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內心幼童﹕典型新紀元心理學

張逸萍

 

 

有沒有見過精致的套娃娃(嵌套玩偶),打開最外面的大娃娃,裏面套著一個較小的,打開它,又有一個更少的。。。流行心理學告訴我們﹕嬰兒的我、孩童的我、青春期的我,都仍然活在我們裏面。所以,我們也是嵌套娃娃!

「內心幼童」(內在孩子、內面的孩子、Inner  ChildChild Within)這名詞在一般華人信徒中並不太流行,但若講到「不健全家庭」(Dysfunctional Family)的受害人,「原生家庭探討」等等,相信絕大部分中國基督徒都耳熟能詳,因在教會內外都大行其道。與之同來,常有幾個行話,「內心幼童」就是其中的一個。

名字雖然可能比較陌生,但觀念卻是中國基督徒所熟悉的。

這觀念何來?很多人以心理學鼻祖之一的容格(Carl Jung)所講的「聖童」(Divine child)為內心幼童觀念的先驅。也有人提到「交流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 中的「父母、孩子」觀念有某程度的貢獻。但是,推動這觀念最大力的,卻是六十、八十年代的流行心理學,尤以暢銷書《家庭會傷人》(Bradshaw On: The Family)的作者、被譽為「美國個人成長的專家」的布雷蕭(John Bradshaw)為代表。我們亦看見,這觀念已經應用於各種康復(Recovery)運動,如12_步(Twelve-step program)。

現在讓我們細看這個「內心幼童」是什麼一回事?

 

內心幼童怎樣講的?

布雷蕭在他的名著《回家》(Home Coming)中爭論說﹕我們的童年時代受了傷害,所以帶來各種成年後的問題,如互累症(Co-dependence)、違法行為、控制不了的憤怒、自戀型人格障礙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不能與人親暱、紀律問題、上癮和強迫性行為、思想扭歪、感覺空虛等等。[1] 總而言之,人生問題,幾乎都是童年創傷之故。

另一位心理治療員也表示﹕我們童年時代的需要——愛、安全、信任、尊重、引導——未得滿足,於是我們的內心幼童長期地憂慮、懼怕、羞恥、憤怒、絕望;成年後情緒和身體上經常患有的毛病,都是內心幼童所發出的信號,它有話想和和我們說。[2]

那麼,我們童年時曾經受過什麼可怕的創傷呢?布雷蕭說﹕有性虐待、身體虐待、感情上的虐待等等。[3]如果你想﹕「哇,萬幸,這些我都沒有!」那你就錯了,因為當你上學,「你立刻被判斷、被評分,你必須爭取被視為『OK』。」這是學校虐待我們![4] 還有,教會也虐待我們,因為我們小時上主日學,聽到「硫磺火湖」的講章,又說我們無法在神面前達到祂的標準,我們的心靈怎麼可能不受傷?[5] 若是這樣,中國基督徒一定是傷痕累累!

講來講去,父母和權威都好像鬼魔猛獸,孩童時代的我們,心理和身體都被蹂躪了!

 

沒有證據,而且落伍

 內心幼童這理論有沒有證據呢?從布雷蕭的書和其他流行心理學書籍,我們看不見任何臨床數據。今天最新的心理學研究趨勢是從大腦、生理、基因著手,所以大有心理學家批評這理論。例如,神經心理學家(Neuropsychologist)皮亞索(Paul Pearsall)寫了一本書,評擊自助心理學(包括治療內心幼童)。作者說﹕自助心理學沒有證據。[6]

上邊已經解釋過,所謂內心幼童,不過是我們今天在教會內外所聽見的「人人來自不健全家庭,我們都是受害人」的另一個表達方式。這個佛洛伊德派流行心理學已經落伍了許久,可惜中國基督徒不太願意面對。但是,請見「已經被推翻的流行心理學」迷思#49和「異口同聲『不健全家庭傷害』已經落伍」。所以,這理論不但沒有證據,而且已經落伍。

皮亞索繼續說﹕我們之所以會接受這些流行心理學,是因為提倡推動之人的「市場技術」。[7]我亦無法不同意,因我感到布雷蕭和其他流行心理學家很懂得激動情緒。誰不覺得小孩子可愛、值得保護?何況是自己的孩子時代,有哪個人不願意拯救保護這可憐蟲?再想一想,把問題推到父母、教師、教會等生命的權威頭上,更能刺激人「革命」的熱情。

順便一提,很多治療內心幼童的案例,當事人突然想起,據說是早已遺忘的童年往事,如受到身體虐待、性虐待、被羞辱之類。這樣的記憶叫做「抑制記憶」(Repressed memory)。它的可信性有多大?今天學者質疑的聲音已經很響亮,例如「懷疑論者字典」(The Skeptic’s Dictionary說﹕「沒有科學證據。」[8]

 

不切實際,後果不良

如果內心幼童只不過是一個落伍的理論,問題並不嚴重,但是,它實在帶來一些不良後果和影響。

首先,人若嬌養自己的內心幼童,留意它的感受,尊重它的意見,對事情有沒有幫助?有沒有好處?實際可行嗎?心理學家當然如此相信,也如此教導我們。

試想﹕假若一位小姐在逛公司,看見一件名貴的皮大衣,她的理性告訴她﹕「不要買,不要超出預算」,但她的內心幼童卻撅著嘴說﹕「我從小都得不到自己喜歡的漂亮衣服,爸爸媽媽從不愛我,只知傷害我,你也不愛我嗎?」於是這位小姐依照心理學的教導,遷就她的內心幼童,取出信用卡。。。恐怕當她收到帳單時,她才知道傷害她的是她的父母,還是心理學理論。

再試想,假若有一位已婚男士,遇上一個比他妻子年輕漂亮的女人,要求他和妻子離婚,娶她為妻,自己也動了心。這時他想起兒時參加主日學,知道耶穌說﹕「凡休妻另娶的,就是犯姦淫。」(可十11),可是他的內心幼童馬上發牢騷說﹕「你還是繼續讓聖經、教堂、耶穌、牧師那些老頑固來虐待我嗎?我早受夠了!」。。。想弟兄姐妹們心裏有數了。

小孩子只知﹕我、我、我, 我的慾望必須滿足,否則大喊大嚷;不知顧及別人的需要和感受,只關心別人有沒有讓自己快樂,否則就是傷害了自己。更不必談聖經原則,如節制、捨己等等。可惜心理學家們慫恿我們退化為小孩子,拒抗長大成熟,又視父母、聖經、權威所設的規章為毒性教條!

 

嬌養慾心,失去控制

聖經從不鼓勵我們退化為小孩子。[a] 上帝賜使徒和先知等,原因是叫信徒「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四11-13),所以聖經教導說﹕「弟兄們,在心志上不要作小孩子。……總要作大人。」(林前十四20)「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林前十三11

請讓我不敬地詮釋幾段聖經﹕我們從前 「死在過犯罪惡之中……放縱〔內心幼童〕的私慾,隨著〔內心幼童〕所喜好的去行」(弗1-3),現在既然已經信了主,就「不從〔內心幼童〕的情慾,只從 神的旨意」(彼前四2),所以正常的基督徒會掙扎著「體貼聖靈」,不想「體貼〔內心幼童〕」(羅八)。

即使非基督徒皮亞索也了領悟這個道理,他表示﹕自助心理學「注重『長小』〔按﹕相反於『長大』之意〕,強調一個長期『唯我』的不成熟心態,發展為終生的自我嬌縱,沒完沒了的青春期。……若以為一個到處亂跑的、自我嬌養的內心幼童,是人類發展的終極狀態,這個世界就會充滿各種大小的、還未到青春期的兒童。」[9]

 

錯怪父母、妨礙管教

《回家》封底寫著﹕「讓你的內心幼童反抗不健全家庭所設立的不良規則,和為你訂定的角色;採用新規則,容許享樂,誠實地自我表達。」[10] 書裏面又說﹕「你必須信任自己,以至能反抗父母所訂的規則,讓這孩子做自己,這樣的允許,是健全的……你的內心幼童必須相信你有能力對抗你的父母。」[11]

上文提到,內心幼童理論,不過是「人人都是不健全家庭的受害人」理論的另一個表達方式。拙作早已發表了很多對「不健全家庭」理論的評論,它不合聖經、違反常理等等。請見﹕「你活在家庭傷害的陰影中嗎? 」和《心理學偏離真道》 第九章「不健全家庭的受害人」。[12]

在這方面,皮亞索也有同樣的評語,他非常公平地說 ﹕「大部分人並沒有被父母忽視或傷害。父母可能有犯錯之處,若是大錯,我們可能仍然感到痛苦,甚至忿恨;但是,大部分人仍然記得和父母相處的一些美麗時光。他們可能不是最好的父母,但已經盡了力。研究顯示……我們的父母並不應受到所有這些譴責。」[13]

除了錯怪父母之外,這理論也叫今天的父母畏懼於管教孩子。皮亞索進一步說﹕「自助心理學通常有一種心態……叫做『極端殘酷環境主義』,所以父母們都相信,他們所做的、或沒有做的,任何事情、一切事情,都傷害了我們的內心幼童。」[14] 我舉雙手表示贊同!今天的心理學理論把父母都嚇過半死,不敢管教孩子了,請見《心理學偏離真道》 第六章「管教孩子?傷害孩子?」。[15]

 

****************************************************

 

布雷蕭說﹕「如果有某個家庭基於宗教或倫理思想,禁止家人閱讀心理學書籍,則個人不可能有機會認出父母及家庭的偏差。」[16]非常有趣,也許我們可以反過來說﹕假若有人讀聖經,認同基要派的信仰,我們可以認出「不健全家庭傷害」和「內心幼童」理論的偏差。

但是,好戲還在後頭﹕這理論和玄學、新紀元技術、冥想、交鬼都扯上關係。

 

容格理論從哪兒來?

前文提到,內心幼童的觀念,可推索至容格理論中的聖童。容格交鬼是一個公開的秘密。他曾形容自己的整個房子「充滿了靈體」,甚至他的孩子們也經歷到靈異事情,靈體對他大聲喊叫。他說﹕「腓利門(Philemon〔一個靈體〕)在我裏面對我講話,我感到不得不處理和表達把這些話。」于是《死人講的七篇道》(Septem Sermones)就以三個晚上的時間從他裏面湧出來的。此事就是他「日後的無意識理論(Unconscious)的前奏」。之後,他常聽到死人的聲音。[17] 

容格的無意識理論怎樣說呢?它說﹕人的無意識有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叫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裏面有很多的原型(Archetype)。他說﹕我們無法完全解釋原型,它是我們靈魂/心靈(Psyche)的一個元素。但我們可在各種宗教、神話、神仙故事找到,也在夢境和異象中遇見它們。 聖童就是原型之一,其他還有大媽媽、處女、搗蛋者、英雄、代罪羔羊等等。

容格的理論不但沒有科學根據,而且詭異神秘。基督徒都應該懷疑他理論的來源,包括這個聖童和後來演變成的內心幼童,是否直接或間接地來自邪靈?難道邪靈願意授與我們一個幫助我們靈命成長、心志成熟的理論嗎?

(事實上,心理學裏面還有很多地方和邪靈教導吻合,請見﹕《邪魔登講台》。)

 

玄學﹕時間不是直線

在此讓我們先問﹕我們孩童時代的「我」,怎麼可能仍然活在我們裏面?這只是一個寓意式的講法?實有的?

除了交鬼和走靈異路線的容格之外,玄學家和靈媒們也有一個解釋。他們說,時間不是直線性的,而是一點。例如,新紀元圈子有一些靈媒,他們所交上的邪靈中有一隻表示﹕「所有的時間,不過是同一刻。」[18]另一隻邪靈甚至把它應用在內心幼童觀念上,說﹕人的前生、今生、來生,是同時並存的。所以,「內心的幼童仍然在人的裡面。」[19]

當然也有心理學家以「時間不是直線性」解釋內心幼童。婚姻家庭治療員耐琵雅(Nancy Napier)說﹕「在那沒有時間性的潛意識中,這個孩子〔內心幼童〕繼續經歷原來的童年環境,似乎它還在目前。當目前的處境和從前的不健全環境相連起來,這孩子不明白,現在,他(或她)住在你裡面,處於一個不同的情形下。」[20]

也就是說,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天都是同時發生的。所以,當你三歲,或五歲時,被父母斥責了,甚至打了幾下屁股,孩子時代的你,心中痛苦不已。今天三十五歲或四十五歲的你,當然能感受到這無比的傷痛,因那個被打屁股的孩子仍然活在你裏面。所以你若向同事發脾氣、或酗酒、或打老婆,不是「現在的你」的錯,因為「孩童的你」正被虐待!

 

使用冥想接觸牠

既然這理論有如此背景和關係,心理學家們使用冥想和各種新紀元技術接觸內心幼童,不會叫我們震驚。

布雷蕭的名著《回家》封底介紹寫著﹕「以冥想……確認你的內心幼童。」[21] 他也在《家庭會傷人》中表示﹕他們的工作坊,「透過各種冥想和心像(Imagery)來接觸我們內在的孩子。」[22] 不用說,我們可以在他的書中,找到冥想的詳細教導。

例如,在《回家》的「內在嬰兒冥想」程序中,他這樣教導說﹕「安靜地坐在一張椅子上……閉上眼晴——留意呼吸……呼出吸入……保持你的意識,或放開它,讓你感到鬆弛……現在你的眼皮感到沉重……現在你經歷一些童年往事……第一天上學……一位和藹的老師……現在,想像老家房子……看見可愛嬰孩的你……聽自己發出咕咕之聲……感受一個愛你的人的出現……這成年人抱你……向你保證,不會離開你……感受回家的感覺……在你的記憶中緩步返回……返回你現在的成年生活中……[23] 除了以冥想治療受了創傷的嬰兒之外,書中也介紹類似的冥想法分別治療備受創傷的學步幼童、學齡前孩子、學齡孩子、甚至青春期少年。[24]

上邊的指示是再典型不過的冥想 / 觀想(MeditationVisualization)!請見「積極思想/觀想」的各例子;再閱讀《邪魔登講台》 的「冥想例子」;還有﹕「冥想——倒空頭腦、先甜頭、後禍害 」。我相信任何人都同意我的估定,也請所有人迴避這些技術。

 

牠是獨立意志的個體

布雷蕭還有一個別開生面的建議﹕使用自己方便的手代表自己,寫信給自己的內心幼童,然後讓內心幼童以那不方便的手書寫回應。(也就是說﹕右手便利的人使用右手代表自己書寫,左手代表內心幼童書寫;左撇子則反過來。)[25]

首先,既然左手和右手都是同一個大腦所管制,它們不可能「對話」,因為沒有一隻手是一個有獨立意志的個體。但若細讀這些對話法,更令人毛骨悚然。

心理學博士和心理治療員卡帕席恩(Lucia Capacchione)最擅長此道。她表示,在她的治療案例中,時有能講兩種語言的人,或雙文化的人,當內心幼童出現的時候,它使用童年時使用的母語書寫,雖然這人從未學過怎樣寫這種文字。[26](例如,那些在美國長大,家人講中文,自己童年也講一些中文,但不能寫中文字的土生華裔,突然使用中文書寫。)除非內心幼童是另一個個體,怎麼可能?

還有一點更叫人懷疑。卡帕席恩說,內心幼童「出現時,可能是男孩,也可能是女孩,可能有名字,可能沒有……年齡也隨時會轉變。」[27] 如果內心幼童只是一個象征,一個理論,它的年齡可能天天改變,不足為怪。但是,名字也改變?原因何在?還有,甚至性別都可以改變?難道孩子時代的你和現在的你,性別有異?一個是男、一個是女?這更無法不叫人懷疑這內心幼童是另一個獨立個體。

這個以「內心幼童」樣式出現的個體是何方神聖?純粹是人的想像力所制造的嗎?此治療法叫人精神分裂?還是。。。牠是一個邪靈?

 

邪靈也講論內心幼童

還有最後一件事,應該更叫基督徒不安——邪靈們也教導內心幼童的觀念。

新紀元圈子中交鬼的人,讓邪靈附在他們身上,使用他們的口講話,或使用他們的手書寫。那些有名氣的靈媒中,有人交上一隻叫拉撒烈(Lazaris)的鬼靈。牠曾經這樣說﹕「這內心幼童沒有獲得足夠的愛」,我們需要讓他(或她)獲得所需要的,否則,這孩子將「倔強地拒絕長大」。結果,有些人在他們的成年人生命中,「不斷將他人視作父母」,「很多人在他們的人際關係中,是尋求一個母親,不是妻子、愛人、或朋友。」他們可能找到一個願意扮演母親角色的人,雖然如此,「他們終於還是會說﹕『無論你多努力嘗試,你總不是我的母親!』」 無論如何,他們繼續「將每一個人當作自己的母親。」除了內心幼童之外,我們裡面,還有一個整天惶恐不安的「內在青少年」(Adolescent within),他們都在影響我們成年的人生。然而,冥想可「讓我們解除過去對我們今天的束縛,但你自己必須先行放棄這樣的思想,讓過去的事情成為過去。」[28]

為什麼邪靈藉著靈媒的口講論內心幼童的道理?而其內容和一般流行心理學沒有什麼兩樣?(見﹕「不健全家庭理論是新紀元」的例證)原因何在?我希望心理學家們,尤其是那些在教會裏提倡原生家庭探討,追究父母和權威怎樣傷害自己的基督徒心理學家們,有一個合理的、合聖經的、值得接受的、使人信服的解釋。

 

結論﹕早該把牠掐死

心理學家們教導大家以冥想接觸內心幼童,邪靈亦作同樣教導,而且實際案例顯示,內心幼童是一個有獨立意志的個體。我們無法不懷疑﹕內心幼童是邪靈出現的一個新面目,所謂「內心幼童治療法」不過是誘導人去交鬼。

上邊提到的精神心理學家皮亞索說了一句非常精警的話﹕「不要培養你的『內心幼童』——把它踢出去。」[29] 事實上,書的次標題就有「掐死你的內心幼童」這幾個字!!!

如果一位非基督徒,只因為他有比較先進的知識,已能分辨,基督徒反繼續保留這個觀念嗎?若再考慮這理論和新紀元運動的問題,基督徒應該在皮亞索之先,早把內心幼童踢了出去,或者把牠掐死了。

 

 



[a] 耶穌曾經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太十八3)但祂是說「謙卑像這小孩子」(v4),不是說尋找和嬌養那個所謂內心幼童。



[1] John Bradshaw, Home Coming: Reclaiming and Championing Your Inner Child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92), chapter one. [2] Lucia Capacchione, Recovery of Your Inner Child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A Fireside Book, 1991), p. 23. [3] Bradshaw, Home Coming, chapter two. [4] Ibid., p. 45. [5] Ibid., p. 45-46. [6] Paul Pearsall, The Last Self-Help Book You’ll Ever Need: Repress Your Anger, Think Negatively, Be a Good Blamer, and Throttle Your Inner Child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5). [7] Ibid., p. 19. [8] “Repressed Memory,” The Skeptic’s Dictionary (http://www.skepdic.com/repressedmemory.html). [9] Pearsall, The Last Self-Help Book You’ll Ever Need, p. 119. [10] Bradshaw, Home Coming, Back Cover. [11] Ibid., p. 175. [12] 張逸萍,《心理學偏離真道》(Towaco, NJ﹕生命出版社,2004),第九章。[13] Pearsall, The Last Self-Help Book You’ll Ever Need, p. 115. [14] Ibid., p. 116. [15] 張逸萍,《心理學偏離真道》,第六章。 [16]約翰.布雷蕭著,鄭玉英、趙家玉譯,《家庭會傷人》(台北﹕張老師文化,民82年),頁112[17] C. G. Jung, trans. by Richard and Clara Winston, ed. by Aniela Jaffe, 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63), p. 190-192. [18] Hilarion, The Nature of Reality (Ontario, Canada: Marcus Books, 1990), p. 21. [19] Jane Roberts, The Seth Material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81), p. 240-41. [20] Nancy Napier, Recreating Your Self (New York: W. W. Norton and Co., 1990), p. 151. [21] Bradshaw, Home Coming, Back Cover. [22]布雷蕭,《家庭會傷人》,頁287[23] Bradshaw, Home Coming, p. 94-97. [24] Ibid., chapter 5-8. [25] Ibid., p. 91-92. [26] Capacchione, Recovery of Your Inner Child, p. 50. [27] Ibid., p. 54. [28] Lazaris, The Sacred Journey: You and Your Higher Self (Palm Beach, Fl: NPN Publishing Inc., 1988), p. 118-120. [29] Pearsall, The Last Self-Help Book You’ll Ever Need, p. 55.

 

 

分享於:http://www.facebook.com/lois.chan.568/posts/134754486716395

 

 

 

回「心理學和新紀元運動」頁

回「中國基督徒需要批判心理學」主頁

回「為真道爭﹕護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