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自:《邪魔登讲台》
第五章
「这内心幼童(或作内在孩子、Child
within、Inner
child)没有获得足够的爱」,我们需要让他(或她)获得所需要的,否则,这孩子将「倔强地拒绝长大」。结果,有些人在他们的成年人生命中,「不断将他人视作父母」,「很多人在他们的人际关系中,是寻求一个母亲,不是妻子、爱人、或朋友。」他们可能找到一个愿意扮演母亲角色的人,虽然如此,「他们终于还是会说:『无论你多努力尝试,你总不是我的母亲!』」
无论如何,他们继续「将每一个人当作自己的母亲。」除了内心幼童之外,我们里面,还有一个整天惶恐不安的「内心青少年」(Adolescent
within),他们都在影响我们成年的人生。然而,冥想可「让我们解除过去对我们今天的束缚,但你自己必须先行放弃这样的思想,让过去的事情成为过去。」[1]
耳熟能详?如果你以为上边的语录来自你所敬佩的基督徒心理学家,那么,你会大吃一惊,因为这是有名的新纪元导灵
[鬼灵]
拉撒烈的教导。请再看看下面的语录:
「每个人的长成过程或多或少都受了一些心理创伤。有的父母只会批评,不懂鼓励……有的父母把子女当作自己的财产……有的父母情绪上太需要子女的爱……危害心理的健全发展。」[2]
爱情「可以满足我们心底深处的需要、医治过去留下的心灵创伤……我们潜意识中要求配偶成为自己从未有过的『完美的好父母』……心理上退化为婴儿状态……婚姻之中的两个『大婴孩』……千方百计地『讨债』,要对方负责再次使自己快乐起来。」[3]
你知道谁说上边这一段话吗?答案是:在中国教会鼎鼎大名的黄维仁博士。这并不是黄博士偶然一次的言论,这是他一向以来在中国教会大力推动的道理,例如他亦曾说:「深度心理学观察发现,过去的心理伤痕,最容易浮现在亲密关系的互动之中,以前未得满足的心理需求,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想从伴侣身上加倍讨回。」[4]
请问二者的教导有什么不同?
为了证明拉撒烈的语录并非虚构,现将应几页的图像放置下面:
分享於:http://blog.sina.com.cn/s/blog_c036712e0101k0r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