事後卻接受輪迴的觀念。[5] 總括而論,瀕死的主要信息是﹕沒有罪,沒有審判,而人生最重要的是追求愛和知識。難怪有一牧師指責這種研究為「銷售廉價的恩典」,[6] 因為信耶穌與否沒有什麼要緊。

 慕迪說,「有一個"教訓"是大家一致帶回來的……都強調要在餘生培養對別人的愛……有人見到了光靈,感受了完整的愛與接納,甚至自己一生完全攤開的時候也不例外……除此之外,很多人都強調求知的重要性……[7] 又說,「那種獎懲模式的死後世界就在絕大多數的案例中被否定,被揚棄……自己的一生中最難堪,最邪惡的事蹟也攤在光靈的面前,光靈的反應並沒有震怒或不悅,卻處之以諒解,甚至待之以幽默。」[8] 當慕迪被問及經歷者的宗教信仰是否有影響的時候,他回答說﹕「在全部的研究過程中,始終沒有聽人提起什麼天堂地獄那一類現社會習慣的說法,反而有人強調他們的經歷跟他們按宗教背景去想像的不一樣。」[9]

 可是,瀕死經歷是否可信?

 

經歷的後效

要決定瀕死經歷的可信性,不能忽略這個經歷在人身上的影響﹕ 

(一)人生態度

首先,有過瀕死經歷的人,可說是幾乎都不再怕死,這也難怪,因為死的未知數已經沒有了。如果沒有審判,沒有地獄,死亡當然一點不可怕。其次,光靈常常向經歷者強調愛和知識,很多人覺得這經歷使他們的自我評價提升,人生更積極,對別人更有同情心,更寬容,所以他們都不再重視物質,反覺服務別人更有價值。[10] 此外,他們都想追求知識,但這知識多指宇宙玄秘和與生死意義有關的事理。[11]

艾華特(P. M. H. Atwater)是一個比較老實的研究員,她不願意報吉不報凶,所以她報告了瀕死經歷的一些不良後效,其中最驚人的一項是﹕經歷者雖然常常說自己更愛家人,但是他們的家人都沒法感到,很多時候甚至感覺他離群,傲然活在另一個世界裡。[12] 此外,經歷者雖然腦部沒有損傷,但似乎頭腦都有改變,[13] 例如對時間的感受不同,[14] 甚至漠視常規和常理。[15]

 另有研究員相信傳媒對瀕死經歷的描寫太美妙,減低死亡的可怕,無形中鼓勵自殺和墮胎。[16]

 (二)宗教觀念

多數的經歷者事後都對上帝和屬靈事物有興趣,他們都變得熱愛上帝,滿腦袋都是上帝,而且絕對相信上帝存在;只是上帝的名字被更改了,一般比較喜歡叫他做能量、宇宙心靈、源頭、等等。他們對宗教的選擇也常有改變,有三分之一的人仍留在原先的宗教,但是努力去改進它,其餘的人的宗教意識通常是轉離傳統教條而開始追求屬靈事物,要親身經歷神,他們常選擇玄學、新紀元或東方宗教,又對神秘經歷感興趣。[17] 護教學家安克伯(John Ankerberg)評論說,「不幸的,很多瀕死過案的經歷和信息,使人轉離神、耶穌、基督教信仰、和聖經。」[18]

 (三)靈異能力

所有研究員都一律同意,很多人在經歷之後開始產生各種靈異能力,或者靈異能力增加。根據研究員基新(Greyson)的統計,瀕死經歷後報告有靈異經歷的人明顯比經歷前增加,包括超感知覺、超感的夢、靈魂出竅、看見氛圍(aura)、與死人來往、遇見似曾相識的事情(Deja vu)、神秘經歷、回想夢境、冥想。[19] 研究員基瑪葛(Margot Grey)說瀕死經歷後,人幾乎總是產生靈異能力,而且所引發的能力中最觸目的是靈異治療能力,他們可以運用心靈意識為人診斷和治病。[20] 艾華特也說,「他們會變得更靈異,這是一個事實。」[21] 慕迪也認為很多人在「這些經歷之後突然得到所謂"通靈"的超能。」[22] 穎建力也同意這觀點。[23] 安克伯也發現很多瀕死經歷者後來都變成職業性的秘術家。[24]

 (四)仍有例外

前三點的後果都相當負面,可是事實卻有例外,例如有基督徒在瀕死經歷後開始熱心追求,曾經有人說他在瀕死經歷中遇見耶穌,被耶穌責備,復甦後放棄他的同性戀生活方式,變成一個認真的基督徒。[25]

 

窺視了天堂?

現在一般傳媒中的瀕死經歷都讓人以為死後就是「天堂樂境」,但是這個觀念有多可靠?

 (一)並非人人上天堂

在瀕死經歷中見到「地獄」的,大有其人,根據統計,10-50%的瀕死經歷是可怕的。[26] 基瑪葛說負面經歷實在是有,但是因為這些人覺得是一件丟臉的事,所以大多不願意洩露。根據他的調查,有些經歷是恐怖的,例如走迷了路,或者到達一個陰暗凶惡的地方,覺得淒涼,又發現自己站在一個深坑的邊沿,竭力爭扎,差點掉進去;更有一類經歷是地獄似的,這些人覺得被拖到一個黑暗的地方,被襲擊,聽到靈魂在受苦而哭嘯,野獸咆吼,甚至有人承認自己看見地獄的火焰,遇見魔鬼。[27]

 (二)信息不一致

上邊的資料,無論是「天堂」是「地獄」,都是來自現代的研究過案,可是不見得能代表古今中外的瀕死經歷。歐洲中世紀文獻中有很多類似煉獄的瀕死經歷,例如第八世紀的載特吳(Drythelm)的經歷已經有煉獄的思想,他在瀕死的時候看見靈魂在火焰和冰塊之間拋來拋去受苦,他的靈體導游解釋,這是暫時的,如果活著的人為他舉行彌撤、禱告、施舍、和禁食,這些靈魂可以獲得釋放,載特吳復甦後將財產分散,離開家人,進入修道院苦修。[28]

不但中古時代的瀕死經歷反映中世紀的神學思想,即使現代人的經歷,個別經歷者也會受自己的宗教背景影響。例如,伊基蒂有摩門教背景,[29] 我們可以在她的書中發現摩門教思想,例如她看見很多神所創造的其他世界,上面都住滿了人,[30] 這就和摩門神學吻合。研究現代瀕死經歷的人也發現歐美和東方(日本和印度)的報告有出入,主要是所見的影像和宗教人物反映東西文化的不同之處。[31]

 

什麼一回事?

到底瀕死經歷是什麼一回事?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告訴我們它的信息有多可信,下面是一些解釋﹕

 (一)並非真的死去

最關鍵的問題是﹕瀕死經歷是否真正的死亡?一般人在人工呼吸急救五分鐘後已經無法可救,如果能「死去」二十分鐘又復甦,已經是叫人詫異的了,[32] 可見瀕死經歷者絕不能和聖經中的拉撒路(死了四天再復活)相提並論。現代醫學界對死亡有三個不同的定義﹕(1)心跳呼吸等生命徵象消失;(2)腦波活動停止;(3)功能無法恢復(一去不返的死亡)。[33] 如果根據第三個定義,所有瀕死經歷者都沒有真的死去。 

正因如此,很多懷疑者也提出了一些心理上和生理上的解釋﹕

·         痛楚或藥物引發的幻覺;

·         出生經歷的剩餘記憶;

·         因二氧化碳濃度改變,腦部所起的反應;

·         心理願望達成(對天堂的盻望);

·         與容格(Carl Jung)的集體無意識和/或基型類似的經歷;

·         藥品刺激的經歷——迷幻藥、海洛英、大麻等,或者麻醉藥的副作用;

·         大腦——部癲癇,和

·         感覺剝奪。[34]

難怪穎建力也認為它「與死亡沒有真正的關係」。[35]

 (二)瀕死經歷和神秘經歷

穎建力對二者的關係最感興趣,他注意到瀕死的經歷和後效與瑜伽蛇神(Kundalini)發動有很多相似之處。譬如二者都接觸到能量,看見光,事後的轉化也相似,而且都產生靈異能力。[36] 所以他提出了一個理論﹕瀕死經歷基本上是一個宗教經歷,促發對屬靈事物的醒覺和追求,最後產生各種靈異能力。[37] 他又說,經歷者在某程度上和光融合,很多人遇上光靈,吸收了它的能量,播下了轉化的種子。[38] 最後穎建力提出一個相當有理由的解釋﹕人在瀕死時缺氧,所產生的生理狀態有如瑜伽術中的呼吸控制的結果,正適合瑜伽蛇神引發。[39]

 (三)其他可疑點

絕大部分的瀕死研究員都有新紀元背景和思想,包括慕迪和穎建力。[40] 伊基蒂是一個催眠治療專家。[41] 艾華特曾經積極探索玄學和靈異事物。[42] 另一位著名的研究員顧巴羅(Elizabeth Kubler-Ross)在開始研究之後也有遇見死人和靈魂出竅的經歷。[43] 還有一點,出版最暢銷書的伊基蒂一直不能提供她的醫院記錄,沒有證明她的瀕死經歷屬實,甚至拒絕透露醫生名字。[44] 出版了幾本書的艾華特也自稱有幾次瀕死經歷,但是都沒有醫生證明,而且有一次自認是運用意志叫自己死去,[45] 說來她的「死」最像神秘經歷。這一切都無法不叫人懷疑作者們和研究員們是否另有用心,或者整個事情是否魔鬼騙局,叫人相信死後沒有地獄,沒有審判。

(四)暫時的結論

如果瀕死不是真的死,所見的事物因人因時代而有異,整個現象和後效與神秘經歷相似,加上所帶來的信息與聖經有異,到底我們可以有什麼結論呢?筆者認為穎建力的解釋比較有理,瀕死的生理狀態正是秘術技術所引進的身體狀態,所以,或者可以說——瀕死經歷是一個不請自來的神秘經歷。但是,這仍然是一個假設,無論如何,瀕死經歷不是生死之迷的答案。

 

人死非燈滅

瀕死經歷雖然未必讓人窺視死後世界,卻似乎證實了人有靈魂。很多瀕死的人報告自己在身體上邊看見自己被人急救,或者報告手術室細節。例如有一位經歷者提出證據,說自己當時看見牆壁的燈架上有一個十元硬幣,護士為了叫他住嘴,往他所指的燈架上看,果然有十元硬幣一枚。[46] 類似的案例,一般都能被證實,而且都叫人吃驚。[47] 於是,有些哲學家如此推理﹕五官是我們接觸外界的唯一方法,在瀕死的時候,五官感覺已經停止,但是經歷者仍然知道急救的情形,可見人有一個非軀體,非物質的部分,是科學所不能解釋的。[48](就是眾宗教所講的靈魂)

 當然也有反證的例子,有一醫院故意在架上安裝一副機器,不停打出不同的字句,只有爬到天花板上往下看才能看見這些字,他們的研究結果是﹕瀕死的人沒有看見這些字。[49]

 靈界的事情有很多我們還不知道,所以很難有定論。即使保羅講到自己被提到第三層天的經歷(有人猜測是一個瀕死經歷)[50],他也說﹕「或在身內,我不知道,或在身外,我也不知道,只有神知道。」(林後十二2),就是說,保羅雖然窺視了第三層天,也不知道自己是否靈魂出竅離開了身體。

 用瀕死經歷去證明人有靈魂,是會引起爭議的,基督徒不如單單相信聖經,憑這些現象去探索靈界奧秘不是明智之舉。但是我們可以用瀕死經歷去提醒自己,人死非燈滅,死後何去,值得考慮。

 

唯一的結論

瀕死經歷沒有讓我們窺視死後世界,甚至不能用以證實人有靈魂,但是如果我們向一位曾經真的死過又再活著的人請教死後真相,倒是聰明的。事實上,這樣做是可能的﹕有一個人——耶穌——他已經從死裡復活,也已經將真相告訴我們,祂說,身體死後靈魂仍然存在(太十28),而且要面對審判(來九27),有些人要往天堂去,有些人往地獄去(太廿五46),可是祂也告訴我們一個好消息﹕「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三16)如果希望死後上天堂與神同在,信耶穌是唯一之法。

 朋友,瀕死經歷你不一定有,可是真正的死亡一定會臨到,你預備好了沒有?



[1] Betty J. Eadie, Embraced by the Light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94), p. 28-30, 40-43, 123. etc.  [2] Kenneth Ring, Heading Toward Omega: In Search of the Meaning of the Near-Death Experience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1984) p. 34-36. [3] Editors of Time-Life Books, Psychic Voyages (Alexandria, Virginia: Time-Life Books, 1987), p. 66-69. [4] Raymond A. Moody 著,長生譯,來生(台北﹕方智出版社,民國84年),p.151. [5] P.M.H. Atwater, Coming Back To Life: The After-Effects of the New-Death Experience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88), p. 151.  [6] Raymond A. Moody, Life After Life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98), [7] Moody來生 p. 102. [8] Ibid., p. 108. [9] Ibid., p. 150. [10] Margot Grey, Return From Death: An Exploration of the Near-Death Experience (New York: Arkana, 1987), p. 96. [11] Ibid., p. 98-99. [12] Atwater, Coming Back To Life, p. 68-70. [13] Ibid., p. 86. [14] Ibid., p. 81-89. [15] Ibid., p. 77-81. [16] John Ankerberg & John Weldon, The Facts on Near Death Experience (Eugene, OR: Harvest House, 1996), p. 10-17. [17] Atwater, Coming Back To Life, p. 116-117. [18] Ankerberg & Weldon, The Facts on Near Death Experience, p. 18. [19] Ring, Heading Toward Omega, p. 318. [20] Grey, Return From Death, p. 113, 134. [21] Atwater, Coming Back To Life, p. 145. [22] Moody,《 生》, p. 101. [23] Ring, Heading Toward Omega, p. 166. [24] 安克伯、韋爾頓著,逸萍譯,《死後生命的真相》(香港﹕天道書樓,1999p.46-47. [25] Ankerberg & Weldon, The Facts on Near Death Experience, p. 34-37. [26] Ibid., p. 10. [27] Grey, Return From Death, p. 56-58. [28] Carol Zaleski, Other Journeys: Accounts of Near-Death Experience in Medieval and Modern Tim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p. 31-32. [29] Richard Abanes, Embraced by the Light and the Bible (Camp Hill, Pennsylvanis: Horizon Books, 1994), p. 25-26. [30] Eadie, Embraced by the Light, p. 86-88. [31] Ring, Heading Toward Omega, p. 47-48. [32] Moody來生 p. 157. [33] Ibid., p. 157-163. [34] 安克伯,死後生命的真相p.9. [35] Ring, Heading Toward Omega, p. 249. [36] Ibid., p. 231-235. [37] Ibid., p. 51. [38] Ibid., p. 87-88. [39] Ibid., p. 248-49. [40] Ankerberg & Weldon, The Facts on Near Death Experience, p. 32. [41] Eadie, Embraced by the Light, about the author. [42] Atwater, Coming Back To Life, p. 27. [43] Editors of Time-Life Books, Psychic Voyages, p. 64-65. [44] Abanes, Embraced by the Light and the Bible, p. 203-04. [45] Atwater, Coming Back To Life, p. 45. [46] 吳光顯,『靈魂飛越死亡線』,顧立平編輯,《靈魂Call Out》(台北﹕周商文化,1996p.110-11. [47] Moody來生 p. 109. [48] Robert J. Geis, Personal Experience After Death (Peru, IL: Sherwood Sugden & Co: 1995), p. 100-106. [49] 電視節目 “Near Death and Dreams of Dying”, Discovery Channel, 7/17/1999. [50] Zaleski, Other Journeys, p. 26-28; J. Vernon McGee, II Corinthians (Pasadena, CA: Thru The Bible Books, 1977), p. 131-32.

 

 

 

回「新紀元運動」頁

回「中國基督徒需要批判心理學」主頁

回「為真道爭﹕護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