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不分男女、亦男亦女﹕雙性化(Androgyny

張逸萍

 

 

我們都常在教堂內外聽到「男女有別」的流行心理學理論,例如「水牛蝴蝶」,或者「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所以,我們的印象可能是這樣﹕女人柔軟、被動、依賴、情緒化、容易流淚、比較感性、對數學沒有興趣、喜歡講話、非常羅曼蒂克;男人卻剛剛相反、有闖勁、獨立、粗豪、體格強壯、不易落淚、擅長數學理化、木訥寡言、不懂風情。不但如此,人際問題、婚姻問題,似乎都源自男女不同,所以必須明白,加上學習溝通技巧,問題才能解決。

 

性別角色是學來的

可是,當那些六十年代讀大學的基督徒心理學家們,還在講台上教導「水牛蝴蝶、男女有別」時,外邊的心理學理論已經時移易轉,現在的新趨勢是要推翻這樣的定型。

雖然心理學家們並不否認男女有生理上的不同,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和社會學習理論者現在認為,性別角色是從觀察他人學來的,用一句行話講,叫做「操作約制」(Operant conditioning)。據說,男孩若玩布娃娃,其他人會戲笑他,若玩足球,父母為他高興;女孩則學著母親化裝、以玩具娃娃假裝照顧嬰兒,人人認許。於是,因為這樣的觀察學習,大部分人認為適當的行為就是﹕男人必須男性化、女人也要女性化,才是心理健康。一代接著一代下來,男女角色就變得堅定不移了。[1]  

原來,心理學家容格(Carl Jung)早認為,男女在無意識中,都有另一個異性的性格潛藏在背後。一個強勢的大男人會有較為陰柔的女性面存在(Anima);反之一個弱不禁風的柔弱女性,也會有剛強理性的陽性面(Animus)。

新紀元圈子亦早主張「不分男女」(Unisex)。不管你生來的性別是什麼,一個心理和靈性的原則是﹕每個人都要平衡自己裡面的陰陽兩極,所以男人必須在思想和行為上學得更女性化,而女人反之更男性化。所以人人都感到同輩壓力,必須「雙性化」(Androgyny)。[2]

事實上,這也已經變成社會風氣。今天有一些思想超前的父母,決心使用無性別(Gender neutral)辦法教導孩子。例如最近有父母給孩子起名「Storm」,並拒絕透露其性別。[3] 樂高積布(LEGO)公司的「高樂女孩」產品系列,大概因為有幾個芭比娃娃似乎的女孩,有婦女團體恐怕它會導至女童認知過度性別化,故起訴該公司。[4]

 

最新理論﹕「雙性化」

言歸正題,最新的心理學家的態度是﹕我們不應該為男人女人定型,卻應該注重個人的不同。

心理學教授班姆(Sandra Bem) 首先提出「雙性化」的觀點,雖然不無爭議,但她的理論引起廣大興趣。她說,男人氣概(Masculinity)或女性氣質(Femininity)不是向度的兩個相反極,而是獨立的。她繼續爭論說﹕心理最健康的人同時具備男人氣概和女性氣質,她稱之為「雙性化」。這樣的人在有需要的時候,做被視為是男性的事情,或表現出女性的溫柔,他們懂得靈活變通。反之,那些只有男人氣概或女性氣質的人,在生活上適應能力差。[5]換言之,「雙性化」有兩個好處﹕更能適應;心理更健康。

班姆在她的代表作《性別視框》(The Lenses of Gender)中表示﹕我們有一些有色眼鏡,其一,以男性為良好,女性為偏差;其二,將性別兩極分化,將生活上每一件事情劃分為男性的和女性的;其三,以生理為藉口,為上邊兩個有色眼鏡護航。但是,班
姆認為性別角色是文化培養所至,所以她爭論說,我們不應該再強調「男女之別」,反之將它化為女性的利益。[6]
就以自己的家庭為例,說明夫婦二人怎樣在平衡職業、家事、照顧孩子各事上,完全平等。[7]

希布琳(Carolyn G. Heilbrum)教授說﹕她相信人類的盼望在於脫離男女性別的兩極分化,性別角色不再是牢不可破,以至每個人能自由選擇自己的角色和行為。我們應該進入一個「雙性化」的理念中。這個古老的希臘文指出一個狀況,就是﹕性別的角色、男女所表達的情緒,不是僵硬派定的。這樣的理想可將人從性別的局限中解放出來。[8]

 

基督徒怎樣面對?

基督徒應該怎樣面對性別角色的問題呢?應該強調它?還是廢除它?

1)首先, 無人能否認性別是一個生理上的事實。男女的基因、DNA、激素都有不同,身體各部分構造也有不同,以至他們的行為和情緒表現,亦自然有某程度上的不同。若定要否認這一點,是非常愚蠢的。

但另一方面,性別導至的不同表現在,不是互相排斥的兩個極,只是統計上的分別所以,我們看見,女性一般比較男性柔弱,但不是說,所有女人的體力都比所有男人為差;女性一般比較男性容易落淚,但不是說,所有女人都是林黛玉、所有男人都流血不流淚。

2)聖經明白男女有別,例如它說﹕妻子比丈夫軟弱(彼前三7)。又說﹕「我願男人無忿怒、無爭論……。又願女人……以正派衣裳為妝飾,不以編髮、黃金、珍珠、和貴價的衣裳為妝飾。」(提前二8-9)可見聖經明白,因為男女的不同,所以他們各有不同的弱點。

聖經沒有強調它,也從不勸說要廢除男女角色。正如肢體各有不同功用(林前十二),眼晴不需要模仿耳朵,耳朵也不必強迫自己變成眼晴。「照主的安排、女也不是無男、男也不是無女。」(林前十一11)即是說﹕男女各有不同功用。「只要照主所分給各人的,和 神所召各人的而行。」(林前七17

3)雖然聖經教導我們,妻子要順服丈夫、丈夫要愛妻子(如﹕弗五),但它從沒有說﹕男的不可燒飯、女的不可當兵。聖經中有一個例﹕保羅牧養帖撒羅尼迦教會,身兼父母雙職﹕「在你們中間存心溫柔,如同母親乳養自己的孩子。」(帖前二7),又「勸勉你們,安慰你們,囑咐你們各人,好像父親待自己的兒女一樣,」(帖前二11)。

實際上,我們也常看見有身兼父母之職的人。此外,在各文化各時代,我們都看見有婦女蓋房子、當兵;男的當廚師、當育嬰院員工等等。有需要的時候,為了愛神愛人,就得去做。所以,當班姆說﹕「雙性化」的人更能適應生活,她基本上是對的。

4)「雙性化」會是否帶來更大的心理健康?有幾個研究似乎支持了班
姆的理論。例如,女性或雙性氣質的人,比較男性化的人,更適合照顧孩童;但男性或雙性氣質者,比女性化的人,更能獨立自主。可是,全面的研究結果卻是摻雜的。雖然「雙性化」的人也許更能應付不同的情形,但他們是否就順理成章地顯得心理更健康,卻是另一回事。[9]

我們必須問﹕什麼是心理健康?誰能給下定義?聖經說﹕「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五22-23)基督徒相信,這就是最高的心理健康,它和性別角色無關!

5)最後,雖然強調「水牛蝴蝶」沒有什麼建樹,請見「「水牛蝴蝶已被推翻」感言」;但若勉強人人都向「雙性化」發展,卻有可能叫人忘記聖經中的婚姻、夫婦、家庭的秩序。基督徒不可不慎。

 

結論

世俗理論隨風擺動,從一個極擺到另一個極,「水牛蝴蝶」和「雙性化」就是好例子。其中若有好的、有價值的東西,聖經都已經有了。所以,與其問「性別角色應該怎樣?」,不如問「我今天應該做什麼,才是愛神愛人?討主喜悅?」

 

 



[1] Jerry M. Burger, Personality, 4th ed. (New York: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p. 430-33. [2] Randal Baer, Inside the New Age Nightmare (Lafayette, Louisiana: Huntington House, 1989), p. 125. [3] “Sort of a Trend: Raise Your Kid Totally ‘Gender Neutral’,” (http://www.liveleak.com/view?i=fd8_1308981895 ). [4] 「樂高女孩惹爭議 婦團控恐導女童認知過度性別化」,  http://www.nma.tv/lego-friends-2012-gender-stereotyping-spoof-chinese/ [5] Burger, Personality, p. 433-34. [6] Sandra Lipsitz Bem, The Lenses of Gender: Transforming the Debate on Sexual Inequality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3). [7] Sandra Lipsitz Bem, An Unconventional Family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8). [8] Carolyn G. Heilbrum, Toward a Recognition of Androgyny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73), p. ix-x. [9] Burger, Personality, p. 436.

 

 

 

分享於:https://www.facebook.com/lois.chan.568/posts/303645516493957

 

 

 

回「泛濫到處的流行心理學錯誤」頁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