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口同声:「不健全家庭伤害」已经落伍

张逸萍

 

中国教会里最流行的流行心理学,莫过于「不健全家庭的受害人」。例如黄维仁博士的「亲密之旅」和邱清泰博士夫妇的「你侬我侬」,都会讲论「原生家庭」对婚姻的影响。林国亮博士更著有《家庭树、生命树》教人探讨原生家庭影响,影响甚大。[1]很多教会讲台和基督教书籍都有类似的教导。

这个理论既不合圣经,又通不过常理,请见「你活在家庭伤害的阴影中吗?」。还有更可怕的一点:它也是新纪元交鬼者所得到的邪灵教导!请见:《邪魔登讲台》的例子:「不健全家庭伤害」。

 

不但如此,正当中国基督徒心理学家在热烈地推动「探讨原生家庭,寻找谁曾经伤害自己」的时候(或之前),美国的非基督徒心理学家,甚至基督徒治疗员都异口同声地说:「不健全家庭伤害」理论已经落伍了。

 

1961年,埃利斯

埃利斯(Albert Ellis)博士今天被誉为心理学史上第二个重要人物,年轻孩子到大学读心理学,都是读他的理论。他的《理性生活指南》(A Guide to Rational Living1961年初版,1975年再版,销售超过一百万本。

他在书中,表示反对佛洛伊德的「决定论」(中国教会所讲的「原生家庭伤害」就是这一套),不同意人的往日可以继续影响人今天的感觉和行为。他认为这是「不合理信念」[1]。埃利斯继续说,他有很多当事人,老是抱著一个「受害人」的心态,所以自愿被这些事情过份影响。埃利斯认为,往日经历,只能在某程度上影响人。[2]

埃利斯又引述一个研究,研究员观察在巴勒斯坦和埃及长大的孩子,阿拉伯父母对孩子非常严厉地批评和责备,甚少考虑孩子的情绪问题,叔伯或兄长亦不会给予感情上的支持,可是,「这些孩子却不因为缺乏爱而有精神毛病。」[请想:上一代的中国家庭,岂不是一样!]埃利斯结论说:父母不爱孩子,本身并非有害;重要的是,我们都已经相信,缺乏父母的爱,孩子长大后心理不健康。 [3]

埃利斯就是说,影响人心理的不是「不健全家庭」的本身,是人对「不健全家庭」的信念。换言之,我们不是「不健全家庭的受害人」,我们是「不健全理论的受害人」。

 

1985年,拉撒路

1959年来,拉撒路(Arnold Lazarus)博士曾在几处著名大学教授心理学,又著力于心理治疗,写作良多,也曾获奖多次。[4] 他的代表作是《婚姻神话 --- 婚姻中的24个迷思》(Marital Myths Revisited),1985年初版,2001年再版。他虽然不是基督徒,但曾有美国基督教电台介绍此书。

他在书中说:「……很多婚姻辅导认为必须追查当事人的童年,花很多时间讨论他们的过去。精神健康工作者也有他们自己的『神话』,其中一些甚至妨碍他们的工作效力。我有很多同事,误信人们需要找出为什么当事人是这样的、为什么他们做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他们有这样的感觉。但是,想要改变人的行为,若问可以做什么,比问为什么,更有效。事实上,若有多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明白这点,他们的当事人将受益不浅。应该问的是:我们可以做什么,以至能迅速地和持久地改变事情?问为什么可能满足人的好奇心,但对事情却没有什么大用。」[5]

 

2000年,柯联思

柯联思(Gary Collins)博士是今天美国数一数二的名基督徒心理学家,约在二三十年前,邱清泰博士曾邀请他到香港台湾演讲,向中国教会介绍和推动心理学,他也是教会圈子的整合圣经和心理学的运动(Integration)的代表人。

2000年出版的《心理学和基督教》(Psychology & Christianity: Four views)陈述基督教圈子对心理学的四种观点,柯联思在书中代表整合运动发言。

他居然坦白:「我们以为从前的经历带来今天的问题,所以帮助别人的最佳办法就是来一个『考古旅程』」,从当事人的背景找出他们的问题的原因,我们以为只要找出原因,当事人就可以自动康复,「这是一个不错的理论(虽然耶稣从没有使用这个办法),但是我们知道这不是常常有效的。我们大部分人都认识一些人,他们花很多的钱去见辅导员,辅导员鼓励他搜查往事,但是这些人一直在探索往日,从不往前行,所以也没有什么进步。」最后,柯联思同意圣经的话:「忘记背后,努力面前」(腓三13),而且表示我们应该往前看,不是继续考古。[6] 我非常欣赏柯联思的真诚,希望中国教会里的基督徒心理学们以此为榜样。

 

新学派——正向心理学

有一派新的心理学,叫做「正向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代表人之一的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说,佛洛伊德派心理学叫人沉湎过去,故相信我们的童年经历对自己有决定性的影响,以至对过去的事情心存苦毒。他说:整件「是估计过高……原来我们难于找到证据,证明童年影响成年之后的性格——休谈决定性——的影响……五十年代开始,很多研究员仔细地找证据……似乎有一点点,但不多。……简而言之,不良的童年事件,并不一定导至成年后的生活困难。这些研究认为,你不可以把你的抑郁、忧虑、婚姻失败、滥用药物、性困扰、失业、虐待孩子、酗酒、愤怒,都罪怪你童年的经历。」[7]

 

2010年,《流行心理学的五十个大迷思》

2010年出版的《流行心理学的五十个大迷思》(50 Great Myths of Popular Psychology),由四位相当有地位的心理学教授们合写,讲述常听说的五十个心理学迷思,也就是说:五十个对心理学理论的误解和已被推翻的心理学理论。[8]

此书所列举的迷思之一就是「不健全家庭伤害」,作者们说:当人们想到心理治疗,他们总是想到当事人躺在长沙发上,回想童年痛苦的往事。这是佛洛伊德派理论:寻找人的童年经历,帮助治疗员指出当事人今天问题的根源。「然而,人们的回忆,常常歪曲往事。再者,没有使人信服的证据,显示成年后的心理问题来自童年困境。……没有证据显示,我们一定需要有这样的洞察,才能持久地改变行为。」

因此,现有500多个治疗法不再从往日创伤入手。事实上,容格(Carl Jung)和其他一些佛洛伊德的学生,领先对此想法质疑;还有,罗杰斯(Carl Rogers)强调开发人的潜能,不会残酷地清洗我们记忆中的负面情绪;格式塔疗法(Gestalt Therapy)认识到眼前的意识和感受非常重要;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全力鉴别和改变不合理信念。

「大规模的研究显示,了解我们过去的感情,无论怎样令人满意,仍不足以舒援心理困扰。」[9]

 

一本2011年出版的普通心理学课本

此课本说:佛洛伊德的理论已经落伍,「无论从科学角度,从治疗角度,对整个佛洛伊德派和它所带来的信念,我们没有什么好评语。……对佛氏的任何理论,我们没有好话讲……」然后,该书指出,一般人公认佛洛伊德最大的影响有几方面,其中一点,就是:「我们和别人的关系,好像我们和往日其他人(例如父母)的关系。(这观念叫做「移情」Transference)」[10]

记得谁教导我们有关「移情」的观念?答案:中国教会内外驰名的黄维仁博士。请见「基督徒看「爱情心理学」」。其他中国基督徒心理学家不是没有谈这个观念,不过比较少用这个名词。无论如何,若再听到「移情」的名字或理论,请记得,这是已经落伍,被推翻的了。

 

结论

我们现在(或作:早应该)可以为「不健全家庭伤害」理论盖棺定论:它已经落伍了。

 

 

 



[1] 埃利斯的治疗理论是:人的情绪和行为都受其信念所影响,故须对抗不合理信念,请见「埃利斯(Albert Ellis)」。



[1] 见:黄维仁,《亲密之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五课。;你侬我侬 恩爱夫妇营。营会内容(http://cffc-uk.blogspot.com/2007/12/blog-post.html);林国亮,《家庭树、生命树原生家庭探讨》,使者,录音带。[2] Albert Ellis & Robert A. Harper, A New Guide o Rational Living (No. Hollywood, CA: Wilshire Book Company, 1975), p.  169-70. [3]Ibid., p.  55. [4] The Lazarus Institute (http://www.thelazarusinstitute.com/aal.html). [5] Arnold A. Lazarus, Marital Myths Revisited (Atascadero, CA: Impact Publishers, Inc., 2001), p. 133. [6] Gary Collins, “An Integration View,” in Psychology & Christianity: Four views, eds. Eric Johnson & Stanton Jones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2000), p. 118-19.  [7] Martin E. P. Seligman, Authentic Happiness: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 (NY: Free Press, 2002), p. 67 & chapter 4. [8] 请见:「已经被推翻的流行心理学」的介绍。[9] Scott O. Lilienfeld, Steven Jay Lynn, John Ruscio, Barry L. Beyerstein, 50 Great Myths of Popular Psychology: Shattering Widespread Misconceptions about Human Behavior  (UK: Wiley-Blackwell, 2010), Myth #49. [10] James Kalat, General Psychology with New Practice Test (Cengage Learning, 2011), p. 500, 505.

 

 

 

分享於:http://blog.sina.com.cn/s/blog_c036712e0101civl.html

 

 

 

 

回「恩爱亲密训练

回主页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Lois 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