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在大学修读「生理心理学」的基督徒
张逸萍
从前,当人们讲到心理治疗,他们马上联想到:病人躺在长沙发上,治疗师在一旁提问,或让病人自由地吐心声。然后,治疗师根据他的学派的理论,分析病人的心结。
今天,这样的谈话治疗方式虽然没有消失,但已经有一个新趋势:专家开始从大脑、基因等身体构造和化学物解释人的情绪和行为。所以,大学都开设一门新的心理学课程,叫做「生理心理学」(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什么是生理心理学?
什么是生物心理学?有一本课本给它的定义是:它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生理过程的心理学分枝。」[1]
另一本则说:「研究行为的『身体生理基础』,即行为和经验与基因及生理的关联。」[2]
根据网上《维基百科》,这课程的研究范围包括:感觉与知觉、动机性行为(饥饿、口渴、性)、动作控制、学习及记忆、睡眠及生物周期、感情。它在某些古典科目上开始有贡献,例如:语言、理性与决策、意识。亦在精神障碍方面有长期的贡献,包括:帕金森氏症、阿兹海默症、忧郁症、精神分裂症、自闭症、焦虑症、滥用药物等等。[3]
换言之,生理心理学,或心理治疗的最新趋势,就是完全从物质角度看人和他的行为。
推翻旧思维、带来进步
单从物质角度研究人的行为,虽然无法(至少目前)完全解释人的思想和行为,但已经推翻一些旧理论,因为学术界的研究,总是长江前浪推后浪,难得有例外。无论如何,总算有进步。
例如,从前佛络伊德认为梦反映被压制的潜意识,是歪曲了的隐藏愿望。但是这流行了一段时候的理论已经被推翻。现代理论有说是脑桥(pons)激活皮质,皮质将输入和已经发生的活动结合为一个故事,便成为梦。亦有说是刺激唤醒大脑,但不强调脑桥的作用。[4]
虽然没有看见任何研究直接指出这学科推翻原生家庭伤害的旧理论。但是原生家庭伤害理论,主要是罪怪父母和祖宗三四代的教养办法有误(伤害);而今天生理心理学著眼于身体物质构造和化学物,所以是间接地推翻了「原生家庭伤害」。除非我们罪怪父母给我们这样的不良基因,那么,继续推算下去,最后就要罪怪上帝了!
纯粹生理层面
有一些研究是纯粹生理学方面的。例如研究神经元的电流,它在静息或者动作状态中的表现。[5]
这是有意义,有益处的资料,而且可以解释一些纯粹生理层面的现象。
例如,有研究指出,捏挤狗的脚,可以引起反射动作(reflex);继续研究得知神经细胞之间,在突触(synapse)传递信息;科学家们更进一步指出其中涉及的化学物的变化。[6]又例如,研究「幻肢感觉」(phantom
limb sensation)证明是脑的躯体感觉区的重组所引起的。[7]又或者研究生物钟的生理机制,发现生物钟被严重扰乱之后,可能产生抑郁。[8]
但是,反射动作等等,原因比较简单,纯粹是生理反应,不涉及心灵、思想、道德、价值观问题,生理学当然胜任。
大脑等身体物质以外
还有一点值得留意:大脑神经等身体物质即使对人的精神和行为实有其影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举个例,行为是基因决定(nature)的,还是后天学习培养的(nurture),一向有争论。基因影响行为的机制非常复杂,有的是直接,有的是间接的影响,有时很难分辨是基因或者是环境的影响。[9]
实验证明,一个丰富的(养育)环境,能提供更多的刺激,于是促进神经细胞(neuron)的树状突(dendrite)的生长。[10]
另有研究失明人士,留意到他们的触觉和语言能力比较有正常视力的人为高,研究发现本来掌管视觉的枕叶皮层区(occipital
cortex)协助了这些功能。可见,练习可以改变某些大脑功能。[11]
明显的结论是,在大脑等身体物质以外,还有一些因素,能影响它。
物质层面可以解释一切吗?
研究指出多巴胺(dopamine)可带来愉快的感觉,进一步研究能指出它和赌博或电玩游戏等活动有关。[12]
若单从物质角度看,诚然合理。但是,赌博等行为涉及道德和价值观。我们能光从物质层面解决吗?身体物质能决定一切思想和行为吗?基督徒能接受吗?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遗传和几乎每一种行为都有关系,例如孤独、神经过敏、看电视的习惯、社会态度等等。但是,唯一和遗传无甚关系的行为,就是宗教信仰(无论是基督教或佛教等)。[13]
这说明一件事:有一些行为是由大脑或荷尔蒙直接管理,其他有可能不完全是,或甚至完全不是。基督徒都应该明白人有灵魂,人有罪,有神,有审判。即使是非基督徒,神也赐他良心,这些都影响思想和行为。
涉及道德价值观的行为
事实上,有很多行为,明显和道德价值观有关。请见这两个例子:
(1)攻击性行为
研究指出,某些药物能使猫更具攻击性,捕鼠更快速。原来体内雄激素(androgen)可增加攻击行为,反之,阉割则降低攻击性行为。但是,在人类来说,却没有这么简单。例如,人类青春期时,雄激素水平增高,但攻击性行为并不相应地增加。又有研究发现,暴力犯罪者的雄激素仅比非暴力犯罪者的,高一点点而已。所以,未能说明到底是攻击遭遇增加雄激素,还是雄激素增加攻击性。[14]
为什么雄激素对猫的影响,比较对人的影响明显和直接得多?原因应该简单:动物没有道德感,人类却有,因为上帝赐人一个良心。
情绪的产生有很多理论解释,生理心理学主要从脑机制来评估这些学说。从前关于情绪的经典理论有几个:(a)James-Lange强调外周生理唤起作用,生理导至情绪的产生。(b)Cannon-Bard认为,丘脑(Thalamus)及下丘脑(Hypothalamus)引起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同时发生。(c)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认为认知因素为主,协同刺激因素、生理因素产生情绪。情绪产生故然是刺激因素和生理因素,但是人的认知有决定性作用。[15]
但是,认知何来?举个例,有人撒谎(或婚外性行为)会感到快乐,甚至为他能这样做而骄傲;但是另一些人却会觉得内疚。为什么人会有不同的认知呢?原因当然在于他的道德价值观。也许有科学家认为这是教育而来的。那么,我们若教育大众撒谎(或婚外性行为)无碍,甚至没有道德对错这回事,于是绝大部分人都这样想。但是,若有神、有审判、有来生,怎么办?
以进化论解释行为
基督徒更需要思想一件事:进化论的解释。
有课本说:生理心理学「适当地明白行为,就是要知道大脑功能和其他器官怎样控制行为。我们为什么这样思想和行动,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有某些功能。这些功能是从比较低等的动物进化而来。」[16]
另有课本说:每个影响行为的基因都经历过进化的物竞天择。所以要知道某行为怎样来,以后怎样演变,都要从进化角度研究,因为那些有利的基因才能留下来,才能在繁殖中被传播。[17]
所以,虽然进化论在心理学研究中似乎不占最重要的地位,但无可否认,大有其例子。例如说,男性比较女性更经常与不同对象有随便的性行为,从进化论角度来看,这是因为男性希望将他的基因更有效地传播繁殖。[18]
基督徒相信人是按著神的形像造的,虽然犯了善,总不至于和畜生同等吧!
科学家承认有限
从上边讨论可见,从身体物质层面研究人类行为,不见得完全解释一切,除了这门学科还在一个早期发展阶段,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家们忘记了灵界的存在。
所以光从物质角度研究,有如当地震时房子倒塌,我们只怪老天爷,忘记了房子建筑商偷工减料。又如当一首船沉没,我们只知怪责风大,忘记了船载重超限,又忘记了驾驶员有技术错误。盲人摸象也。这些片面的知识,对解决问题的效用,有如三脚凳子失掉其中一只脚。
所以,诚实的生理心理学家们也认得出这学科的有限性:
例如某课本表示:从生物学角度去解释行为会引起一个争论:大脑和心灵(mind)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在非科学家中,最普遍的观点显然是二元论(dualism),就是说,心灵和身体各自独立存在;另一对立的观点就是一元论(monism),这个信念相信只有一种实质。唯物主义就是一元论中的一种。这课本的作者说:「我们能肯定一元论是正确的吗?不能。可是,这是我们所采用的最合理的假设。」[19]
别说「心灵」这么广泛的题目,即使意识(consciousness)也是一个迷。某课本说:意识和大脑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可能没有答案。在科学方面,意识可能是一个有意义的观念,也可能不是。[20]
难怪心理学家Jerre
Levy说:虽然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在大脑科学方面,有令人惊人的成果,但若要问大脑怎样构成心灵,和为什么。据我见,现在和将来,答案都是遥远不可及。[21]
最后:怎样应用
虽然这门学科并不完美,但总算能从某角度提供新知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应用。既然问题源自物质,那么,解释之道当然是物质(药物)了。请继续阅读:「你是大脑和基因的奴仆吗?」(http://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pop_psychology/Brain_DNA_Behavior.htm
)
[1]汪凯、朱春燕,「生理心理学概论」,徐斌主编,《生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页 1。[2] James W. Kalat, Biological Psychology (Wadsworth Learning, 2009), p. 1-2. [3] 维基百科全书,「生物心理学」(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4%9F%E7%89%A9%E5%BF%83%E7%90%86%E5%AD%A6)[4]耿德勤,「睡眠的生理心理」,徐斌主编,《生理心理学》,页 152-53。[5]汪萌芽,「神经元的电活动与信息交流」,徐斌主编,《生理心理学》,页18-23。[6] Kalat, Biological Psychology, p. 50-55. [7]徐斌,「脑的发育与可塑性」,徐斌主编,《生理心理学》,页 65。[8]耿德勤,「睡眠的生理心理」,徐斌主编,《生理心理学》,页 132-33。[9]汪凯、朱春燕,「生理心理学概论」,徐斌主编,《生理心理学》,页11。[10] Kalat, Biological Psychology, p. 133. [11] Ibid., p. 134. [12] Ibid., p. 68-69. [13] Ibid., p. 13. [14]祝一虹,「情绪与应激」,徐斌主编,《生理心理学》,页 174-76。[15]同上,页 157-58。[16] Kalat, Biological Psychology , p. 2. [17]汪凯、朱春燕,「生理心理学概论」,徐斌主编,《生理心理学》,页11-12。[18] Kalat, Biological Psychology , p. 329. [19] Ibid., p. 5-6. [20] Ibid., p. 428. [21] Ibid., p. 409.
分享於:http://blog.sina.com.cn/s/blog_c036712e0102vuz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