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有效吗?
改编自《自尊、心理学、与康复运动的真相》第五、第六题
《心理学不合圣经》第四章
《心理学偏离真道》第十八章
当我和其他基督徒谈到心理学问题的时候,他们常回答说:「帮助了很多人嘛,何必挑剔?」,但是心理学或心理治疗的效用正是它现在大受抨击的原因。请听这些专家的意见:
效用不佳
埃利斯(Hans Eysneck)是个有经验的治疗家,对心理治疗各方面有纵贯的了解,他主张:「心理动力学(psychodynamic)和心理分析治疗,和很多人所谓人本理论都是 话..........我渐渐发现在我们的社会中,很多我们称为情绪的困扰只是发牢骚,人们对挫折不能忍受,反而以为在这自由的社会中,所有的事物----包括工作上的胜任,爱情和性生活----都得来容易,人们不是愿意去得到,却是觉得需要,而且必须拥有。当得不到的时候,就变得心神不安,他们寻求人生的保证,这是致命伤----焦虑的基因..........每一百个来到治疗的人中,我看有九十五个觉得自己不满足,是因为他们那歪扭了的思想,当他们不能达到他们的信念,他们就发牢骚。」[1]
心理学家埃利斯一九五二年著名的研究显示,虽然严重的精神病康复亦和病人所接受的心理治疗无关。在一九七九,埃利斯说,「我二十五年前所讲的话仍然是对的,」在一九八零年,他去信《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 Psychologist)用更多的研究支持他当初的发现,而且「大力的支持他的立场。」[2]
美国心理学协会,社会和伦理责任小组组员斯克里文(Michael Scriven)惊叹这种缺乏功效的含义和「在道德上怎样为心理治疗辩护,基于研究的结果,如果是药物的话,连『药品食物管理处』(FDA)也会禁止它的出售。」[3]
心理医学教授克莱因(Donald Klein)在美国议院健康小组前作证,说道,「我相信,目前,心理治疗效用的科学证据不足够获得大众的支持。」[4]
一九九三年《时代杂志》(TIME)用头条新闻讲及一个题目,「佛洛伊德已死?」杂志引用最近的研究并下了一个结论,「要把帐算得清楚,心理分析及其支流可能不比骨相学(Phrenology用人头上的轮廓来诊断疾病)或催眠术(Mesmerism)更可靠。」[5]
心理医生伍德(Garth Wood)引用南伊利洛州大学,进行了最少四十二个不同的研究比较职业人士和门外汉,它的结论是,「非正式专业人士的临床成积相当于或明显的超过专业人士..........再者,心理健康教育、训练和经验不见得是有效地去帮助别人的必需条件。」[6]
门外汉可以和职业人士有一样的成积,这事实指出心理治疗没有必须,在引用研究来证明,未经心理治疗训练的人,可以和曾受训练的人一样,帮助受辅导者,之后评论道,「试想外科手术也是同样情形,如果一个著名大学的比较性研究显示演员和脑外科医生一样擅长于脑部的外科手术。」[7]
伍德争论说,「除了心理学的极端份子,所有人都已经完全同意一个结论,各种心理治疗方法,其效果(并不是费用)都相同。每种心理治疗都和其他所有的一样成积不佳。」[8]
基督徒心理学家柯林斯(Gary Collins)评论,「他所讲关于治疗的价值是对的,近来三十年,几千个研究对这基础观察,其结果----正如职业性的刊物和百科全书所报告的..........很少证据证明职业人士比没有接受过正式训练的人,在对任何病人或问题上获得更好的成积----换言之,一般人应该能从他的亲属、朋友或其他人得到同样的帮助,包括牧师。」[9]
附带提一件相当有趣的事,不同种族的人用不同的心理治疗。《手册》指出「我们对少数种族(ethnic minority)的研究不多」,又承认「很多研究员和从业者相信心理治疗对少数种族没有用。」[10]少数种族应该对心理治疗的效用有一个大的问号,再加上一个感叹号。[1]
如果任何人还会觉得心理学有效,简直是头脑不清醒。
有效原因
上边已经讲到,心理学的效用正是它现在大受抨击的原因之一。但是基督徒心理学家却常常提出一些成功的例子(当然,失败的例子没有人会公开),怎样解释呢?
请看看下面专家们的意见:Carl Rogers说:「一个亲密的人际关系,远胜于任何受过高深教育的医生。」[11]
《家庭会伤人》一书说:「马丁.卜伯(Martin Buber犹太存在主义者)研究了各种治疗学派后下了一个结论:真正使病人能够痊愈的,不是治疗理论或特定的技巧,而是治疗者和当事人间的关系……治疗者建立良好关系即是使人康复的因素;事实上和任何人的良好关系都具有疗效。」[12]
Doreen Virtue是心理治疗博士,也曾经是心理医学部门的主任,亲身体会过各种心理治疗技术,譬如electro-shock治疗,药品,传统心理分析,Carl Jung派的,佛洛伊德派等等,但是她说,如果病人有任何感情上的障碍,自己不愿意解除,没有人可以帮助他,如果一个人决定要不快乐,没有治疗法可以帮助他。[13]
董建林教授说:「基督徒患心理障碍找谁呢?主教牧师还是精神医生呢?」[14]问得好。美国名心理学家Scott Peck坦白说:「治疗者的能力和他的证书没有关系。爱心、胆量、和智慧不是专科学位所可以保证的……心理医生不一定比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或者牧师更好,甚至不如他们。的确,我所见过的两个最好的治疗员是大学还未有毕业的。」[15]
换言之,再多学习心理学,不见得有用,因为辅导成功,不在于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最新的研究
《心理治疗和行为改变手册》(下面简称《手册》)被称为心理治疗效用研究的「圣经」。这书绝不是完全不懂心理学的人虚构的。
这《手册》的最新版本报告现在对不同门派心理治疗的效用研究:
……现在很多大型的比较研究开始大量使用「共同分析」方法[一个统计程序],而这些研究报告通常有相同的结论(就是说,不同的治疗办法,效用无大差别)。[16]
《手册》的「总结」有一个论点,说明这个「效用相当现象」:
虽然有少许的例外,我们迟一点再谈,却有大量的证据显示心理治疗技术本身没有特效;然而,一般人却非常拒抗这个发现,不愿意接受它。[17](粗体字是加上去的)
这个「效用相当」的结论引起研究员查找所有治疗法的共同点,因为没有治疗办法特别优胜。这样的查找揭露了一些有关心理治疗的事实,非常有趣,却对心理治疗不利。
《手册》然后提出三个可能的原因。研究的文献也屡次作如下的解释:
不同的治疗包含一些共同因素,治疗成功是因为这些因素,却不是学派的中心理论:[18]
(一)当事人
《手册》说得非常清楚,当事人的特点对治疗的果效有最大的影响。《手册》的「总结」这样说:
……当事人比治疗者更能产生改变。如果当事人没有吸收、利用、和跟进治疗者给予的帮助,那么是没有用的,与其争论「治疗是否有效」,我们应该问,「当事人是否有效」![19]
不管这些当事人是接受那一种治疗或者那一位治疗员,如果当事人自动自发想要改变,效用当然比那些不愿意改变的当事人来得高。
除了当事人对治疗过程的影响,当他接受治疗的时候,还有一些因素影响他。有很多因素影响当事人,但是与治疗方法和治疗者几乎没有关系,这样的因素中有四个,用术语来讲的话,它们是:自动复原(regression effect)、效用幻觉(illusion of efficacy)、宽心药(placebo
effect)、和引起期望(expectancy arousal)。
(二)辅导员
心理治疗的三个因素是当事人、辅导员、和对话,其中第二重要的是辅导员。研究员留意到,辅导员的人际关系品质,远比他的训练和技术重要。研究精神医生唐理报告说:
报告显示治疗员的某些人际关系品质——敏锐的同理心、不带支配感的和 、和真诚——非常重要,可以决定心理治疗是否有效。
(三)对话
各种心理学模式都有对话这个共同点。
和铁士(Joseph Wortis)博士澄清这一点,他说,「到底心理治疗是否有好处这件事,可以简化为:谈话是否有好处」,他继续说,「不必研究,谈话是有好处的,显而易见。」[20]
我们必须再问:辅导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是辅导员的主观判断?是当事人的良好感觉?是所牵涉的事情获得解决?怎样解决?解决的办法是否符合圣经原则?想到此,基督徒不能不问,为什么不使用圣经来辅导?
如果上述这几点就是辅导成功的原因,为什么不光用圣经来辅导?为什么不单单依靠圣灵,多多祷告?
董教授和其他人的质疑
一位心理学研究生,黄柏僩,在《校园》发表了一篇杆卫心理学的文章,[2]在他调查了上边《心理治疗和行为改变手册》的研究之后,在某程度上,他也同意,但是他仍然说:「笔者并非高举心理治疗的有效性,实际上,这个问题比较想像中来得复杂……心理学应当谨慎评估心理治疗的成效……」[21]显然,黄君亦不能提出反驳证据,证明心理治疗有效。
董建林教授也非常生气地反驳说:「看到否定心理学这样的观点出自这么一批《圣经》辅导专家,让人吃惊!我不知道他们是否有心理咨询治疗经验」[22]。当我引用这个研究,我是加上注释的,所以绝非虚构!若有人住在偏远落后地区,没有研究性图书馆,那也没有办法;若他居住的地点有研究性图书馆,他可以先平心静气去查考,不应该先大发雷霆,只因这个研究影响他的生意。董教授说:「但我的咨询治疗经验告诉我,心理咨询治疗疗效显著!」[23]然后,他陈述自己的成功辅导个案为例,证明心理治疗的效用。
不久之前,我在网路上看见一篇文章,标题为「心理学是否科学?」[24]
是很多大学心理学课程的必读文章。文章解释心理学为什么不能算为真正的科学。其中有一点,作者举了一个假设的例子:一个人掷铜板200次,有100次得到预测的结果,但这样的结果不能证明他预测成功,因为这不过是机遇。董建林是一位教授,他应该明白,几个成功的辅导个案不能证明心理辅导有显著功效!董教授以个人见证证明心理治疗有效,让我想起在电视上常看见一些中国成药的广告,药商只有见证人的话,如:「一粒药丸,叫李大叔起死回生!张三姨服后神速康复!」但他们没有科学研究证据,证明所销售的药物有效。也许这就是心理治疗所能提出的所有效用证据了。
事实上,董教授也明白上述研究的含义,因为他说:「教牧辅导经验告诉我,在教牧辅导中,主教或牧师的人格对咨询辅导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然后才是技巧和知识。」[25]
所以,结论是:大家心里面都明白,辅导成功与否,和心理学理论无关!
伦敦心理医学院(Institute of Psychiatry)的史适柏(Michael
Sheperd)对有关心理治疗效能的研究作个总论:「已经有很多的研究在进行之中,虽然并不完全,但已经清楚看见:1」最低限度心理治疗的益处甚少;2)不同的治疗法的效用并无明显的不同;3)心理治疗的运用可能有害。」[26]
图雷克斯和卡库(Cark huff)曾作令人震惊的宣称:「现在有证据显示,平均来说,心理治疗害处等于其益处,接受治疗与否实际上一样。」[27]按照博比根夫妇,斯图尔德(Richard B. Stewart)的书《把戏或治疗:心理治疗的失败》,其中充满研究和观察,显示「现在心理治疗手续常常损害本来该受帮助的病人。」[28]
伍德绝对称得上是权威,也明确地说:「亳无疑问,心理治疗已经被证实是有不良副作用,我觉得是非常低估了,因为到处都能找到心理治疗,所以这个不明朗的地方极需要向大众明朗化。」[29]
治疗心理上被抑制的记忆,是个正在萌芽增长中的现象,这种「治疗」为成千以上的家庭带来极深的无法调解的破坏,因为它错误地为人断定童年时受到的虐待(性方面的或其他方面的),甚至用催眠术、松弛技术、引导影像法去寻找据称曾发生过的撒但教的虐待等等。
最危险的是,这些心理学,在不同情度上,代替了基督教,而大多数人都没有留意到,很多时候,甚至在教会内部,治疗的影响大到一个地步,我们的品格和人际关系都不再是基督教的,而是家庭体系的(family-systemic)或者是容格的,我们的爱心是罗杰斯的同情,我们的刚强是埃利斯的理论情绪治疗法所改进的斯多亚派哲学(Stoicism),我们的宽恕是因为治疗者告诉我们有权利不再去憎恨。简单地说,我们学到的词汇或所跟从的规章都是为了治疗我们的心灵,而非基督教的。[30]
结语
我无法不引用名基督徒心理学家杜布森(James Dobson)的话作为结束:「父母……向小儿科大夫、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教育家寻求解答。结果自一九二零年代起,西方国家有越来越多的孩童是依照专家指示教养长大的,美国民众更是仰赖儿童心理学家及家庭医师的专业指导。现在我们必须问:『这些专家究竟带来什么影响?』也许有人期待,美国孩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应该远超过未蒙新科技之利的其他国家,但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所谓『西方先进国家』的青少年犯罪率、滥用毒药、酗酒、未婚怀孕、心理疾病、自杀率日益增[加,]成积真可谓一塌糊涂!当然这不能全部怪罪于『专家』们劝导有误,但我认为他们仍得为这个问题负起相当大的责任。」[31]
如此,教会接纳心理学,有好处吗?
后记
《心理学偏离真道》出版后,我仍然看见世俗人士评论心理治疗有害!《Newsweek》最近有一篇社评,引用其他人的研究指出:「很多接受『心理疏泄治疗』(stress
debriefing)的人,结果比较其他自行处理问题的人,产生更严重的『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状』(PTSD)。……一份2000年的研究指出,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中,有十分之四,如果不接受『悲伤辅导』(grief
counseling),比接受的人,更容易从抑郁和忧虑中自行复元。[注:意思就是说,不接受心理治疗更好。]……有一件关于心理治疗的事,值得我们注意,很少人知道,『仅仅谈话』可能对他们的精神健康有害。」[32]
[1]
译者按:美国社会将很多非白种人归类为ethnic minority,中国人被算在内。中国基督徒应该额外留意这样的研究,心理学不但不合圣经,没有科学证据支持,而且和中国文化背道而驰,根本不适合中国人。可惜,现在有很多中国基督徒往欧美跑,学习西方心理治疗,他们可能因为欣赏西方人士作风,所以以为将圣经和西方的心理学融合,会比圣经更有效,实在讽刺。[2]
黄君还有其他杆卫心理学的论点,例如心理学是科学、是普通启示,这些论点都在「科学?真理?上帝启示?」文解答了,而且我观察到一点,似乎在每一个争论中,黄君都表示「这个很难说」。
[1] Cited in Martin L. Gross, The Psychological Society : A Critical Analysis of Psychiatry, Psychotherapy, Psychoanalysis and the Psychological Revolution (NY: Random House, 1978), pp. 316-317.[2] In Deidre Bobgan, Psychoheresy: The Psychological Seduction of Christianity (Santa Barbara, CA: EastGate, 1987), pp. 164-165.[3] Quoted in Allen Bergin, “Psychotherapy Can Be Dangerous,” in Psychology Today, Nov. 1975, p. 96, from Martin and Deidre Bobgan, The Psychological Way, p.25.[4] Donald Klein in “Proposals to Expand Coverage of Mental Health under Medicare-Medicaid”: Hearing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Health of the Subcommittee on Finance, 59th Congress, 2nd Session, Aug. 18, 1978, p. 45, from Martin and Deidre Bobgan, Psychoheresy, p. 166.[5] Paul Grey, “The Assault on Freud,” in Time, Nov. 29, 1993, pp. 47,51.[6] Garth Wood, The Myth of Neurosis : Overcoming the Illness Excuse (NY: Harper & Row, 1986), p. 286.[7] Ibid., p. 288.[8] Ibid.
[9] Bernie Zilbergeld, “Myths of Counseling,” in Leadership/84, Winter Quarter, “Response” Section, pp.93-94.[10] Stanley Sue, Nolan Zane, and Kathleen Young, “Research on Psychotherapy with Culturally Diverse Populations” in 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and Behavior Change, Fourth Edition, op. cit., pp. 809-801.[11] Richard Evans, Carl Rogers: The Man and His Ideas (New York: E.P. Dutton & Co., Inc., 1975), p. 98-99.[12] 约翰.布雷萧著,郑玉英、赵家玉译,《家庭会伤人》(台北:张老师文化,民82年),p.279。[13] Doreen Virtue, Angel Therapy (Carlsbad, CA: Hay House, 1997), p. 214.[14] 董建林,「浅析《圣经》辅导、教牧辅导与心理咨询的关系」(http://www.godoor.com/article/list.asp?id=1348)[15] M. Scott Peck, The Road Less Traveled (New York: Touchstone Book, 1978), p. 314.[16] Michael J. Lambert and Allen E. Bergin, “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therapy” in 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and Behavior Change, Fourth Edition, Allen E. Bergin and Sol L. Garfield, ed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4), op. cit., p. 156.[17] Ibid., p. 822.[18] Ibid., p. 161.[19] Bergin and Garfield, “Overview, Trends, and Future Issues,” op. cit., p. 825.[20] Joseph Wortis, “General Discussion” in Psychotherapy Research, op. cit., p. 394.[21] 黄柏僩,「这不是心理学」,《校园》,2006 / 5、6月,页55-56。[22]董建林,「浅析《圣经》辅导、教牧辅导与心理咨询的关系」[23]同上。[24] Paul Lutus,” Is Psychology a Science?” (http://www.arachnoid.com/psychology/)[25]董建林,「浅析《圣经》辅导、教牧辅导与心理咨询的关系」[26] Michael Sheperd, “Psychotherapy Outcome Research and Parlof’s Pony,” in Th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June 1983, p. 301, from Martin and Deidre Bobgan, Psychoheresy, p. 167.[27] Cited in Gross, p. 40, emphasis added[28] In Martin and Deidre Bobgan, Psychoheresy, p. 172.[29] Wood, p. 282.[30] Robert C. Roberts, “Psychobable,” in Christianity Today, May 16, 1994, pp. 19,22.[31]杜布森,「从传统智慧汲取宝藏」,《爱家杂志》,第六卷,第五期,2001/5,p.8-9。[32] Sharon Begley, “Get Shrunk at Your Own Risk,” Newsweek, June 18, 2007, p.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