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在大學修讀「人格心理學」的基督徒
張逸萍
「人格理論」(Personality
Theories)對心理學而言,很重要,因為這科目包含了各家各派的理論。這些理論解釋人的行為、情緒、思想、動機等等。然後,心理治療家根據這些理論去發展他們的治療法。所以,人格理論是心理治療的基石。
***
既然講「人格心理學」當然要先為「人格」(Personality)一詞下定義。有一本人格心理學課本給它的定義是﹕「發自人內在的、一致的行為式樣和內省歷程(Intrapersonal
process,包括感情、動機等)。」[1]
另有一課本說﹕「迄今為止,沒有一個人格定義是為學者們一致認可的。……反映了心理學家們對人格研究的側重點的不同以及他們所所採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反映了人格的內涵的豐富性。……心理學對人格的眾多探討與盲人摸象頗為相似……」[2]可見心理學家們對人格的定義,並不統一。不但如此,他們對自己應該研究什麼,也沒有統一意見。[3]
那麼,我們就知道這是一個非常複雜和深隧的範圍,以至研究員有如盲人摸象,各自發表理論,於是繁多的理論不但沒有一貫性,而且互相矛盾。
各家各派學說
現在,讓我們先來看,人格心理學有些什麼派別。
根據某課本,有﹕「心理分析派」(Psychoanalytical)、「特質人格派」(Trait)、「生物學派」(Biological)、「人本主義心理學派」(Humanistic)、「行為/社會主義派」(Behavioral/Social)、「認知學派」(
Cognitive)六大人格心理學學派。[4]
心理分析派亦稱為佛洛伊德(Freudian)派,因佛氏是奠基人,但因他的後人很多持異見,大大修改他的理論,所以產生所謂「新佛洛伊德派」(Neo-Freudian),其中心理學家多如牛毛,理論有如萬花筒,令人眼花燎亂,無所適從。但是,除了這兩派和上邊的幾個派,還有比較小的,例如存在主義(Existential)派等等一大堆,數不過來這麼多。專門批判心理學的鮑謹夫婦說﹕約有四百多種心理學派別。[5]
這個統計數字,今天必定倍增。
此外,正如老生常言﹕心理學和新紀元界線難分。現在這個趨勢愈來愈明顯,可見於現在有課本正式列舉「禪宗佛教心理學」(Zen
Buddhism)為另一派,介紹佛陀的教導,如四聖諦、八正道、佛教對意識的分析和禪宗冥想。[6]
因為派系和理論如此繁多和分歧,所以本文只能挑選那些比較重要的派,本網站已經另文論述其中比較具代表性的一兩位心理學家的理論﹕
「佛洛伊德派」
「新佛洛伊德派」
「行為主義派」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
和它後來演變出的「超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
「認知學派」
最新的學派可算「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
「特質人格派」的性質比較是「描述性」,沒有其他派別那麼「解釋性和指導性」,所以沒有專文論述,但下面也會引用它的例子。
被列入「生物學派」的學者通常是艾森克(Hans
Eysenck)和達爾文(Charles
Darwin)。前者除了領先極力抨擊心理學之外,他最有名的工作是研究智商(IQ)和遺傳,而且又是一有爭議的題目。至於達爾文,根本上不能算是心理學家,不過在他的影響下,產生了一個心理學派——「進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進化心理學家們是戴上「進化論」的有色眼鏡看人類行為和性格。所以不在此詳論這派的理論。
此外,今天的大腦科學和基因研究,已經大有進步。這方面的資料應該納入「生理心理學」(Psycho-Biology
或
Biological Psychology)的研究,但不是典型的的「人格理論」。
「家族治療」雖然未能正式被歸類為佛洛伊德派,但因沙維雅(Virginia
Satir)在中國人中有相當大的影響,所以另專文論述。
僅僅普通常理?
我們不能否認,有很多理論不過是普通常理,只要留意觀察人類行為,某程度上可以歸納得出。可是,因為這些都是一些人的智慧,不是屬天的智慧,所以時而顯得似是常理、而非常理,還有一些,根本通不過常理!除了上邊幾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之外,還有很多例子,這裏只能列舉一二﹕
(1)普通常理
(2)近似常理
新佛洛伊德派的霍妮(Karen
Horney)認為,當人面對焦慮和壓力時,有幾種「調適行為」(Coping),就是﹕「趨向人」(Moving
toward people)即依從別人;「面向人」(Moving
against people)即對人持敵對攻擊態度;「遠離人」(Moving
away from people)即迴避離羣,以保安全。[9]
這理論聽來有學問,但細想,也是常理,因為前、後、左、右的方向都包括了,全都被她講了!還有什麼剩下來?事實上,她忘記了「向上」(Move
upward toward God),就是說,基督徒可以向上帝求助,支取力量和智慧,應付壓力。心理學不明白聖經,所以她沒有考慮這方面。
社會認知理論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有一個叫做「交互決定論」(Reciprocal
determinism)的理論。他說,人行為外在的決定因素有獎賞和刑罰,內在的有信念、思想、期望等等,它們是一個相互作用的系統,不但都同時影響人的行為,每個因素也影響著這系統裏的其他因素。[10]
班杜拉這普通常理是個「全壘打」!影響人的行為有很多因素,誰能反駁?學生在學校是否用功努力,成積單上的A、C、F等,都是外在的因素;孩子若期望考上名大學,也會推動他勤奮;若孩子老是考得D和F,他上名校的願意,可能就減低或消失了。可是,心理學的基礎是無神的,所以不明白神可以在逆境中賜人盼望和力量。
(3)不是常理
最後,人格理論中也有一些明顯是笑話,只是不明白從前(或現在)怎麼可能有人相信!其中以佛洛伊德的鬧劇最多。
佛氏認為人格發展有幾個階段,人若沒有順利通過,反停滯在某階段產生問題,這現象叫做「固著」(Fixation)。發展階段中最早的「口唇期」(Oral
stage),嬰兒主要靠吸吮、吞嚥等活動刺激得到本能性快感。固著的人,有不良影響如酗酒、嗜煙、咬指甲、暴食。下一個階段是「肛門期」(anal
stage),幼兒透過大小便的刺激獲得快感滿足。發展不良則易造成吝嗇、頑固、潔癖性格。[11]
可笑嗎?雖然佛氏是心理學鼻祖,今天批評他的,大不乏人,他們說﹕很多佛洛伊德的假設,是無法測試的,無法證實,也無法推翻(而這卻是科學的首要條件)。[12]
各家互相批評
既然人格心理學家各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各自大肆發揮,所以要找批評人格理論的資料,是很容易的事情,不必費功夫特意去找專論,每本心理學課本都有。有些基督徒還以為只有那些反智的人才會批評心理學,顯然是無知了。下面是一些例子﹕
(1)佛洛伊德派
佛洛伊德被譽為心理分析先祖,他是第一個人提出了一個很複雜的理論系統。雖然一些最新的大腦科學找出一些部位,如「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似乎和他的「無意識」(Unconscious)吻合。但是,一般學者仍然認為他的理論和觀念,難以實驗證明。他很多理論,都被後人推翻,例如佛氏認為幽默感可以減低侵略性行為,可是研究發現剛相反。此外,他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style)似乎最合常理,但亦被評為基於西方價值觀。最後,佛氏理論是男尊女卑,大受女權主義者批評。例如霍妮提出子宮忌(womb
envy)對抗他的陽具忌(penis
envy)。[14]
這不是鬧劇,是什麼?
無論如何,很多新佛洛伊德派的心理學家反對佛氏的理論——成人的性格是最早的五到六年已經形成的了,他們認為佛氏太過忽略後期環境的因素。他們也質疑佛氏對天性的強調。還有,他們認為佛氏對人性的描寫太負面。[15]
(2)新佛洛伊德派
但是,人們批評佛洛伊德的話,有時也可應用在新佛洛伊德派的理論上。雖然很多人說,佛氏沒有足夠的數據,但他們也說容格所講的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等,都來自神話,甚至神秘現象。弗羅姆(Erich
Fromm)的理論,被批評為形容性,不夠科學化。事實上,很多新佛洛伊德派理論是基於這些心理學們對自己病人的觀察和主觀解釋。對此派的另一主要批評是﹕他們忽略或簡化了一些重要觀念。例如,艾力森對憂慮和心理失常的關係,處理得太表面;蘇利文(Harry
Sullivan)沒有留意遺傳因素;弗羅姆太強調社會影響力等。[16]
(3)特質人格派
至於特質派因為他們比較屬描寫性,當然也有人批評﹕只描寫而沒有解釋其成因,也甚少討論應用。另一方面,此派的每一個理論家各自發表理論,他們之間沒有一個共同的模式,結果產生混亂。[17]
事實上,對此派別的批評主要還是那些性格調查辦法的不可靠性,容下再談。
奧爾波特(Gordon
Allport)是特質學派中一個心理學,但是他從開始就承認特質派觀念的弱點——某些行為是被很多環境因素所影響的,所以不可能單使用特質來預告人的行為。所以有說﹕「當心理學們使用特質來解釋行為,他們是犯了循環邏輯的錯誤。」[18]
(4)生物學派
生物學派得到的批評是﹕他們的理論難以證實,尤其進化心理學。例如,雖然人類行為有時和動物相似,但是否為了同一目標,則無法直接證明。此派的理論也是一盤散沙,沒有共識。此派的學者們也沒有提供任何改變人格的辦法。[19]
(5)人本主義心理學派
當然有人批評人本主義心理學。首先,批評者認為此派太過強調人有「自由意志」,以至很多理論根本不能以嚴格的科學研究來證實,因為「自由意志」本身是無可預測或實驗的。其次,他們很多基本觀念缺乏良好定義。例如,「自我實現」「高峰經歷」都是好例子,如果沒有準確的定義,怎麼能研究?最後,大部分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性本善,但其他人覺得難於接受這樣的假設,批評為太天真。[20]
(6)行為主義心理學派
行為主義的優點是他們的觀念精簡,在多方面也能以實驗證實。但是批評的人卻認為他們太過簡化人內心的複雜性,他們能留意到的人格範圍太狹窄,而人格的卻有多方面。尤其,如史金納,
他們拒絕留意人的內在感覺、意識等,認為科學只能觀察表面的行為,以至他似乎反對「自由意志」是決定行為的因素。同樣地,他們也忽略了遺傳和生理因素。另一個批評是——人類行為和實驗室動物的行為大有不同,我們難以用老鼠來解釋人。批評者並不否認刺激和反應,但他們認為,這是人類行為中最不重要的一部分。最後,雖然行為主義治療有很多成功案例,但效果都很短期。[21]
(7)認知心理學派
最經常聽見對認知心理學的批評是——他們的觀念太含糊,例如「個人構念」(Personal
construct)就是一個例子。再者,似乎沒有需要引進這些觀念,也能解釋各人的不同。所以,這些觀念不但不必,而且使人混亂。也許認知心理學比較新,所以理論家也是各說各話,沒有統一的共識。[22]
雖然認知學派,比起從前的學派,是進步了,而且他們有很多理論是有實證研究為根據,並且已經廣泛應用在治療上。但是批評的人認為他們還未能為人的性格提供一個全面的解釋,研究只停留在某些問題方面。[23]
讓我說一句公平話,這樣的要求,是要求太過份,因為只有神能完全明白人心!
如果還有人願意花時間,可以看見更多批評的話。例如艾森克是一位有名氣的心理學家,他大力攻擊心理治療的效用,尤其是心理分析。[24]
同樣地,他的理論也有人批評。[25]
艾森克也許是老一輩的學者,但今天仍然不斷有心理學家批評心理學理論。舉例﹕一位近代的認知心理學家平克(Stephen
Pinker)寫了一本書,叫做《白紙一張》(The
Blank Slate),反對幾個很多人都已經接受的觀念。其中一個就叫做「白紙一張」,指那些認為人沒有與生俱來的特性,一切都是後天教養和影響的結果的心理學派理論。平克批評說,這些理論變成政治口吻,有害無益。[26]
這樣的批評,就包括了很大部分的心理學理論了。
人格評鑒方法
今天的心理學有很多研究辦法,下面是幾種主要的人格評鑒方法﹕[27]
(1)晤談(Interview),就是詢問受訪者,從面對面的交談取得資料。這辦法的主要問題是研究員可能早有偏見、或使用暗示誘導去得到想要的答案。
(2)投射測驗(Projective
test),例如「羅夏克墨漬測驗」(Rorschach
inkblot test)以一些有墨漬的卡片為工具,要求受測試者報告他們第一個印象,於是測驗者主觀地分析所揭露的心理。此研究法的缺點,也正是它的主觀性。
(3)行為評鑒(Behavior
assessment),是指觀察受測驗者在具體情景中的行為。例如觀察兒童在遊戲中幫助朋友的次數。但這是基於行為心理學家的基本前設——人的行為是環境刺激的結果。所以此辦法被批評﹕在同樣的刺激下,沒有肯定的反應。
(4)自陳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就是由一份事前設計的問卷,讓被測驗者自行評估,是否適合自己,或其適合程度。
其中常見的有﹕米爾之-碧士類型指標(Myers
Briggs Type Indicator,簡稱MBTI),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簡稱MMPI),五大(Big-five,或OCEAN)、九型人格(Enneagram)等等。
自陳量表的研究調查辦法因為方便,故常有人用,但是其問題顯而易見﹕(a)回答者容易偽裝、虛報資料,或者粗心隨便亂寫;(b)一般人都趨向於把自己描寫得適合社會標準。[28]
至於MBTI,有這樣的批評﹕人每次參與測試,都可能有不同的結果。有一個調查發現,只有47%
的人,接受兩次MBTI測試中,獲得同樣的歸類。另一個研究發現,在同一天的不同時間,性格測試的結果可能不同。另一個調查顯示﹕接受MBTI測試的人,在五到六個星期之後再接受測試,只有24-61%
得到相同的歸類。[29]
批評MMPI的人的確比較少。但是,有報導,它的奠基人晚年亦表示﹕「我常極懷疑,到底有沒有可能設計一個測試,以量度和分析性格。」[30]
雖然OCEAN很流行,但絕不乏批評的人。OCEAN的弱點是﹕五項人格特質,可能被有限的字眼所限制,不能準確地描寫人格的複雜性。所以,後來發展出「七大」。此外,它被批評為非理論性,即是說,發展模式的人沒有事前計劃,或預測什麼種類。[31]
請繼續參考「性格類型測試(MBTI、九型人格)」一文。
事實上,研究人格的辦法還有很多,也各有批評的話。如果研究人格的辦法有欠完善,理論互相矛盾,心理輔導和治療的可靠性當然就大打折扣了。
人格心理學和新紀元
如果人格心理學理論僅止於各家理論分歧,見解主觀,那麼問題並不嚴重。但最危險的是——心理學和新紀元界線難分!在人格心理學的理論中,我們可以清楚看見。
(1)各派學說
根據鼻祖之一的容格的自傳,曾有各種不同的影像拜訪他,而且他深信,這些影像是在他的心靈以外。之後,容格根據他的靈異經歷,發表他的人格心理學理論。[32]
換言之,容格交鬼,並從邪靈獲得他的理論!他的很多理論,例如「基型」(Archetype)和「共時性」(Synchronicity),其實是使用科學名詞,解釋神秘現象。其實,十九世紀末的心靈學(Parapsychology)老早就是從『科學』角度解釋超自然現象,所以新紀元圈子很歡迎這兩派。
後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高峰經歷」,講到最後,不過是神秘經歷,利用新紀元技術提高表現,就是「自我實現」。已經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和「神秘經歷的新名字﹕「高峰經歷」和「心流經歷/流暢經歷」」解釋過。這派亦在社會上發展為人類潛能運動,請見「新紀元運動(五)學術界中」。在學術界發展為更靈異的「超個人心理學」,也已經另文論述。
當然這兩個派是最明顯靈異的學派,但是,其他沒有那麼明顯的學派,也難於完全擺脫其影響。甚至很多派理論所基的「無意識」,尤其是集體無意識,也和新紀元混在一起。請見﹕「「潛意識、無意識」並非實有,且和新紀元掛勾 」。
「心理學家的上帝觀、道德觀、冥想觀、性愛婚姻觀」文,以十個代表性的心理學家,列舉他們的上帝觀、冥想觀、道德觀。十個心理學家中,約有一半是無神論者、其他傾向或明顯主張泛神觀(新紀元的上帝觀)。那些愈是接近新紀元的,就愈公開推薦和教導冥想和催眠術,其他也不免有贊同的話。他們的道德觀和對婚姻和性愛的觀點,大都主張「道德相對」,但這態度不僅是現代哲學和文化所獨有,也是新紀元哲理。
(2)新紀元技術
因為人格心理學課本主要為了論述各家理論,而不是為了討論所帶來的治療法,所以比較少提到冥想和催眠術。但催眠是自從心理學鼻祖佛洛伊德就開使用的工具,所以人格心理學課本多少會討論它。而且總會指出,心理學家們認為催眠狀態能揭露人的潛意識,故可用在心理學治療上。此外,它還有其他用途,例如警察使用它來幫助證人回憶罪案的詳情等。[33]
所以,算是正面的介紹。
那些比較新穎的課本,因為包括了佛教心理學,所以會討論禪宗冥想,介紹禪座方法和各派的出入。但總而言之,又是老套,藉著留意呼吸、背誦咒語(mantra)等,以平靜心思,典型的冥想法。課本也指出,冥想引起生理反應,能帶來身體健康和幫助人減壓。[34]
所以也是正面的介紹。
是故,今天各種新紀元技術,在心理學和社會上流行,請見﹕「催眠術(聖經所稱的迷術)」「積極思想/觀想/觀照 」「Mindfulness(正念)」「冥想—倒空頭腦,先甜頭、後禍害」。佛洛伊德派的解夢雖然不太流行,但仍是有使用的,此外,還有很多心理學家推薦也「瑜伽」。
(3)流行心理學
在此無法不一提拙作《邪魔登講台》,它指出,大部分的新紀元通靈教導(魔鬼藉著交鬼者所發表的談話)可以在世俗心理學中找到,超過半數可以在基督教心理學中找到。你會嚇壞嗎?
這些流行心理學和邪靈教導交搭的話題,包括「不健全家庭傷害」「自愛/自尊/自信」和開放的「婚姻、性愛、同性戀」觀點等。此外,邪鬼們通常大力推薦和教導「冥想」。
弟兄姐妹們若稍微留意教會裏的心理學言論,不難聽見上邊這些名詞和理論。還有,「內心幼童」(Inner
Child)和「真我、假我」,原來這也是一個典型新紀元觀念,請見﹕「內心幼童﹕典型新紀元心理學」和「真我假我﹕心理學和東方宗教交匯之處」。
(4)最新的趨勢
上邊已經提到,新的人格心理學課本,除了傳統的人格心理學派別之外,還加上了「禪宗佛教心理學」。事實上,這不是唯一的課本這樣做。埃利斯等人的《人格理論》(Personality
Theories)最後一章,討論「宗教、新紀元、傳統辦法」,其中包括日本療法,如「森田療法」(Morita
Therapy)和「內觀療法」(Naikan
Therapy),美國印地安人治療,作者也把「九型人格」(Enneagram)列為新紀元辦法。[35]
雖然森田療法未能被歸類為新紀元,但是內觀療法卻是源於佛教淨土宗。[36]
向新紀元和東方宗教取經,大有可能就是心理學的最新趨勢。
最後,請再閱讀「心理學和新紀元界線難分」的討論。事實上,「中國基督徒需要批判心理學」(http://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index.htm)網站內的大部分文章,都牽涉這個問題——心理學和新紀元。
基督徒和人格心理學
現在讓我們從一個基督徒角度去看對人格的研究和人格理論﹕
(1)只有神能真正明白人心
從上邊短短的描述,我們可知道,心理學家們研究人格,有如盲人摸象,於是各家自說自話。原因在何?答案——神並沒有應許人能完全明白人心。
在聖經裏,「知道人心」「鑒察人心」「曉得人心裡的隱秘」「知道人心裡所存的」只有神自己(王上八39,詩四十四21,箴二十27,耶十七10,約二25,羅八27)。這類的字眼從來不用在人身上。的確如此,聖經早告訴我們﹕「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十七9)
似乎心理學家們是想要探討一個超出他們能力的、又大又難的工作。
(2)人可在某程度上明白他人
但是,我們不必馬上灰心,因為聖經也說﹕「人心懷藏謀略,好像深水,惟明哲人才能汲引出來。」(箴二十5)意思就是說,某些人可以在某程度上明白別人的心。
羅傑斯早已提出說,在互相信任的關係中,人更能透露自己。後來也有研究顯示,人比較容易於和朋友談及親密的事情,多於和陌生人談。[37]正是如此,我們想要明白另一個人,應該是為了真正關心這個人,願意花時間,建立互信,並在過程中求主賜智慧。
例如,父母比較多機會觀察自己的孩子,所以他們定會比一個陌生人更能明白這孩子的心思。當然事情沒有這麼簡單,父母是否願意留心觀察、是否早持存成見、分析得是否準確、孩子是否願意向父母透露心裏話,都是因素。
此外,我們應否根據我們的觀察,然後把所學得的人格理論套在別人身上呢?我想這是有風險的,因為既然人只能有限度地明白人,我們的判斷也未必準確。例如,今天教會內外都流行「人人都是不健全家庭的受害人」的話題。那麼,我們是否每次看見孩子反叛,都馬上說是父母曾經傷害過他呢?不見得!聖經說﹕「甚麼都不要論斷,只等主來,他要照出暗中的隱情,顯明人心的意念。」(林前四5)
(3)無神論者心理學家的盲點
還有一方面,基督徒更必須考慮——心理學家大都是無神論者,忽略人靈性方面。所以,當他們研究人的性格時,他們多是量度那些與道德無關的品格,例如外向、內向和智商等。當然他們也嘗試量度利他(Altruism)、同理心、關懷照顧、侵略性等項目。[38]他們怎麼給這些涉及道德範疇的品格下定義呢?若沒有合聖經的定義,結果對基督徒有多大意義呢?
聖經說﹕「從人心裏,發出惡念、苟合、偷盜、凶殺、姦淫、貪婪、邪惡、詭詐、淫蕩、嫉妒、謗讟、驕傲、狂妄。」(可七21-22)心理學家們認識這些品格嗎?願意研究和量度嗎?
其次,心理學家們怎樣決定什麼行為才是良好和有益的呢?舉個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他的「實現我」(Real
self) 和「理想我」(Ideal
self)是很接近的。當治療進行中,二者應該愈來愈接近,顯示這是一個成功的治療。[39]
意思就是說,人能做到自己認為自己應該做到的,就是心理健康。那麼,基督徒怎樣決定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才是理想的我?當然是根據聖經。非基督徒心理學家又怎樣決定呢?
換言之,基督徒看人格,應該和非基督徒有不同。
最後,批評者說,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的某些治療手續的效果短暫。一旦治療停止,當事人又會繼續他的問題行為。[40]相信這個評價也可以應用在很多其他治療法。基督徒明白——人的罪性不改變,光是改良人的行為,功效是有限的。
如果再考慮新紀元理論和技術的滲入,基督徒必須警惕!
(4)更重要的事情
所以,弟兄姐妹們,我們可以知道,修讀人格心理學,對基督徒明白自己和別人的幫助是有限的。其實,明白自己或別人的性格,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討主喜悅。
不同性格的人,都可以有聖潔的行為,也可能犯罪得罪神,所有性格都有其強項和弱點。況且神要我們做的事情,未必適合我們的性格。我們可能很內向,神卻要求我們主動接觸未信的人;我們可能幹勁十足,神卻要我們安靜下來,聆聽祂的聲音。所以,不如讀聖經,因為「耶和華的律法全備,能甦醒人心;耶和華的法度確定,能使愚人有智慧。」(詩十九7)讓聖靈光照心中,祈求說﹕「神啊,求你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裏面有甚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詩一三九23-24)
無論我們的性格是怎樣的,「 神的神能已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皆因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因此,他已將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我們,叫我們既脫離世上從情慾來的敗壞,就得與 神的性情有分。」(彼後一3-4)多有福的應許!
[1]
Jerry M. Burger, Personality,
4th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p. 4.
分享於:https://www.facebook.com/lois.chan.568/posts/183943751797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