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從中年男人買紅跑車談起——「中年危機」顯示價值觀

張逸萍

 

幾年前曾讀到黃維仁博士的一句話﹕「為什麼有人到了中年,突然開起紅色小跑車,穿上皮外套,甚至找個年輕的小女人?」[1] 最近又聽到邱清泰博士這樣教導說﹕「中年男性……會強烈地需要知道他的男性吸引力是否仍然存在,所以他會突然好像回歸到青春期一般,透過新款的跑車與時髦衣著,以察看自己是否還對女性有吸引力。」[2]

黃博士雖然沒有正面解釋中年男人為什麼買紅跑車,但從上文下理而觀,他是說,這些男人是在彌補童年所缺少的愛;邱博士卻認為中年男人需要證明自己對異性還有吸引力。解釋雖然不同,他們都在說﹕當男人到達中年,經歷「中年危機」,他們就會買紅跑車。

 

科學研究 vs 普通常理

我被兩位專家懾服了兩秒鍾。哇!如果沒有偉大的心理學,我們就無從得知有「中年危機」這一回事,也不知道中年男人會買紅跑車,當然也不明白其原因(雖然兩位專家的解釋不同),更談不上治療法。

但我馬上開始思考﹕是否中年男人都會買紅跑車?也許不是每一個,但有多少中年男人買紅跑車?如果不是大部分如此,怎麼可能兩位專家都如此教導?

我首先留意一下自己常到的一些教會的停車場,發現沒有任何跑車!所見的有轎車、房車SUV、小貨車等(各牌子都有﹕本田、豐田、平治等),有比較毫華,有比較經濟,但沒有寶時捷(Porsche或法拉利(Ferrari標準跑車(想即使有,也不多)。

為什麼?教會裏沒有中年男人?基督徒沒有中年危機?

於是我以寶時捷和法拉利牌子為例,找找什麼人買它。一篇文章比較幾種豪華汽車買主﹕寶時捷買主年薪最高,187,705美元,其他豪華車如平治、奧迪等的買主都不及。[3] 此外,寶時捷911買主平均是51歲、男性、年薪390,000美元。[4]另一個統計顯示,法拉利的買主平均家庭收入是一百萬美元,大多是男性,35-55歲;其他車主﹕福特、本田、 豐田車主年薪都在七萬美元上下。[5] 總而言之﹕買跑車是因為富有

ABC 新聞》有一篇討論跑車的文章,正文和回應都說﹕中年人開始有錢,所以有能力一如心願——買跑車。[6] 一次和弟兄姐妹閒談,討論起這事,大家都同意,「中年男人買跑車」這話是美國人一個代表性的講法,意思是說,中年人開始有經濟基礎,所以能夠擁有和享受一些從未得著的奢侈品。跑車,尤其是紅跑車,在美國文化中,一向是毫華享樂的象征。

兩位專家的解釋,和常理有異,是不是?

在同一篇文章,邱博士又說﹕專家研究指出,女性婚後全心放在孩子和家庭上,當子女離家,她「要向丈夫、兒女、家人、世界去證明自己的能力……這時婚外情隨時都可能……而男性在早期對事業抱有很高的理想,到了中年,覺得沒有什麼突破,這時候便想回家。」中年女性向外跑,甚至搞婚外情,中年男性卻將心歸家!你能同意嗎?當然世界上有各種樣的人,各種樣的夫婦,但我見到的都是中年太太開始老化,擔心丈夫有外遇;丈夫,不管事業是否有成就,卻在外面找年輕女人。

這些偉大的心理科學研究發現,甚至聲稱是上帝的普通啟示、從上帝而來的真理,居然和普通常有一大距離!

網路上有一個名叫Jeff’s Diary 的博客,譴責保守派基督徒不相信心理學,他認為是反智。[7] 請問,不相信心理學是反智?還是相信才是反智?保守是否等於反智?這樣的邏輯本身就是反智!敬勸Jeff 君,盡信書,不如無書。

 

中年危機顯示價值觀

暫且不提中年男人有多少買紅跑車、為什麼買跑車,我繼續思考﹕為什麼人會有中年危機,於是我到處查找意見。

一位心理諮商師說:「男人這時會忽然想到:天啊,我已經過了半輩子,還有很多想做的事沒來得及做呢。他們因此會感到恐慌。他們會想: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我現在還來得及嗎?再不做就沒機會了……」[8]

一位社會工作者說﹕中年人除了生理上起變化之外,心理上「會有一種人生短暫的感覺……愈來愈老 , 愈無路用 ……人生變成無希望 , 也無目標……價值觀開始動搖 ……」[9]

我同意,這些話合符常理。人到中年,老年的陰影就在眼前,發現時日不再,不能浪費時間,必須做一些自己認為是值得做的事情。人若覺得享樂最重要,當然是買紅跑車等;若還有一些願望沒有機會實現,例如他一向對繪畫感興趣,他就會隨師學習;若覺得造福人類社會最重要,就會參加社區服務。基督徒當然會想到永恒,所以有些提早退休,在神學院修課、在教會更多事奉、甚至投身宣教;我自己也是因為神讓我看見心理學的問題,所提早退休,提醒眾華人基督徒。

總而言之﹕中年危機顯示一個人的價值觀!

邱博士說﹕女人更年期約在40-45 歲。[a] 女性到中年,「時常懷疑丈夫是否還愛自己……很容易會出現一些中年疾病,如乳癌、子宮癌或其他疾病……心理上面對衰老疾病和死亡的威脅,因此對人生的看法也顯得悲觀。……同時若有忤逆的子女在家就更悽慘了……」這樣的事情,普通常理也可以告訴我們,不必偉大的心理學研究。至於應付辦法,姐妹們,請記得,不必抑鬱,不必為此去見心理治療員,只需以聖經調整自己的價值觀,凡事依靠上帝,我們可以應付很多人生問題。

至於男士,邱博士說﹕「覺得子女沒有教養好,太太不願順服,神似乎又去度假了,然後事業不單無成,還遭人辭退,心境好像宇宙間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多麼的虛無、孤寂、隔絕!所以有些中年男性如果此時遇上憂鬱症,將會有自殺的傾向,因此這類中年男性是自殺的高危險群。」弟兄們,不必抑鬱,不必自殺,應付人生每一個問題的辦法還是一樣﹕依靠神、以聖經調整價值觀。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在青春期會產生危機、中年時危機、老年又危機。的確,人的一生,日日都有危機,所以最穩妥還是專心跟隨主,以聖經的價值觀為自己的價值觀,省卻很多煩惱,免走很多冤枉路,避開很多網羅!

 

鴛鴦蝴蝶派的價值觀

那麼,邱清泰博士的建議當然也顯出他的價值觀,讓我們來看看他怎樣講﹕

1)不要再在教會忙碌事奉

首先,讓我留意到是﹕「中年的弟兄姊妹若用忙碌的事奉來證明自己愛主,就需要停一停,安靜思考一下自己與神每天的關係是否真實?」我簡直不敢相信,邱清泰博士勸人停止在教會的事奉!

教會事奉,絕對不是年青人發洩過剩精力的辦法!當然忙碌事奉不能證明愛主,但卻是基督徒愛主的一個自然表現!我每次看見年紀大的弟兄姐妹還在教會幫助那些操勞的工作,如洗碗、排椅子、吸塵,我都覺得萬分感動。邱博士說的「透過重整每日的靈修,重建與神親密的關係」是正確的。但有誰能說,自己和神的關係夠好?無論如何,重整和神的關係和教會事奉應該同時進行,因為耶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可十二30

2)學習夫妻恩愛技術

然後邱博士鼓勵中年人「學習夫妻恩愛」因為「夫妻相處的技巧絕不是自然天成的,是要透過學習和實踐的。」邱博士大概指家新一向教導的夫婦溝通方式﹕夫婦二人對立,面對面,雙手拉著對方的雙手,眼晴看著對方的眼晴,然後互相訴說對方的優點,或者傾訴心中的不滿。[10] 若是如此,那實在不是人生來就懂的,不但需要學習,還要強迫自己「不要怕肉麻、不要怕肉麻」才成。可是,這樣的溝通技巧是否有效?

此外,邱博士也教導說﹕「溫柔體貼……關愛疼惜太太」,但這些豈是中年人才需要留意?任何已婚的男女,無論什麼年齡,都應該這樣。但是,愛太太是否等於多多「一對一的約會」和「發展共同興趣」,那就可因人而異,不能墨守繩規,否則就是律法主義了。

3)改進性生活

邱博士說,女人的荷爾蒙產生變化,於是夫妻的性生活亦會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難。邱博士建議「使用一些如K. Y. Jelly的水溶性潤滑劑」改進性生活。

的確,中年及以後,一般人的性慾會減低,性生活可能不那麼經常,也許沒有那麼享受,所以現在市面上流行犀利士(Cialis)、威而鋼(Viagra)等壯陽藥品, 不知道家新是否有代售?

4)參加家庭婚姻的訓練 

邱博士也「鼓勵大家更要參加那些特別為夫婦而設計的訓練營會」,那就是說,多多參加家新的「你儂我儂﹕恩愛夫婦訓練營」及其他活動。又要參加支持小組,因為「大家都很需要擁有各自的支持系統。」這一點,容後再討論。

5)奉獻金錢給……

最後,邱博士教導「夫妻同心將神賜予的產業,作一個永恆的投資,支持教會,奉獻福音機構,造福神的國度,極其美好!」這一點沒有基督徒能有異議。但是,我卻有點疑惑,邱博士是否在鼓勵人把金錢奉獻給家新?還是不要?

總而言之,邱博士的意思是﹕人既然已經中年了,應該省掉在教會忙碌事奉的時間,多多拍拖、談情說愛、改進性生活、參加家新的活動、奉獻金錢給家新(?)。我只好稱之為「鴛鴦蝴蝶派的價值觀點」。

 

鴛鴦蝴蝶最有價值?

我繼續思考﹕如果邱清泰博士是一個教會牧者、一個宣教士、一個神學家,他的價值觀和建議是否會不一樣?

基督徒更應該思考﹕聖經是否說,「夫妻恩愛、家庭幸福」是人生最有價值的事情?

首先,「夫妻恩愛、家庭幸福」不是壞事。《傳道書》說﹕「在你一生虛空的年日,……當同你所愛的妻,快活度日,因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勞碌的事上所得的分。」(傳九9)《傳道書》講的是「日光之下」的事,就是世人所能得到最好的,但卻沒有永恒價值,包括「同你所愛的妻,快活度日」和「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勞碌中享福。」(傳十二13)但無論多好,都不過是「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傳一2,十二8)因為夫婦關係到死亡結束(太廿二30)。

基督徒不應以世人的最高境界為人生目標,我們應該追求往更高的境界去。《傳道書》結束時說﹕「總意就是敬畏 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因為人所作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 神都必審問。」(傳十二13-14)弟兄姐妹們,今生的一切是為了來生面對神,被審判或者得獎賞。基督徒怎樣對待配偶、怎樣教養孩子、怎樣管理家庭,都需要向神交帳,但是我們人生的目標卻不是為了「夫妻恩愛、家庭幸福」。

保羅說﹕「只是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向著標竿直跑,要得 神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三7-914)「萬事」包括家庭和婚姻等,也就是說﹕若有需要取捨,「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 神的國,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弟兄、父母、兒女,沒有在今世不得百倍,在來世不得永生的。」(路十八29-30

聖經並不勸人忽略家庭,但是,夫婦二人若都同以基督的心為心,都依照聖經原則教導子女,自然就「夫妻恩愛、家庭幸福」。吃甚麼、穿甚麼、夫婦感情怎樣,「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2-33

所以「夫妻恩愛、家庭幸福」,是因為人遵行主道的一個附帶而來的祝福,卻不是追求目標。不是多多拍拖,談情說愛,改進性生活,學習怎樣卿卿我我、煙煙韌韌(廣東話,「你儂我儂」之意)的結果。更千萬不要為此減少教會事奉,因為在神眼中,拍拖不是善行、煙韌不是美德

 

鴛鴦蝴蝶價值觀的果子

不合聖經原則的價值觀總會帶來問題,現只列舉其二﹕ 

1。破壞教會教導

可能因為邱清泰博士鼓吹夫婦支持小組,近年很多教會都有所謂夫婦團契。我不是說那些名義上是夫婦團契,而實際上是成人團契的那種,也不是說那些以研讀聖經為主的。但是我實在見過有一個教會,團契本來只有成人組和青年組,兩個團契也經常查經,後來成人組來了一對夫婦,他們堅持團契不是這樣的,所以另行成立了一個夫婦團契,基本上是邱所講的夫婦支持小組的模式。他們只歡迎夫婦一雙一對的參加,而且標榜絕不查經,除了康樂活動之外,談論中心就是——愛情萬歲、拍拖至上。

過了幾年,這教會主日學也開始教心理學。試想,如果一個教會的團契標榜絕不查經,主日學教的是心理學,這樣的教會不可能對人的靈性有什麼幫助。假若講台也不過是講一些水牛蝴蝶笑話娛賓,這樣的教會應該稱為心理學會、或鴛鴦蝴蝶會,不是基督教教會。

這個「團契」不禁讓我想起,佛洛伊德傳記作者曾說﹕「他一向有計劃要用心理分析來拆毀宗教。」[11] 心理醫生史適時(Szasz)說﹕心理學「不單是一個偽裝為科學的宗教,它更是一個偽裝的宗教,意圖破壞其他宗教。」[12]

「團契」不再查經,主日學不教聖經,改教心理學,你說是不是﹕心理學成功地代替了、拆毀了、破壞了基督教?

2。歧視某些姐妹

有一次,這「團契」到餐館慶祝母親節,那些未有孩子的夫婦被邀請,但是那些寡婦和失婚的母親卻不被邀請,因為她們不能「拍拖」而來!有拍拖的人和無拍拖的人怎麼可能有這樣的楚河漢界?我一向以為世界上只有跳舞會才會使那些形單影隻的人傷心落淚,未想到一個名義為教會團契的支持小組也有同樣妙用。這正是「對傷心的人唱歌,就如冷天脫衣服,又如鹼上倒醋。」(箴廿五20

現在有好些教會的團契是以婚姻狀況劃分,但我認為這是不明智的做法。原因很明顯,譬如一個教會只有青年組和夫婦組,那麼那些年齡已高而仍然單身的弟兄姊妹就很尷尬,失婚的、鰥寡的到哪裏好呢?教會為他們另設一個「不幸團契」?「二等公民團契」?那些丈夫未信主的或者丈夫不願意參加團契的姊妹怎麼辦?她們當然不能到未婚團契,也不能參加寡婦團契,如果幸得參加夫婦團契,這位姊妹必天天被人追問﹕「你老公為什麼沒有來?」「是否因為你沒有順服老公?」「你不肯撒嬌之故?」

似乎沒有男人摟著進教堂的女人是二等公民,不太受教會歡迎。事實上這些姊妹是特別需要鼓勵的才對。聖經說﹕「在 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雅一27),也包括這些姐妹們。

希望教會留意這個問題,不要岐視這些姊妹們,因為上帝愛她們,正如祂愛那些天天如膠似蜜的基督徒夫婦們。

 

結論

中年危機顯示價值觀,價值觀影響人,更影響教會,但願眾華人信徒以聖經調整自己的價值觀,免被現代心理學污染。

 

 

後記 

一本最近出版的書《流行心理學的50大神話》中有一段討論到中年危機,這樣說﹕自從Elliot Jacques 1965年創造「中年危機」一詞,很多人都相信,中年人(40-50多歲)會經歷到一段困難的時期。有很多書籍和組織都提出幫助和解答,包括$2,500 Life Launch 課程。但最近研究顯示,這是誇張喧染。一個研究,調查了千多個30-60歲的中國人,大部分沒有危機。另一個研究,調查了三千多個中年人,大都表示,現在身心更健康,更能掌控生活。還有幾個研究都揭穿這個中年危機之謎 ,「中年時期可能是心理功能的高峰」。[13]


 



[a] 一個專門討論更年期的醫學網版(http://www.safemenopausesolutions.com/ageofmenopause.html)表示,雖然每個人不同,但女人更年期的平均年齡是51歲。這樣的差異,會影響我對心理學的信心。



[1] 黃維仁,「親子之間」,《使者》,19945/6月,頁46[2] 邱清泰,「中年危機下半場再攀高峰」,《家新雙月刊》,200811-12月,第四十五期,頁5。(閱後曾經去電郵家新要求糾正錯誤教導,家新沒有回應。)[3] “Forbes does a comparison of luxury brand demographics “ (http://www.autospies.com/news/Forbes-does-a-comparison-of-luxury-brand-demographics-22691/)[4] Jacqueline Mitchell, “What Your Car Says to the Opposite Sex.” (http://finance.yahoo.com/family-home/article/104726/What-Your-Car-Says-to-the-Opposite-Sex)[5][5] Michael Taylor, “'Red Mist' -- The Ferrari Mystique.” (http://www.sfgate.com/cgi-bin/article.cgi?f=/c/a/2006/06/25/MTGIBJJHO51.DTL)[6] Mark Arsenault,Race Fate In Your Midlife Crisis Car: So You Want That Dream Car? Here's What You Need To Know,ABC News, June 1, 2007. ( http://abcnews.go.com/Business/LifeStages/story?id=3231797&page=1)[7] Jeff's Diary http://jeffip.blogspot.com/2009/07/blog-post_24.html[8] 「男人中年危機: 讀者文摘特稿」(http://www.readersdigest.com.hk/rd/rdhtml/ce/magazine/mag_content.jsp?p=2&cid=7534[9] 許作初,「中年的危機」(http://www.taiwangoun.com/articles/xu1_mid_age_crisis.htm[10]邱清泰、余竹君,《你儂我儂﹕恩愛夫婦訓練課程你儂我儂》,「存款與提款」;「夫妻對話」。[11] Peter Gay, Freud: A Life for Our Time (New York: Norton, 1988), p. 525,530-31,526.[12] Thomas  Szasz,  The  Myth  of  Psychotherapy  :  Mental  Healing  As  Religion, Rhetoric,  and  Repression  (Garden  City,  NY:  Ancher/Doubleday,  1978),  pp. 27-28. 〔引自﹕安克伯等著,《自尊、心理學與康復運動的真相》(香港﹕天道),21-22頁。〕[13] Scott O. Lilienfeld, Steven Jay Lynn, John Ruscio, Barry L. Beyerstein, 50 Great Myths of Popular Psychology: Shattering Widespread Misconceptions about Human Behavior (UK: Wiley-Blackwell, 2010), p. 52-56.

 

 

分享於:https://www.facebook.com/lois.chan.568/posts/280076758850833


 

 

 

回「恩愛親密訓練」頁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