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和邪靈教導交搭
《心理學偏離真道》第十六章「妖言邪道」
多年前,神藉著一件意料不到的事情,讓我發現一個非常受人敬重的中國基督教心理輔導中心使用新紀元邪術,我和主持人理論,沒有想到這位教會名人不但堅持立場,認為他們所使用的技術是正統的心理治療技術,寄給我幾篇基督教催眠治療的文章維護自己,還說﹕「你一定是讀過 Dave Hunt 的書,真是被這個 Dave Hunt 害死人!」(Hunt 是一位著名美國基督徒新紀元研究員),換言之,新紀元書籍對心理治療有損。可是,為什麼?
後來神又帶領我研究新紀元運動,發表了一些文章,出版了一本專論,我愈研究愈同意Hunt的意見,心理學和新紀元運動真的是界線難分。更令我驚奇的是﹕當我閱讀新紀元圈子中交鬼的人所發表的邪靈教導,(新紀元人士交鬼的時候,不但在台上表演,有些更將當他們被邪靈附身的時候所講的話搜集成書),這些鬼靈的教導中不但有冥想、觀想、催眠等技術,牠們更大力推動自愛、自尊、自信,此外,牠們也教導很多流行心理學!
於是我決定把這個題目作為我的博士論文研究,我研究新紀元運動中交鬼人士的出版,把這些邪靈教導有系統地歸類為二百四十句,然後我到世俗心理學中搜查,看看有沒有這樣的教導,最後,我在基督教心理學中搜查,看看能找到多少。下面是一些樣本,比較三者的教導﹕
CT——邪靈教導(Channeled Teachings)
SP——世俗心理學(Secular Psychology)
CP——基督教心理學(Christian Psychology)
神學
例一﹕泛神論和一元論(Pantheism and Monism)
CT﹕ Lazaris 將神叫作「神/女神/一切所有」。[1] 《Conversation with God》中的神也認為神就是「一切所有」。[2]
SP﹕ Wilber 認為我們最內在的意識就是「宇宙絕對和終極的現實」,你可以叫它做梵天(Brahman)、道、安拉、或者任何其他神的名字。從這一個層面說來,我們和萬物相等,或者說﹕「我們就是萬物」。[3]
CP﹕ Sanford 教導我們說,神就是「整個存在」和「一切的基礎」。[4]
例二﹕神在我們裡面
CT﹕ Maitreya 教導說,每一個人都有神在裡面「神就是你,神在你的裡面,也在你的四週」。[5]
SP﹕ Dyer 表示,我們需要知道﹕神就在我們的裡面。[6]
CP﹕ 當Osborne 教他的冥想和鬆弛技術的時候,他勸他的學生進入「裡面那個真正的我,也就是神所居住的地方。」[7]
例三﹕輪迴
CT﹕ Walsch 所交上的鬼靈「上帝」相信,人人都可以有多次的生命,他也告訴Walsch,說他曾經投胎幾百次。[8]
SP﹕ Grof 說,明白人的前生,能「幫助我們解決現時的衝突,又可以幫助改進我們今天的生活。」[9]
CP﹕ 找不到同樣的教導。
例四﹕因果業力
CT﹕ Kryon 說,有些人有懼高症,有些人怕水,這些都是因果業力的結果。[10]
SP﹕ Weiss 完全相信輪迴和因果業力,他曾經有好些個案,根據他的分析,是前生影響的結果。[11]
CP﹕ 找不到同樣的教導。
例五﹕人性本善、完美、無罪
CT﹕ 《A Course in Miracles》中的那位「耶穌」強調說,我們和所有被造之物都沒有罪。「所有東西都永遠無罪。」[12]
SP﹕ Jackins 說﹕「沒有壞人,只有表現得壞的好人」。[13]
CP﹕ Coe 說,認為「人性本惡」這個觀念是「頭腦不清楚」的講法,人性中可能有一些腐敗,正如健康的人體纖維中也會有癌細胞。[14]
例六﹕原罪的觀念是錯的
CT﹕ 《Conversation with God》中的「上帝」說,原罪是一個錯誤的觀念。人家告訴我們,我們生下來就不完美,是錯的。[15]
SP﹕ Branden 反對「我是一個人,我生於罪中」這一句話,他認為這句話十分違反理性和道德。[16]
CP﹕ Cloud 說,非常不幸,當一個孩子「生到世上來的時候,他並不明白自己已經被饒恕了」,[17] 換言之,所有人類生下來就沒有罪(已經被饒恕了)。
例七﹕內疚感是不好的
CT﹕ Emammuel 說,內疚感是消極的,它是最沒有用的和最呆滯的能量。[18]
SP﹕ Meier等人報導說﹕「佛洛伊德似乎認為所有的內疚感都是錯的,今天其他的心理學家們似乎亦都同意。」[19]
CP﹕ 根據Cloud,內疚感「只會讓我們犯更多的罪」,如果我們感覺自己犯了罪,做錯了,我們只有惹起更多的罪,繼續罪的循環。[20]
例八﹕上帝是不刑罰人的
CT﹕ Emmanuel 說﹕「上帝不會刑罰人,他只有永恆的愛和諒解」。[21]
SP﹕ Beard 等人教導說,人們常常因為想起上帝和自己的罪,良心受到責備,因為他們以為自己應該受刑罰,所以,最好告訴他們,上帝是良善的,他「永遠不會因為人的錯而刑罰人或者傷害人。」[22]
CP﹕ Ellens 說,上帝是不刑罰人的,我們雖然一塌糊塗,神並不「干涉我們黑暗的一面,而且因為他有恩典,他仍然對我們有無限的尊敬」。[23]
例九﹕不合聖經的救恩觀
CT﹕ Ramtha 曾經為「救恩」提出一個最典型新紀元式的定義﹕「人類的唯一救恩就是明白自己的神性」。[24]
SP﹕ Harris 認為恩典就是「用神學術語去講﹕『I’m OK,You’re OK』」,你不是因為「OK」而被接納,你是無條件的被接納。[25]
CP﹕ 因為Schuller 認為罪就是自信/自尊不足,他也認為救恩就是重建「自信/自尊、自我價值、和一種高貴的自傲」。[26]
[以上的三個救恩觀雖然不同,卻有一共同點——不合聖經。]
玄學
例一﹕冥想例子
CT﹕ Lazaris 教導三個冥想技術﹕開啟柵欄、回家之路、和愛之主題。[27] 這三個冥想方法 都非常接近,在其中一個,Lazaris 教導﹕首先鬆弛身體,然後觀想自己在一個樹林之中,留意細看所有的樹木、泥土、樹枝和樹葉,「你愈能想像得生動,你的冥想就愈成功。」[28]
SP﹕ Happich 也教導三個冥想辦法﹕草原冥想、高山冥想、和教堂冥想。草原冥想的方法如下﹕在呼吸練習之後,冥想者重複一個咒語,同時觀想自己離開房間,經過城市,走到一個滿是草和花的草原,探索之後,冥想者「返回」房間。其他兩個冥想方法大同小異,只是所觀想的景像不同。[29]
CP﹕ Osborne 所教的冥想辦法和草原冥想法差不多,他說﹕觀想一個草原,觀想自己躺在柔軟的草上,四週有美麗的樹,嘗試感到身體下邊的草,然後嘗試感到自己和天地合並,沒有煩惱,一切靜止。[30]
例二﹕冥想需要專注和重複
CT﹕ Seth 說﹕花一點時間「集中精神於一句簡單的句子,極力地專注,將這一句話重複又重複。」[31]
SP﹕ Meyers 說,集中精神於自己的呼吸,或者重複一個咒語(譬如「OM」),可以幫助冥想。[32]
CP﹕ Court 說,催眠術基本上只有兩個步驟,第一步就是鬆弛身體,第二步就是集中精神或作凝神,也就是專注於一件東西而忽略其他的。[33]
例三﹕冥想或觀想一個神聖的影像
CT﹕ 當John教導別人冥想的時候,他說﹕「默想一個神聖的人物,譬如佛陀或耶穌,都是非常適當的事情。」[34]
SP﹕ 找不到同樣的教導。
CP﹕ Court 表示﹕「當使用催眠術的時候,我常常要求案主觀想一個他自己認為是安全的地方,然後如果他願意的話,可以邀請耶穌在其中出現。」[35]
例四﹕冥想可以幫助增加自愛,帶來良好自我形像
CT﹕ Emmanuel 說﹕「冥想可以幫助你釋放你心靈深處的自愛。」[36]
SP﹕ Ball 建議使用各種冥想方法去糾正一個人的消極「自語」,並且提高自尊/自信,她所推薦的技術包括生理回饋(Biofeedback)、超覺靜坐(TM)和冥想。[37]
CP﹕ Hulume 說,如果我們不能原諒自己,我們的自我形像就會下降,但是冥想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38]
例五﹕你創造自己的現實
CT﹕ Ramtha 說「無論是貧是富、君王或乞丐、已婚和單身……快樂不快樂,都是你自己做成的,是你自己創造的。」[39]
SP﹕ Dyer 說,無論我們自知與否,我們生命中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做成的。[40]
CP﹕ 找不到同樣的教導。
例六﹕你的思想決定你的現實
CT﹕ Lazaris說﹕「現實不過是思想所做成的。」[41]
SP﹕ Ball清楚地說﹕「思想創造現實。」[42]
CP﹕ Peale 教導說,我們應該有積極的思想,因為如果我們經常留意消極的事情,我們就有可能製造它。[43]
例七﹕肯定(Affirmation)和自語(Self-Talk)
CT﹕ 冒牌「上帝」說,對自己說﹕「我已經成功了」,比較對自己說﹕「我想要成功」更好,因為肯定是有功效的, 如果你相信它的話,它就會實現。[44]
SP﹕ Dyer 說﹕自語就好像自動會實現的預言。[45] 他又說,積極去肯定自己,會帶來好的結果,對自己講消極的話會帶來壞的結果。[46]
CP﹕ 一本主日學課本教導孩子要有積極的自語,積極的自語是造就人的,消極的自語卻具破壞性。[47]
例八﹕心靈學(Parapsychology)是研究靈異現象的科學
CT﹕ Ashtar 說﹕物質科學和宗教所談論的都是同一個真理,而其中只有一點差距,科學家們現在都開始研究靈異事物。[48]
SP﹕ Moss 認為心靈學家在實驗室中使用「嚴格科學方法」去探索超自然現象。[49]
CP﹕
Collins
認為心靈學是對靈異現象作認真研究的一門學問,他說﹕「基督徒不應該忽略或者摒棄這一個學科」。[50]
[1]
Lazaris, The Sacred Journey: You and Your Higher Self
(Palm Beach, Florida: NPN Publishing Inc., 1988), p. 51 and
many other places in the book.
[2]
Neale Donald Walsch, Conversations with God: An Uncommon Dialogue
Book 1 (New York: G. P. Putnam’s Sons, 1995), p. 22.
[3]
Ken Wilber, “Psychologia Perennis; The 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
in Paths Beyond Ego: The Transpersonal Vision,
eds. Roger
Walsh and Frances Vaughan (New York: G. P.
Putnam’s Sons, 1993), p. 22.
[4]
John Sanford, Dreams God’s Forgotten Language (New York: J.
B. Lippincott company, 1968), p. 200.
[5]
Benjamin Creme, Message from Maitreya the Christ (Hollywood,
CA: Tara Center, 1992), p. 88.
[6]
Wayne Dyer, Manifest Your Destiny: The Nine Spiritual Principles
for Getting Everything You Want (New York: HarperCollins, 1997),
p. 13.
[7]
Cecil Osborne, Meditation/Relaxation: The Secret of Inner Peace
(Waco, Texas: Word, 1974), cassette tape side one.
[8]
Walsch, Conversations with God,
Book 1, p. 150, 204.
[9]
Stanislav Grof and Hal Zina Bennett, The Holotropic Mind: The
Three Levels of Human Consciousness and How They Shape Our Lives
(San Francisco: Harper San Francisco, 1992), p. 126-31.
[10]
Lee Carroll, Kryon: Don’t Think Like a Human! (Del Mar, CA:
The Kryon Writings, Inc., 2000), p. 66.
[11]
Brian Weiss, Through Time Into Healing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2).
[12]
Helen Schucman, A Course in Miracles, Combined volume, 2nd
ed., (Glen Ellen, CA: Foundation for Inner Peace, 1992), Workbook,
p. 363.
[13]
Harvey Jackins, The Human Side of Human Beings: The Theory of
Re-evaluation Counseling (Seattle: Rational
Island Publishers, 1966), p. 68.
[14]
John Coe, “Why Biblical Counseling is Unbiblical,” CAPS 1991.
[15]
Walsch, Conversations with God,
Book 1, p. 119.
[16]
Nathaniel Branden, How To Raise Your Self-Esteem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88), p. 89.
[17]
Henry Cloud, Changes That Heal: How to Understand Your Past to
Ensure a Healthier Future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2), p. 182.
[18]
Pat Rodegast and Judith Stanton, comp., Emmanuel’s Book (New
York: Some Friends of Emmanuel, 1985), p. 103.
[19]
Paul Meier, Frank Minirth, Frank Wichern and Donald Ratcliff,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Christian: Christian
Perspectives and Applications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
House, 1982), p. 244.
[20]
Cloud, Changes That Heal, p. 185.
[21]
Rodegast & Stanton, Emmanuel’s Book, p. 183.
[22]
Jonathan Beard, David Hayter & Eric Shenka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ental Illness: An Introduction (Detroi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9), p. 185.
[23]
Harold, Ellens, “Sin and Sickness: The Nature of Human Failure,” in
Counseling and the Human Predicament, ed. Leroy Aden and
David Benner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 House, 1989), p. 56-62.
[24]
Steven Lee Weinberg, ed., Ramtha: An Introduction (Eastsound,
WA: Sovereignty, 1989), p. 6.
[25]
Thomas Harris, I’m OK - You’re OK (New York: Avon Books,
1973), p. 261.
[26]
Robert Schuller, Self Esteem: The New Reformation (Waco, TX:
Word Books, 1982), p. 98.
[27]
Lazaris, The Sacred Journey,
p. 178-205.
分享於﹕https://www.facebook.com/lois.chan.568/posts/6905239478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