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圣经看「人格障碍」
张逸萍
我们都会说:甲很自我中心、乙疑心太重、丙容易心烦。这些就是他们各自的「人格」(Personality)。心理学这样为人格下定义:一个人的典型和经常的行为和思想方式。
然后我们问:什么是「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或作人格异常)呢?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简称DSM)[1]
,这些有障碍的人格常是「执拗不容易改变、适应不良、引起严重的功能损伤或感受到痛苦。」[1]
请参考「《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列举DSM-4和DSM-5的重要分别,还有DSM-5的精神障碍分类。 |
||
认识人格障碍
DSM用五个「轴」(Axis)为精神疾病分类,人格障碍被归类于第二轴(Axis
II),其中有十个:就是:
A组
偏执型人格障碍(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或作妄想型人格障碍)
孤僻型人格障碍(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或作分裂样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Schizotypal
Personality Disorder)
B组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表演型人格障碍(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或作歇斯底里型,或戏剧型人格障碍)
C组
依赖型人格障碍(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逃避型人格障碍(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强迫型人格障碍(Obsessive
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下面是两个从心理学课本取的例子,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人格障碍:
例一:女大学生小张和同学小韩谈恋爱,但不断争吵,她两三天就生一次气,说要分手。有一次,张要求韩陪自己逛街,可是韩有小组会议无法陪同,张认为韩不真心爱她,又说要分手。类似的事件甚多。后来韩得知张曾和四个男朋友发生性关系,而且都在很随便的情形中发生。[2]
例二:L说:「我现在如果有一把枪,我一定去杀人!」L已经忍受不了压力。他觉得上司老是给他高难度的工作,是别人不愿意做的;父母又常折磨他,干涉他的私生活,例如勉强他吃鱼;整个社会都不公平,社会规则只为欺负他这样的老实人。所以L每天都在点点滴滴的愤怒中度过。[3]
弟兄姐妹们,你觉得这是罕有的人格障碍?是道德、价值观、生活方式问题?难道不是人人都多少有的情形?最低限度,我们必须考虑问题的严重程度。是吗?正因我们可在很多人身上看见这些表现,所以有研究员相信,人格障碍应该是极端的表现,故建议「DSM在人格障碍这部分,改为一个量纲的模式(dimensional
model),或至少附加补充。」[4]
最后,我们肯定知道,这些「疾病」不像生理问题,可以藉著验血、X-光、体温等客观办法去决定。心理治疗员怎样诊断和量度?原来心理治疗员决定当事人是否「有病」是根据:(1)临床会谈,就是向当事人发问,例如说:「你觉得有人轻视你吗?」(2)自陈量度表,就是当事人自己填写问卷,对每问题回答「有」或「没有」。(3)临床评定,就是由熟悉病人情况的医生做出最后评估。[5]
由此可见,主观的成分是无可避免的了。
解释成因
有人可能这样想:圣经不是科学家写的,所以只知道有罪,不明白人性格影响行为,就是不明白人行为的原因,亦不明白人的性格形成的原因。所以基督徒不能忽略心理学,心理学家做科学实验,所以只有他们才明白问题的来龙去脉。
心理学家显然是曾经研究过上边十类异常人格的成因。但是他们知道多少呢?找到原因了吗?根据心理学课本的报导:
(1)偏执型人格障碍——「生理上的证据有限……心理上的原因更不肯定,虽然有一些有趣的推测……也涉及文化因素……」[6]就是说:什么都有可能,但实际上不知道。
(2)孤僻型人格障碍——有认为它和自闭症(Autism)类似,所以怀疑生理原因。[7]
一本课本讲得最好:「人们对这种障碍的了解尚不完全」,因此,心理动力学家和认知治疗家各有他们自己的见释。[8]
(3)分裂型人格障碍——因为它和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有相似之处,尤其生理的异常现象方面。[9]研究指出,似乎和遗传有关,「但遗传与环境的影响各起多大作用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10]
(4)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研究指出这类人格障碍似乎和遗传有关,所以是生理问题。此外;近年的大脑研究也提出了一些假设理论;也有人从家庭影响来解释;或者从他们特殊的心理现象入手;所以有人建议一个综合的模式。[11]也就是说,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似乎只是看见它的一面,也许也可以说:我们未能准确指出成因。
(5)自恋型人格障碍——在这方面的研究结果最有趣,因为两个结论是刚刚矛盾的: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自恋型人格是由于……家长……对孩子表现出不爱和不接受……孩子感到不满足、被拒绝、没有价值……」;但另一个解释却说,这「恰恰是被过份积极的赞赏或者溺爱所宠坏……过高评估自己……
」[12]原来父母怎么做,都是错的。难为父母们了!
(6)边缘型人格障碍——为了释这种障碍,有很多不同的理论曾被提出:例如,从生理角度,藉脑细胞间的神经传导物质(neurotransmitter)解释;从心理方面解释,例如怪责成长时的负面经历;社会和文化也被怀疑。[13]
换言之,影响原因很多或者乾脆说:还未知道。
(7)表演型人格障碍——心理学家们对这类人格障碍的研究甚少,只能怀疑它和反社会人格有关连。[14]
(8)依赖型人格障碍——有说父母教养有误,过份保护或太权威,以至孩子没有学习独立自主;[15]也有说是因为父母或照顾者遗弃或忽略,所以很害怕被弃。[16]
又一例子,说明白当父母不容易,似乎无论做什么,都被心理学家当成箭靶。
(9)逃避型人格障碍——这类障碍,也有很多解释理论。有说是生物学原因(生理),家庭教养也很重要,但是生理原因比较重要。[17]
换言之,生理和环境都有关,但这不是新事,反之,这正是发展心理学上很多题目一向以来的争论。
(10)强迫型人格障碍——有一解释认为,父母管教过严,常处罚孩童,以至儿童极力去迎合他人;另一解释说,儿童在挣脱父母控制的成长过程中,形成攻击性行为,为了预防冲动,变成严格控制自己。[18]
也许可以这样说:心理学家们不知道成因,只知道,父母一定是罪魁。
总而言之,心理学家们是在说:「成因不肯定」!至于自恋型、强迫型、依赖型人格三类障碍更有趣,虽然专家的解释互相矛盾,但矛头都是指向父母,反正人人来自不健全家庭嘛!怪责父母不会错的!
如果把这十种人格障碍的成因集合在一起,我们可以看见心理学家们把病因归咎于(1)生理,如基因、大脑构造等;(2)环境,如父母教养、成长经历等。这也是发展心理学两大营垒的争论:人的性格的形成,是本性(nature)?还是教养(nurture)?到目前为止,没有人有肯定的结论,也没有人敢胆忽略其中一个。
但是,世俗的学者们却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因素:灵界(上帝和魔鬼)的影响!原因是因为心理学的基本前设是无神和唯物的,也不把圣经当作真理。但是根据圣经,任何人,包括基督徒,都受到灵界的影响。例如,当彼得要求耶稣不要上耶路撒冷去,受祭司长文士的苦,「耶稣转过来,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罢。」(太十六23)非常明显,彼得当时是被撒但影响。但我们也可以从神那里得到好的影响,圣经告诉我们:「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 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二13)
更奇怪的是:人格的养成,应该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自己的选择。无神论学者们不明白有神有魔鬼,总应该明白人在各种影响下,可以有自己的选择,难道我们都是机器?电脑?外边的因素能完全决定我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圣经说:「岂不晓得你们献上自己作奴仆,顺从谁,就作谁的奴仆吗?或作罪的奴仆,以至于死;或作顺命的奴仆,以致成义。」(罗六16)「因为,随从肉体的人体贴肉体的事;随从圣灵的人体贴圣灵的事。」(罗八5)
难怪专家们无法肯定这些所谓人格障碍的成因!
治疗效用
虽然专家们对各种人格障碍的成因没有什么定论。但是,大概有基督徒会想:至少他们有科学研究、统计数字、经过证证而得的疗法,所以他们的治疗应该有效。圣经把什么都叫做罪,不可能对人有多大帮助。何况,这些人格障碍是指比较严重的个案,正如文首所指出口的。圣经只能帮助那些一般性的和程度浅的。真正的精神疾病,还是需要心理治疗员才能胜任他们是专业人士,收费的,物有所值嘛!那么,请大家来看看心理学课本对治疗效用的报告:
(1)偏执型人格障碍——通常使用认知治疗,但是「直到今天,没有肯定的证据,证明任何形式的治疗,可以显著地改善患偏执型人格障碍者的生命。」[19]
(2)孤僻型人格障碍——「治疗患孤僻型人格障碍者极其困难……进步缓慢,能有进步的范围有限。」[20]
(3)分裂型人格障碍——「对分裂型障碍患者治疗的研究还很少,而且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因它与精神分裂症相似,所以常以药物治疗。「症状难以随著时间的推移而获得改善,而且部分患者还会发展出更加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症状。」[21]
(4)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大部分治疗员对成果悲观……少有成功案例。」专家认为需要从儿童时代开始教育。[22]「不容易改变……专家主张,只有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些人才能改变。」[23]心理治疗员居然讲道德对错,叫我惊讶!
(5)自恋型人格障碍——经常使用的治疗法有认知治疗和放松治疗,但「对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研究非常有限,成功的报告就更少了。」[24]
治疗员又常以治疗他们的抑郁症为目标,「对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究竟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难以得出结论。」[25]
(6)边缘型人格障碍——大部分常用的治疗法是「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简称SBT),是认知治疗的一种,有时也使用药物。无论如何,因为患者的特点,所以进行治疗是非常困难的。[26]
(7)表演型人格障碍——「虽然已经有很多方法告诉我们如何帮助有这种障碍的人,但很少有研究证明这些方法确实起作用。」[27]
治疗者通常使用认知和行为疗法,但「还没有具体数据表明这样的治疗方法效果如何。」[28]
(8)依赖型人格障碍——「对这类人格障碍者的治疗大多数是描述型的,很少有研究能充分地说明哪种治疗是有效的。」[29]
但是,在各种人格障碍中,对此类的治疗最见效,可能因为当事人想改变的决心比较强。[30]
(9)逃避型人格障碍——认知治疗家和团体治疗,都取得一些成效,[31]「改善程度有限」,但因其他类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效用都欠佳,所以少许的改善也能令人鼓舞。[32]
(10)强迫型人格障碍——「我们没有太多成功帮助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数据。」[33]
难怪某变态心理学课本这样结论:「人格障碍是非常根深蒂固的,要彻底获得改变很困难。」[34]
弟兄姐妹们是否有点失望?事实上,治疗员都同意:轴II的各种人格障碍,是「拒抗治疗」的!请留意,这不是笔者蓄意侮辱心理治疗。上边是收费的专业人士的告白!
的确。中国俗语有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这不是新事。圣经也说:「古实人岂能改变皮肤呢?豹岂能改变斑点呢?若能,你们这习惯行恶的便能行善了。」(耶十三23)但是,神应许:「我也要赐给你们一个新心,将新灵放在你们里面,又从你们的肉体中除掉石心,赐给你们肉心。」(结三十六26)
人首先必须得著新生命;然后根据圣经原则,脱下旧人,穿上新人;依靠圣灵帮助我们治死地上的肢体,就能改变那些难于改变的人格,包括所谓障碍了。事实上,基督徒中有很多成功的见证!
十种人格障碍
既然心理学家们不能肯定这十种异常人格的成因;也坦白表示,它们是「拒抗治疗」的。那么,我们只好来看看圣经怎么讲。
诚然,圣经没有「人格障碍」一词,但是,圣经有没有讲到这些症候?现在让我们比较DSM对这十个人格障碍的描述和圣经的话: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
DSM:对他人的普遍的不信任和猜疑,把他们的动机解释为恶意。没有足够依据地猜疑他人在剥削、伤害、或欺骗他;
对他人的侮辱或伤害一直耿耿于怀,不予宽容;
感到他的人格或名誉受到打击,并且迅速作出愤怒反应或作出反击。并非发生于精神分裂等症,也不是由于一般生理性效应。
圣经怎样讲?
根据上边DSM的描述,患此人格障碍者,因为惧怕有可能的伤害,所以怀疑所有人和所有事。结果愤怒和反击。
1。对其他人有防备之心,不见得一定是坏事,因为圣经说:
「我差你们去,如同羊进入狼群;所以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太十16)
「愚蒙人是话都信;通达人步步谨慎。」(箴十四15)
可见这是程度问题,和事情是否值得防备,这一点是可以用普通常理决定的。如果有人走到极端,觉得人人都在伤害他,所以凡事有戒心,甚至先发制人攻击他人。这样的人是:
2。忘记神掌权,万事在 手中
「 人心多有计谋;惟有耶和华的筹算才能立定。」(箴十九21)
3。所以他不懂得依靠神
「我们可以放胆说:主是帮助我的,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来十三6)
「他必不怕凶恶的信息;他心坚定,倚靠耶和华。」(诗一一二7)
4。他只看见别人有伤害他的倾向,而忘记了自己也有伤害人的时候
「为甚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太七3)
5。因此也没有力量去爱人
「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约壹四18)
「爱是恒久忍耐……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林前十三4-7)
6。至于先发制人,主动攻击人,圣经说:
「人未曾加害与你,不可无故与他相争。」(箴三30)
「不可无故作见证陷害邻舍,也不可用嘴欺骗人。」(箴二十四28)
「只是我告诉你们,凡(有古卷在凡字下加:无缘无故地)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断;凡骂弟兄是拉加的,难免公会的审断;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火。」(太五22)
(二)孤僻型人格障碍
DSM:与社交关系普遍脱离,在人际交流仍会表情有限。既不想要,实际上也没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包括作为家庭之一员;
几乎常常选择独自活动;
简直很少兴趣与他人发生性行为;没有亲密或知心朋友;显示情绪冷淡、或感情平淡。并非发生于精神分裂等症,也不是由于一般生理性效应。
圣经怎样讲?
1。比较喜欢独处,不见得一定是问题。有些人交际圈子比较广,另一些比较窄。我们不可能硬性设定一个标准,而且神也可以使用不同性格的人。
以扫和雅各就是典型例子:「两个孩子渐渐长大,以扫善于打猎,常在田野;雅各为人安静,常住在帐棚里。」(创二十五27)
2。太过份的话,圣经有话说:
「与众寡合的,独自寻求心愿,并恼恨一切真智慧。」(箴十八1)
3。至少,我们可以说:他只关心自己的感受,忘记别人也需要他的关怀。根据圣经原则,为了爱人,我们应该去做那些不方便、不舒适的事情:
「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腓二4)
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林前十三5)
4。无论如何,圣经吩咐,信徒需要彼此相爱,所以无可避免互相来往:
「彼此切实相爱,……你们要互相款待,不发怨言。」(彼前四8-9)
「在基督里……劝勉……安慰……交通……」(腓二1)
(三)分裂型人格障碍
DSM:社交和人际关系方面的缺陷,与亲友在一起感到很不舒服,很少感情,而且还有认识或感知方面的歪曲以及古怪的行为。古怪想法或魔术思维(例如,迷信、特异功能、心灵感传、或“第六感觉”);
不寻常的幻觉体验,包括躯体幻觉。古怪思维与语言(例如,隐喻的、过分推敲的、或刻板的);古怪、或特别的行为或外貌;除一级亲属外没有亲密或知心朋友;过分的社交焦虑。并非发生于精神分裂症等,或发育障碍。
圣经怎样讲?
此类人格障碍和孤僻型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圣经对孤僻型障碍的话,也是对它讲的。此外,分裂型还多了一个特症:患者还有认识或感知方面的歪曲以及古怪的行为。
什么是认识错误和古怪的行为呢?如果所谓「古怪的行为」是因这人是一个艺术家、一个思想超前的人,或如俗语有言:天才和白痴是一线之差,那没有什么不妥。只要他的「错误认识」不违反圣经真理、「古怪的行为」不违反圣经的道德律,应该可以接纳。我们没有需要以心理学课本为模范,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较正。但是,这样的「古怪」包括「不寻常的幻觉体验、躯体幻觉、魔术思维」,那么我们必须考虑:超自然经历,或甚邪灵骚扰。
当亚兰王与以色列人争战,以利沙祷告,求神开他仆人的眼目,使他能看见。「耶和华开他的眼目,他就看见满山有火车火马围绕以利沙。」敌人下到以利沙那里,以利沙祷告耶和华说:「求你使这些人的眼目昏迷。」耶和华就照以利沙的话,使他们的眼目昏迷。(王下六8-23)
「不寻常的幻觉体验、躯体幻觉」也可以来自魔鬼:当扫罗去问交鬼的妇人,请她把撒母耳招上来,妇人对扫罗说∶「我看见有神从地里上来。……一个老人上来,身穿长衣。」(撒上二十八3-25)至于「魔术思维」,无法不让基督徒联想到申命记十八章9-11节所严禁的「……占卜的、观兆的、用法术的、行邪术的、用迷术的、交鬼的、行巫术的、过阴的。」
新纪元人物常称自己「注重灵性事情,不笃信宗教」(spiritual,
not religious
)。近年有心理学研究显示,「新纪元操作和分裂型人格障碍特质有关系,就是魔术性的理想、联想的散漫、情绪过度敏感。」[35]
似乎世俗心理学开始认识新纪元运动的危险。这是一个好开始!
的确,不顾灵界影响,是心理学的一大盲点。
(四)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DSM:一直不顾或冒犯他人的权利。不遵守有关法律行为的社会准则,表现为多次作出可遭拘捕的行动;欺诈、说谎、或诈骗他人;冲动性;攻击性,多次殴斗袭击;一向不负责任,不履行工作或经济义务;缺乏懊悔。非发生在精神分裂症或躁狂发作的病程中。
圣经怎样讲?
首先,「Antisocial」不是说不善交际应酬的人,或者不喜欢社交活动的人,却是「经常发生违反社会法律和规范的行为,其表现为工作不良,婚姻不良,酒精与药物滥用,情感肤浅、无情、自我中心、不诚实、欺骗、作弄他人、冲动性、攻性及法律问题等。」[36]
所以,这个所谓人格障碍,根本不需要对基督徒解释,因为圣经叫它做「罪恶」,非基督徒若心平气静,也能叫这个做「不道德」。非常可惜,心理学家们叫它做「病」,这正是为什么心理学大受信仰纯正的保守派攻击的典型原因。
圣经对这类人的形容甚更多,例如:
「他们既然故意不认识 神, 神就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装满了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毒(或译:阴毒);满心是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又是谗毁的、背后说人的、怨恨 神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夸的、捏造恶事的、违背父母的、无知的、背约的、无亲情的、不怜悯人的。」(罗一28-31)
「他们的喉咙是敞开的坟墓;他们用舌头弄诡诈,嘴唇里有虺蛇的毒气,满口是咒骂苦毒。杀人流血,他们的脚飞跑,所经过的路便行残害暴虐的事。平安的路,他们未曾知道;他们眼中不怕 神。」(罗三13-18)
「情欲的事都是显而易见的,就如奸淫、污秽、邪荡、拜偶像、邪术、仇恨、争竞、忌恨、恼怒、结党、纷争、异端、嫉妒、醉酒、荒宴等类。」(加五19-21)
「他们心地昏昧,与 神所赐的生命隔绝了,都因自己无知,心里刚硬;良心既然丧尽,就放纵私欲,贪行种种的污秽。」(弗四18-19)
称「罪恶」为「疾病」,有帮助吗?基督徒能接受吗?
(五)自恋型人格障碍
DSM:夸大(幻想或行为)、需要他人赞扬、并缺乏同感。具有自我重要的夸大感(例,过分夸大成就和才能);
沉湎于无限成功、权力、光辉;要求过分的赞扬;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优厚待遇;在人际关系上是剥削(占便宜),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占有他人的利益;不愿设身处地地认识或认同他人的感情和需求;
妒忌;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圣经怎样讲?
这还用说,这人格障碍,就是圣经讲的「爱受人的荣耀」「自己荣耀自己」「专顾自己」,于是夸大、骄傲、妒忌、自我中心。
「……在你前面吹号……故意要得人的荣耀。」(太六2)
「……爱人的荣耀过于爱 神的荣耀。」(约十二43)
「末世必有危险的日子来到。因为那时,人要专顾自己,贪爱钱财,自夸,狂傲,……忘恩负义,心不圣洁,……任意妄为,自高自大,爱宴乐,不爱 神。 」(提后三1-4)
(六)边缘型人格障碍
DSM: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感情的不稳定以及显著的冲动性。疯狂的努力以避免真正的或想象出来的遗弃。强烈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从一极到另一极之间,变来变去;自我感觉的显著和持久的不稳定变化;有潜在的自我毁灭可能性,例如,浪费、性、药物滥用、卤莽的驾驶、狂吞滥饮;自杀行为、或自伤行为;情绪不移定;长期的空虚感;难以控制脾气。
圣经怎样讲?
1。惧怕被遗弃,因为依赖人,不知道神不丢弃他们,是最稳妥的依靠。
「投靠耶和华,强似倚赖人;投靠耶和华,强似倚赖王子。」(诗一一八8-9)
「有人靠车,有人靠马,但我们要提到耶和华─我们 神的名。他们都屈身仆倒,我们却起来,立得正直。」(诗二十7-8)
「我不撇下你们为孤儿,我必到你们这里来。」(约十四18)
「我父母离弃我,耶和华必收留我。」(诗二十七10)
2。于是感到空虚
以色列人依靠埃及,忘记依靠神,先知们说:「耶和华说……他们……要靠法老的力量……必作你们的羞辱;投在埃及的荫下,要为你们的惭愧。。。你必因埃及蒙羞,像从前因亚述蒙羞一样……你也必两手抱头从埃及出来……必不因他们得顺利。」(赛三十1-3,耶二36-37)
3。以至靠情绪不稳定,甚至行为也没有节制。
「人不制伏自己的心,好像毁坏的城邑没有墙垣。」(箴二十五28)
(七)表演型人格障碍
DSM:过分的情绪表达和招引他人注意
。自己不是在人们注意的中心,便感到不舒服;带有不合适的性诱惑或挑拨性行为;肤浅的表情;说话拿腔拿调;自我戏剧化、过分夸大的表情。
圣经怎样讲?
研究指出,大部分患表演型人格障碍者,也患上反社会型障碍;而且表演型障碍者多为女性,所以这两种人格障碍,可能是同一样,是因性别而有的不同表现。[37]
所以,除了自恋型人格的所有问题之外,这类人还多了一种特症,就是圣经所讲的「喧嚷」,而且往往是带有不合适的性诱惑或挑拨性行为。
「……淫妇的巷口,……这妇人喧嚷,不守约束,……你来,我们可以饱享爱情,直到早晨;我们可以彼此亲爱欢乐。……淫妇用许多巧言诱他随从……」(箴七8-21)
「……淫妇,就是那油嘴滑舌的外女。」(箴二16)
「无赖的恶徒……用眼传神,用脚示意,用指点划,心中乖僻,常设恶谋……」(箴六12-14)
(八)依赖型人格障碍
DSM:因为其顺从和依附行为,过分需要被人照顾,而且又害怕离别。难以作出日常决定;需要他人为其生活担当责任;难以表示不同意别人的意见,因为害怕失去支持或赞成;十分害怕不会照料自己;迫切地寻求作为支持和照料的依靠。
圣经怎样讲?
1。需要依赖人的照顾,不懂得神的照顾最好。
「倚靠人血肉的膀臂,心中离弃耶和华的,那人有祸了!」(耶十七5)
「投靠耶和华,强似倚赖人; 投靠耶和华,强似倚赖王子。」(诗一一八8-9)
2。于是害怕被人离弃,忘记神不离弃他。
「我父母离弃我,耶和华必收留我。」(诗二十七10)
「我不撇下你们为孤儿……」(约十四18)
3。需要依赖人的劝告,忘记神的话才是最好劝告。
「人心多有计谋;惟有耶和华的筹算才能立定。」(箴十九21)
「因 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 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林前一25)
「耶和华赐人智慧;知识和聪明都由他口而出。…… 智慧必入你心;你的灵要以知识为美。谋略必护卫你;聪明必保守你,」(箴二6-11)
(九)逃避型人格障碍
DSM:避免社交、无能感、和过分的负面评价。回避一些涉及较多人际交往接触的职业活动,因为害怕批评、遭到不赞成或拒绝;不愿意与人们打交道;很少与人发展亲密关系,因为害怕害羞或被取笑;认为自己在社交方面报笨拙;异常地不愿意参与新活动。
圣经怎样讲?
1。正如孤僻型人格障碍,人若不擅社交活动,不算问题,又或喜欢选择独自工作的职业,也是绝对可以接受的。所以这是程度问题,可用普通常理决定。但若是太过份,可能:
2。只看见自己[的软弱和笨拙],忘记仰望神
在圣经里,摩西和保罗都曾因为自己没有口才而苦恼过,但上帝帮助他们:
「摩西对耶和华说:『主啊,我素日不是能言的人,就是从你对仆人说话以后,也是这样。我本是拙口笨舌的。』耶和华对他说:『谁造人的口呢?谁使人口哑、耳聋、目明、眼瞎呢?岂不是我─耶和华吗?现在去吧,我必赐你口才,指教你所当说的话。』」(出四10-12)保罗也说:「为我祈求,使我得著口才,能以放胆开口讲明福音的奥秘。」(弗六19)
3。于是,因为害怕,没有尽力爱神爱人,又忘记神能赐力量
「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约壹四)
「因为 神赐给我们,不是胆怯的心,乃是刚强、仁爱、谨守的心。」(提后一7)
「我靠著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四13)
(十)强迫型人格障碍
DSM:不屑牺牲变通性、公开性、与效率,沉湎于追求有次序、十全十美、以及精神和人际关系都得到控制管理。沉湎于追求细节、规则、或日程;事情要完成得十全十美;在有关道德或价值观等方面是十分谨慎小心、无可指摘、和不可变更的(并不是由于文化或宗教观念);不会丢弃旧的或没有价值的东西;非常吝啬节约;僵硬固执。
圣经怎样讲?
1。追求完美是应该的。圣经说:「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太五48)但根据DSM的描述,这不是宗教道德上的问题。所以,马太福音的经文不能应用在这类人格障碍上。
2。但人在其他方面,如学业、工作、人际等各方面,都应该有「止于至善」的心态。可是,人不能控制一切,不能事事顺心。我们只能尽力,但明白只有神才能控制一切,万事的结果都在神的手中。
圣经说:「若不是耶和华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若不是耶和华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诗127:1)「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赢,力战的未必得胜,智慧的未必得粮食,明哲的未必得资财,灵巧的未必得喜悦。」(传9:11)
3。可见这人为自己订下的标准(他的价值观)未必合神心意,以至他没有平安。
「凡我眼所求的,我没有留下不给它的;我心所乐的,我没有禁止不享受的……谁知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在日光之下毫无益处。」(传二10-11)
「不要行义过分,也不要过于自逞智慧,何必自取败亡呢?」(传七16)
「人在日光之下劳碌累心……他的劳苦成为愁烦,连夜间心也不安。这也是虚空。」(传二22-23)
结论
结论是:「人格障碍」不过都是不合圣经的行为、思想、价值观!但是圣经说:「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加五22-23)有了这几样,还会有上边任何类的「障碍」吗?「所以,弟兄们,我以 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 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 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十二1-2)
[1]DSM由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是一本在美国与其他国家中最常使用来诊断精神疾病的指导手册。本文所以讨论的十种人格障碍,其描述是根据从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454298.html?retcode=0下载的中文DSM-IV。
[1] V. Marck Durand & David Barlow, Essentials of Abnormal Psychology, 3ed. (Pacific Grove, CA: Thomson Wadworth, 2003), p. 405. [2] 王建平、张宁编著,《变态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页214-5。[3] 同上,页219。[4] Durand & Barlow, Essentials of Abnormal Psychology, p. 406. [5] 钱铭怡主编,《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2009),页357-59。[6] Durand & Barlow, Essentials of Abnormal Psychology, p. 412-13;钱铭怡主编,《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2009),页361-62。[7] Durand & Barlow, Essentials of Abnormal Psychology, p. 414-15. [8]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页363。[9] Richard P. Halgin & Susan Krauss Whitbourne, Abnormal Psycholoyg: Clinical Perspective on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Boston: Mc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9), p. 326-27. [10]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页365。[11] 同上,页381-85。[12] 同上,页374。[13] Halgin & Whitbourne, Abnormal Psycholoyg, p. 316-19. [14]王建平,《变态心理学》,页214;Durand & Barlow, Essentials of Abnormal Psychology, p. 430. [15]王建平,《变态心理学》,页239。[16] Durand & Barlow, Essentials of Abnormal Psychology, p. 435. [17]王建平,《变态心理学》,页238。[18]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页371。[19] Durand & Barlow, Essentials of Abnormal Psychology, p. 413. [20] Halgin & Whitbourne, Abnormal Psycholoyg, p. 326. [21]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页365-66。[22] Durand & Barlow, Essentials of Abnormal Psychology, p. 425. [23] Halgin & Whitbourne, Abnormal Psycholoyg, p. 314. [24]钱铭怡,《变态心理学》,页375。[25]王建平、张宁编著,《变态心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页237。[26]钱铭怡,《变态心理学》,页377;王建平,《变态心理》,页234。[27]钱铭怡,《变态心理学》,页373。[28]王建平,《变态心理学》,页236。[29]同上,页239。[30] Halgin & Whitbourne, Abnormal Psycholoyg, p. 330. [31]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页367。[32] Durand & Barlow, Essentials of Abnormal Psychology, p. 433-34. [33] Ibid., p. 436. [34]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页386。[35] Gordon Claridge, Miguel Farias and Mansur Lalljee, “Personality and cognitive predictors of New Age practices and belief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9.5 (Oct. 2005): p979. [36] 同上,页 379-80。[37] Durand & Barlow, Essentials of Abnormal Psychology, p. 430.
请参考有关文章:
|
分享於:http://blog.sina.com.cn/s/blog_c036712e0102v65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