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在大学修读「人格心理学」的基督徒
张逸萍
「人格理论」(Personality
Theories)对心理学而言,很重要,因为这科目包含了各家各派的理论。这些理论解释人的行为、情绪、思想、动机等等。然后,心理治疗家根据这些理论去发展他们的治疗法。所以,人格理论是心理治疗的基石。
***
既然讲「人格心理学」当然要先为「人格」(Personality)一词下定义。有一本人格心理学课本给它的定义是:「发自人内在的、一致的行为式样和内省历程(Intrapersonal
process,包括感情、动机等)。」[1]
另有一课本说:「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人格定义是为学者们一致认可的。……反映了心理学家们对人格研究的侧重点的不同以及他们所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反映了人格的内涵的丰富性。……心理学对人格的众多探讨与盲人摸象颇为相似……」[2]可见心理学家们对人格的定义,并不统一。不但如此,他们对自己应该研究什么,也没有统一意见。[3]
那么,我们就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深隧的范围,以至研究员有如盲人摸象,各自发表理论,于是繁多的理论不但没有一贯性,而且互相矛盾。
各家各派学说
现在,让我们先来看,人格心理学有些什么派别。
根据某课本,有:「心理分析派」(Psychoanalytical)、「特质人格派」(Trait)、「生物学派」(Biological)、「人本主义心理学派」(Humanistic)、「行为/社会主义派」(Behavioral/Social)、「认知学派」(
Cognitive)六大人格心理学学派。[4]
心理分析派亦称为佛洛伊德(Freudian)派,因佛氏是奠基人,但因他的后人很多持异见,大大修改他的理论,所以产生所谓「新佛洛伊德派」(Neo-Freudian),其中心理学家多如牛毛,理论有如万花筒,令人眼花燎乱,无所适从。但是,除了这两派和上边的几个派,还有比较小的,例如存在主义(Existential)派等等一大堆,数不过来这么多。专门批判心理学的鲍谨夫妇说:约有四百多种心理学派别。[5]
这个统计数字,今天必定倍增。
此外,正如老生常言:心理学和新纪元界线难分。现在这个趋势愈来愈明显,可见于现在有课本正式列举「禅宗佛教心理学」(Zen
Buddhism)为另一派,介绍佛陀的教导,如四圣谛、八正道、佛教对意识的分析和禅宗冥想。[6]
因为派系和理论如此繁多和分歧,所以本文只能挑选那些比较重要的派,本网站已经另文论述其中比较具代表性的一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
「佛洛伊德派」
「新佛洛伊德派」
「行为主义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和它后来演变出的「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认知学派」
最新的学派可算「正向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被列入「生物学派」的学者通常是艾森克(Hans
Eysenck)和达尔文(Charles
Darwin)。前者除了领先极力抨击心理学之外,他最有名的工作是研究智商(IQ)和遗传,而且又是一有争议的题目。至于达尔文,根本上不能算是心理学家,不过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一个心理学派——「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进化心理学家们是戴上「进化论」的有色眼镜看人类行为和性格。所以不在此详论这派的理论。
此外,今天的大脑科学和基因研究,已经大有进步。这方面的资料应该纳入「生理心理学」(Psycho-Biology
或
Biological Psychology)的研究,但不是典型的的「人格理论」。
「家族治疗」虽然未能正式被归类为佛洛伊德派,但因沙维雅(Virginia
Satir)在中国人中有相当大的影响,所以另专文论述。
仅仅普通常理?
我们不能否认,有很多理论不过是普通常理,只要留意观察人类行为,某程度上可以归纳得出。可是,因为这些都是一些人的智慧,不是属天的智慧,所以时而显得似是常理、而非常理,还有一些,根本通不过常理!除了上边几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之外,还有很多例子,这里只能列举一二:
(1)普通常理
(2)近似常理
新佛洛伊德派的霍妮(Karen
Horney)认为,当人面对焦虑和压力时,有几种「调适行为」(Coping),就是:「趋向人」(Moving
toward people)即依从别人;「面向人」(Moving
against people)即对人持敌对攻击态度;「远离人」(Moving
away from people)即回避离羣,以保安全。[9]
这理论听来有学问,但细想,也是常理,因为前、后、左、右的方向都包括了,全都被她讲了!还有什么剩下来?事实上,她忘记了「向上」(Move
upward toward God),就是说,基督徒可以向上帝求助,支取力量和智慧,应付压力。心理学不明白圣经,所以她没有考虑这方面。
社会认知理论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有一个叫做「交互决定论」(Reciprocal
determinism)的理论。他说,人行为外在的决定因素有奖赏和刑罚,内在的有信念、思想、期望等等,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不但都同时影响人的行为,每个因素也影响著这系统里的其他因素。[10]
班杜拉这普通常理是个「全垒打」!影响人的行为有很多因素,谁能反驳?学生在学校是否用功努力,成积单上的A、C、F等,都是外在的因素;孩子若期望考上名大学,也会推动他勤奋;若孩子老是考得D和F,他上名校的愿意,可能就减低或消失了。可是,心理学的基础是无神的,所以不明白神可以在逆境中赐人盼望和力量。
(3)不是常理
最后,人格理论中也有一些明显是笑话,只是不明白从前(或现在)怎么可能有人相信!其中以佛洛伊德的闹剧最多。
佛氏认为人格发展有几个阶段,人若没有顺利通过,反停滞在某阶段产生问题,这现象叫做「固著」(Fixation)。发展阶段中最早的「口唇期」(Oral
stage),婴儿主要靠吸吮、吞咽等活动刺激得到本能性快感。固著的人,有不良影响如酗酒、嗜烟、咬指甲、暴食。下一个阶段是「肛门期」(anal
stage),幼儿透过大小便的刺激获得快感满足。发展不良则易造成吝啬、顽固、洁癖性格。[11]
可笑吗?虽然佛氏是心理学鼻祖,今天批评他的,大不乏人,他们说:很多佛洛伊德的假设,是无法测试的,无法证实,也无法推翻(而这却是科学的首要条件)。[12]
各家互相批评
既然人格心理学家各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各自大肆发挥,所以要找批评人格理论的资料,是很容易的事情,不必费功夫特意去找专论,每本心理学课本都有。有些基督徒还以为只有那些反智的人才会批评心理学,显然是无知了。下面是一些例子:
(1)佛洛伊德派
佛洛伊德被誉为心理分析先祖,他是第一个人提出了一个很复杂的理论系统。虽然一些最新的大脑科学找出一些部位,如「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似乎和他的「无意识」(Unconscious)吻合。但是,一般学者仍然认为他的理论和观念,难以实验证明。他很多理论,都被后人推翻,例如佛氏认为幽默感可以减低侵略性行为,可是研究发现刚相反。此外,他的「依附理论」(Attachment
style)似乎最合常理,但亦被评为基于西方价值观。最后,佛氏理论是男尊女卑,大受女权主义者批评。例如霍妮提出子宫忌(womb
envy)对抗他的阳具忌(penis
envy)。[14]
这不是闹剧,是什么?
无论如何,很多新佛洛伊德派的心理学家反对佛氏的理论——成人的性格是最早的五到六年已经形成的了,他们认为佛氏太过忽略后期环境的因素。他们也质疑佛氏对天性的强调。还有,他们认为佛氏对人性的描写太负面。[15]
(2)新佛洛伊德派
但是,人们批评佛洛伊德的话,有时也可应用在新佛洛伊德派的理论上。虽然很多人说,佛氏没有足够的数据,但他们也说容格所讲的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等,都来自神话,甚至神秘现象。弗罗姆(Erich
Fromm)的理论,被批评为形容性,不够科学化。事实上,很多新佛洛伊德派理论是基于这些心理学们对自己病人的观察和主观解释。对此派的另一主要批评是:他们忽略或简化了一些重要观念。例如,艾力森对忧虑和心理失常的关系,处理得太表面;苏利文(Harry
Sullivan)没有留意遗传因素;弗罗姆太强调社会影响力等。[16]
(3)特质人格派
至于特质派因为他们比较属描写性,当然也有人批评:只描写而没有解释其成因,也甚少讨论应用。另一方面,此派的每一个理论家各自发表理论,他们之间没有一个共同的模式,结果产生混乱。[17]
事实上,对此派别的批评主要还是那些性格调查办法的不可靠性,容下再谈。
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是特质学派中一个心理学,但是他从开始就承认特质派观念的弱点——某些行为是被很多环境因素所影响的,所以不可能单使用特质来预告人的行为。所以有说:「当心理学们使用特质来解释行为,他们是犯了循环逻辑的错误。」[18]
(4)生物学派
生物学派得到的批评是:他们的理论难以证实,尤其进化心理学。例如,虽然人类行为有时和动物相似,但是否为了同一目标,则无法直接证明。此派的理论也是一盘散沙,没有共识。此派的学者们也没有提供任何改变人格的办法。[19]
(5)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当然有人批评人本主义心理学。首先,批评者认为此派太过强调人有「自由意志」,以至很多理论根本不能以严格的科学研究来证实,因为「自由意志」本身是无可预测或实验的。其次,他们很多基本观念缺乏良好定义。例如,「自我实现」「高峰经历」都是好例子,如果没有准确的定义,怎么能研究?最后,大部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性本善,但其他人觉得难于接受这样的假设,批评为太天真。[20]
(6)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行为主义的优点是他们的观念精简,在多方面也能以实验证实。但是批评的人却认为他们太过简化人内心的复杂性,他们能留意到的人格范围太狭窄,而人格的却有多方面。尤其,如史金纳,
他们拒绝留意人的内在感觉、意识等,认为科学只能观察表面的行为,以至他似乎反对「自由意志」是决定行为的因素。同样地,他们也忽略了遗传和生理因素。另一个批评是——人类行为和实验室动物的行为大有不同,我们难以用老鼠来解释人。批评者并不否认刺激和反应,但他们认为,这是人类行为中最不重要的一部分。最后,虽然行为主义治疗有很多成功案例,但效果都很短期。[21]
(7)认知心理学派
最经常听见对认知心理学的批评是——他们的观念太含糊,例如「个人构念」(Personal
construct)就是一个例子。再者,似乎没有需要引进这些观念,也能解释各人的不同。所以,这些观念不但不必,而且使人混乱。也许认知心理学比较新,所以理论家也是各说各话,没有统一的共识。[22]
虽然认知学派,比起从前的学派,是进步了,而且他们有很多理论是有实证研究为根据,并且已经广泛应用在治疗上。但是批评的人认为他们还未能为人的性格提供一个全面的解释,研究只停留在某些问题方面。[23]
让我说一句公平话,这样的要求,是要求太过份,因为只有神能完全明白人心!
如果还有人愿意花时间,可以看见更多批评的话。例如艾森克是一位有名气的心理学家,他大力攻击心理治疗的效用,尤其是心理分析。[24]
同样地,他的理论也有人批评。[25]
艾森克也许是老一辈的学者,但今天仍然不断有心理学家批评心理学理论。举例:一位近代的认知心理学家平克(Stephen
Pinker)写了一本书,叫做《白纸一张》(The
Blank Slate),反对几个很多人都已经接受的观念。其中一个就叫做「白纸一张」,指那些认为人没有与生俱来的特性,一切都是后天教养和影响的结果的心理学派理论。平克批评说,这些理论变成政治口吻,有害无益。[26]
这样的批评,就包括了很大部分的心理学理论了。
人格评鉴方法
今天的心理学有很多研究办法,下面是几种主要的人格评鉴方法:[27]
(1)晤谈(Interview),就是询问受访者,从面对面的交谈取得资料。这办法的主要问题是研究员可能早有偏见、或使用暗示诱导去得到想要的答案。
(2)投射测验(Projective
test),例如「罗夏克墨渍测验」(Rorschach
inkblot test)以一些有墨渍的卡片为工具,要求受测试者报告他们第一个印象,于是测验者主观地分析所揭露的心理。此研究法的缺点,也正是它的主观性。
(3)行为评鉴(Behavior
assessment),是指观察受测验者在具体情景中的行为。例如观察儿童在游戏中帮助朋友的次数。但这是基于行为心理学家的基本前设——人的行为是环境刺激的结果。所以此办法被批评:在同样的刺激下,没有肯定的反应。
(4)自陈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就是由一份事前设计的问卷,让被测验者自行评估,是否适合自己,或其适合程度。
其中常见的有:米尔之-碧士类型指标(Myers
Briggs Type Indicator,简称MBT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简称MMPI),五大(Big-five,或OCEAN)、九型人格(Enneagram)等等。
自陈量表的研究调查办法因为方便,故常有人用,但是其问题显而易见:(a)回答者容易伪装、虚报资料,或者粗心随便乱写;(b)一般人都趋向于把自己描写得适合社会标准。[28]
至于MBTI,有这样的批评:人每次参与测试,都可能有不同的结果。有一个调查发现,只有47%
的人,接受两次MBTI测试中,获得同样的归类。另一个研究发现,在同一天的不同时间,性格测试的结果可能不同。另一个调查显示:接受MBTI测试的人,在五到六个星期之后再接受测试,只有24-61%
得到相同的归类。[29]
批评MMPI的人的确比较少。但是,有报导,它的奠基人晚年亦表示:「我常极怀疑,到底有没有可能设计一个测试,以量度和分析性格。」[30]
虽然OCEAN很流行,但绝不乏批评的人。OCEAN的弱点是:五项人格特质,可能被有限的字眼所限制,不能准确地描写人格的复杂性。所以,后来发展出「七大」。此外,它被批评为非理论性,即是说,发展模式的人没有事前计划,或预测什么种类。[31]
请继续参考「性格类型测试(MBTI、九型人格)」一文。
事实上,研究人格的办法还有很多,也各有批评的话。如果研究人格的办法有欠完善,理论互相矛盾,心理辅导和治疗的可靠性当然就大打折扣了。
人格心理学和新纪元
如果人格心理学理论仅止于各家理论分歧,见解主观,那么问题并不严重。但最危险的是——心理学和新纪元界线难分!在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中,我们可以清楚看见。
(1)各派学说
根据鼻祖之一的容格的自传,曾有各种不同的影像拜访他,而且他深信,这些影像是在他的心灵以外。之后,容格根据他的灵异经历,发表他的人格心理学理论。[32]
换言之,容格交鬼,并从邪灵获得他的理论!他的很多理论,例如「基型」(Archetype)和「共时性」(Synchronicity),其实是使用科学名词,解释神秘现象。其实,十九世纪末的心灵学(Parapsychology)老早就是从『科学』角度解释超自然现象,所以新纪元圈子很欢迎这两派。
后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高峰经历」,讲到最后,不过是神秘经历,利用新纪元技术提高表现,就是「自我实现」。已经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神秘经历的新名字:「高峰经历」和「心流经历/流畅经历」」解释过。这派亦在社会上发展为人类潜能运动,请见「新纪元运动(五)学术界中」。在学术界发展为更灵异的「超个人心理学」,也已经另文论述。
当然这两个派是最明显灵异的学派,但是,其他没有那么明显的学派,也难于完全摆脱其影响。甚至很多派理论所基的「无意识」,尤其是集体无意识,也和新纪元混在一起。请见:「「潜意识、无意识」并非实有,且和新纪元挂勾 」。
「心理学家的上帝观、道德观、冥想观、性爱婚姻观」文,以十个代表性的心理学家,列举他们的上帝观、冥想观、道德观。十个心理学家中,约有一半是无神论者、其他倾向或明显主张泛神观(新纪元的上帝观)。那些愈是接近新纪元的,就愈公开推荐和教导冥想和催眠术,其他也不免有赞同的话。他们的道德观和对婚姻和性爱的观点,大都主张「道德相对」,但这态度不仅是现代哲学和文化所独有,也是新纪元哲理。
(2)新纪元技术
因为人格心理学课本主要为了论述各家理论,而不是为了讨论所带来的治疗法,所以比较少提到冥想和催眠术。但催眠是自从心理学鼻祖佛洛伊德就开使用的工具,所以人格心理学课本多少会讨论它。而且总会指出,心理学家们认为催眠状态能揭露人的潜意识,故可用在心理学治疗上。此外,它还有其他用途,例如警察使用它来帮助证人回忆罪案的详情等。[33]
所以,算是正面的介绍。
那些比较新颖的课本,因为包括了佛教心理学,所以会讨论禅宗冥想,介绍禅座方法和各派的出入。但总而言之,又是老套,藉著留意呼吸、背诵咒语(mantra)等,以平静心思,典型的冥想法。课本也指出,冥想引起生理反应,能带来身体健康和帮助人减压。[34]
所以也是正面的介绍。
是故,今天各种新纪元技术,在心理学和社会上流行,请见:「催眠术(圣经所称的迷术)」「积极思想/观想/观照 」「Mindfulness(正念)」「冥想—倒空头脑,先甜头、后祸害」。佛洛伊德派的解梦虽然不太流行,但仍是有使用的,此外,还有很多心理学家推荐也「瑜伽」。
(3)流行心理学
在此无法不一提拙作《邪魔登讲台》,它指出,大部分的新纪元通灵教导(魔鬼藉著交鬼者所发表的谈话)可以在世俗心理学中找到,超过半数可以在基督教心理学中找到。你会吓坏吗?
这些流行心理学和邪灵教导交搭的话题,包括「不健全家庭伤害」「自爱/自尊/自信」和开放的「婚姻、性爱、同性恋」观点等。此外,邪鬼们通常大力推荐和教导「冥想」。
弟兄姐妹们若稍微留意教会里的心理学言论,不难听见上边这些名词和理论。还有,「内心幼童」(Inner
Child)和「真我、假我」,原来这也是一个典型新纪元观念,请见:「内心幼童:典型新纪元心理学」和「真我假我:心理学和东方宗教交汇之处」。
(4)最新的趋势
上边已经提到,新的人格心理学课本,除了传统的人格心理学派别之外,还加上了「禅宗佛教心理学」。事实上,这不是唯一的课本这样做。埃利斯等人的《人格理论》(Personality
Theories)最后一章,讨论「宗教、新纪元、传统办法」,其中包括日本疗法,如「森田疗法」(Morita
Therapy)和「内观疗法」(Naikan
Therapy),美国印地安人治疗,作者也把「九型人格」(Enneagram)列为新纪元办法。[35]
虽然森田疗法未能被归类为新纪元,但是内观疗法却是源于佛教净土宗。[36]
向新纪元和东方宗教取经,大有可能就是心理学的最新趋势。
最后,请再阅读「心理学和新纪元界线难分」的讨论。事实上,「中国基督徒需要批判心理学」(http://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index.htm)网站内的大部分文章,都牵涉这个问题——心理学和新纪元。
基督徒和人格心理学
现在让我们从一个基督徒角度去看对人格的研究和人格理论:
(1)只有神能真正明白人心
从上边短短的描述,我们可知道,心理学家们研究人格,有如盲人摸象,于是各家自说自话。原因在何?答案——神并没有应许人能完全明白人心。
在圣经里,「知道人心」「鉴察人心」「晓得人心里的隐秘」「知道人心里所存的」只有神自己(王上八39,诗四十四21,箴二十27,耶十七10,约二25,罗八27)。这类的字眼从来不用在人身上。的确如此,圣经早告诉我们:「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耶十七9)
似乎心理学家们是想要探讨一个超出他们能力的、又大又难的工作。
(2)人可在某程度上明白他人
但是,我们不必马上灰心,因为圣经也说:「人心怀藏谋略,好像深水,惟明哲人才能汲引出来。」(箴二十5)意思就是说,某些人可以在某程度上明白别人的心。
罗杰斯早已提出说,在互相信任的关系中,人更能透露自己。后来也有研究显示,人比较容易于和朋友谈及亲密的事情,多于和陌生人谈。[37]正是如此,我们想要明白另一个人,应该是为了真正关心这个人,愿意花时间,建立互信,并在过程中求主赐智慧。
例如,父母比较多机会观察自己的孩子,所以他们定会比一个陌生人更能明白这孩子的心思。当然事情没有这么简单,父母是否愿意留心观察、是否早持存成见、分析得是否准确、孩子是否愿意向父母透露心里话,都是因素。
此外,我们应否根据我们的观察,然后把所学得的人格理论套在别人身上呢?我想这是有风险的,因为既然人只能有限度地明白人,我们的判断也未必准确。例如,今天教会内外都流行「人人都是不健全家庭的受害人」的话题。那么,我们是否每次看见孩子反叛,都马上说是父母曾经伤害过他呢?不见得!圣经说:「甚么都不要论断,只等主来,他要照出暗中的隐情,显明人心的意念。」(林前四5)
(3)无神论者心理学家的盲点
还有一方面,基督徒更必须考虑——心理学家大都是无神论者,忽略人灵性方面。所以,当他们研究人的性格时,他们多是量度那些与道德无关的品格,例如外向、内向和智商等。当然他们也尝试量度利他(Altruism)、同理心、关怀照顾、侵略性等项目。[38]他们怎么给这些涉及道德范畴的品格下定义呢?若没有合圣经的定义,结果对基督徒有多大意义呢?
圣经说:「从人心里,发出恶念、苟合、偷盗、凶杀、奸淫、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谤讟、骄傲、狂妄。」(可七21-22)心理学家们认识这些品格吗?愿意研究和量度吗?
其次,心理学家们怎样决定什么行为才是良好和有益的呢?举个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的「实现我」(Real
self) 和「理想我」(Ideal
self)是很接近的。当治疗进行中,二者应该愈来愈接近,显示这是一个成功的治疗。[39]
意思就是说,人能做到自己认为自己应该做到的,就是心理健康。那么,基督徒怎样决定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才是理想的我?当然是根据圣经。非基督徒心理学家又怎样决定呢?
换言之,基督徒看人格,应该和非基督徒有不同。
最后,批评者说,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某些治疗手续的效果短暂。一旦治疗停止,当事人又会继续他的问题行为。[40]相信这个评价也可以应用在很多其他治疗法。基督徒明白——人的罪性不改变,光是改良人的行为,功效是有限的。
如果再考虑新纪元理论和技术的渗入,基督徒必须警惕!
(4)更重要的事情
所以,弟兄姐妹们,我们可以知道,修读人格心理学,对基督徒明白自己和别人的帮助是有限的。其实,明白自己或别人的性格,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讨主喜悦。
不同性格的人,都可以有圣洁的行为,也可能犯罪得罪神,所有性格都有其强项和弱点。况且神要我们做的事情,未必适合我们的性格。我们可能很内向,神却要求我们主动接触未信的人;我们可能干劲十足,神却要我们安静下来,聆听他的声音。所以,不如读圣经,因为「耶和华的律法全备,能苏醒人心;耶和华的法度确定,能使愚人有智慧。」(诗十九7)让圣灵光照心中,祈求说:「神啊,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试炼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里面有甚么恶行没有,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诗一三九23-24)
无论我们的性格是怎样的,「 神的神能已将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赐给我们,皆因我们认识那用自己荣耀和美德召我们的主。因此,他已将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赐给我们,叫我们既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就得与 神的性情有分。」(彼后一3-4)多有福的应许!
[1] Jerry M. Burger, Personality, 4th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p. 4. [2]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页7。[3] Burger, Personality, p. 3. [4] Ibid., p. 5. [5] 鲍谨夫妇合著名,陈张逸萍译,《心理学不合圣经》(Towaco, NJ:生命出版社,2003),页231。[6] 见:Barbara Engler, Personality Theories: An Introduction, 6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3), chapter 17. [7] Burger, Personality, p. 229-35. [8] Ibid., p. 470. [9] Ibid., p. 128-29. [10] Ibid., p. 406-08. [11] 「佛洛依德(Freud)的人格发展理论」(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php/%E4%BD%9B%E6%B4%9B%E4%BE%9D%E5%BE%B7(Freud)%E7%9A%84%E4%BA%BA%E6%A0%BC%E7%99%BC%E5%B1%95%E7%90%86%E8%AB%96)[12] Burger, Personality, p. 72-73. [13] Ibid., p. 430-34. [14] Richard P. Halgin & Susan Krauss Whitbourne, Abnormal Psycholoyg: Clinical Perspective on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Boston: Mc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9), p. 111-12; Burger, Personality, p. 103. [15] Burger, Personality, p. 107. [16] Ibid., p. 147-48. [17] Ibid., p. 215. [18] Ibid., p. 182-83. [19] Ibid., p. 287-88. [20] Ibid., p. 348-49. [21] Ibid., p. 425-26; Halgin & Whitbourne, Abnormal Psycholoyg, p. 126. [22] Burger, Personality, p. 493. [23] Halgin & Whitbourne, Abnormal Psycholoyg, p. 126. [24] Burger, Personality, p. 262. [25] 例:Khosrow Bagheri Noaparast ,” A Critique of Eysenck’s Personality Theory and Meta-theory” (http://www.academia.edu/3074330/A_Critique_of_Eysencks_Personality_Theory_and_Meta-theory). [26] Steven Pinker, The Blank Slate: The Modern Denial of Human Nature (New York: Viking, 2002), book jacket, chapter one, p. 41-45. [27]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页70-75。[28] Burger, Personality, p. 209-14. [29] Annie Murphy Paul, The Cult of Personality (New York: Free Press, 2004), p. 133. [30] Ibid., p. 73. [31] Denise Toomer,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Workbook (San Mateo: College of San Matoe), Section II-10-12. [32] Burger, Personality, p. 113-14. [33] Ibid., p. 95-103. [34] Engler, Personality Theories, p. 478-83. [35] Albert Ellis, Mike Abrams &Lidia Abrams, Personality Theories: Critical Perspectives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9), chapter 17. [36] 见:http://publish.get.com.tw/bookpre_pdf/51MM030401-4.PDF, http://big5.wiki8.com/neiguanliaofa_118263/。[37] Burger, Personality, p. 355-59. [38] Ibid., p. 296-97. [39] Ibid., p. 345. [40] Ibid., p. 426.
分享於:http://blog.sina.com.cn/s/blog_c036712e0101hiy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