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真我假我﹕心理學和東方宗教交匯之處

張逸萍

 

 

我們都聽到有口號說﹕「活出真我!」甚至有教牧人員告訴你﹕這是良好的基督徒品德之一。[1]  

什麼是真我?什麼是假我?如果按常理去想,「真我」(true self)當然就是﹕自己本來的、真實的面目;「假我」(false self)就是戴上假面具,讓別人看不見真實的自己。 

讓我們先問﹕「真我假我」這個名詞何來?是誰發明的?很清楚,它並非來自聖經。反之,印度大師、佛僧、心理學家、流行心理學、新紀元人物、甚至基督教的靈修大師都談論它。 

那麼,這是否令你非常好奇呢? 

 

活出真我,不問好壞 

這個真正的我,是良好的?拙劣的?健全的?病態的?強壯的?軟弱的?聖潔的?邪惡的?下面有兩位基督徒心理學家,他們就有不同意見﹕ 

《心靈關顧》的作者、基督徒心理學家貝內爾(David Benner)說﹕「當我們愈來愈似基督,我們就愈來愈接近真我。」所以我們應該「做個不節不扣的你,是神所喜悅的,因為你的真我在基督裏扎根。……因此,我們的召命乃是成為那個自我。」[2]換言之,一個不節不扣的我,即是真我,是良好的、是像基督的、是蒙神悅納的。 

另一位基督徒心理學家,暢銷書《過猶不及》的作者克勞德(Henry Cloud)說﹕人人都有一個「理想的我」和一個「真我」。理想的我是強壯的和良好的,真我是軟弱的和有罪性的。他引用保羅在羅馬書第七章所講到的內心掙扎,來說明真我的真實性。他認為,心理健康的一大要點,就是要對這個真我採取無批判的態度。[3] 克勞德即是說,雖然真我是軟弱的和有罪性的,我們仍然必須堅持「活出真我」!

所以管不了真我是怎樣的,我們都要接納它、愛護他、珍惜它、滋養它,包括它的優點和劣點。「我就是這樣子的,我不虛假,不裝模作樣,我的行為必須反映自己的思想、原則、價值觀。」這個叫做「對自己誠實」。

例如,心理學教授曼弗雷德.弗里斯(Manfred Kets de Vries)說﹕「活出真我意味著忠實於自己……依照自己的價值觀和原則生活,……活出真我也意味著敢於接受自我,而不是扮演他人。它不僅表現在展示自己的强項,也包括真誠地對待自己的弱點和不完美……[4]

聖經是不是說﹕我們的本來面目、不節不扣的我(真我)是像基督的?善良的和聖潔的?若不然,我們仍需接納它?

聖經對人類的本來面目從不恭維,它說,我們的本相是敗壞的,並「死在過犯罪惡之中」(弗二1);我們的舊人「心地昏昧,與 神所賜的生命隔絕了,……良心既然喪盡,就放縱私慾,貪行種種的污穢。」(弗四18-19)。「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 神的榮耀。」(羅三1023)可看見真的我並非「神所喜悅的」。

現在我們卻因著相信耶穌,獲得新生命,但這個新生命是未有充份長成的,直到見主的那一天,基督徒活在世上,天天都要靠著主長進,正如聖經所講的﹕「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新人,這新人……正如造他的主的形像。」(西三9-10)可見「穿上新人」在乎「脫去舊人」,或者說﹕基督徒若要長進,必須治死自己、對付自我;「把肉體連肉體的邪情私慾同釘在十字架上了。」(加五24)所以我們不能縱容真我!

 

自主自治、消除內疚

若要活出真我,必須漠視善惡好壞。問題是,神賜人良心,即使非基督徒也有不同程度的道德感﹕「沒有律法的外邦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們心裏,他們是非之心同作見證,並且他們的思念互相較量,或以為是,或以為非。」(羅二14-15)恐怕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避免良心責備;世界上沒有一個社會,沒有一個地方,可能沒有道德標準。 

結果,心理學家們,無論基督徒和非基督徒,都勸告我們﹕(1)擺脫罪咎感(2)不要被生命中的權威壓制(3)自己決定善惡標準(4)自愛。 

例如,自尊(self-esteem)權威,心理學家布蘭德(Nathaniel Brandon)說,「解決這類罪咎感的辦法,就是留意真我的聲音,要尊重你自己的判斷,超過尊重別人的信念。」[5]另一位流行心理學家,《家庭會傷人》的作者,布雷蕭(John Bradshaw)相信,自愛可以叫真我顯露。人若要活出真我,他不能被父母所強加的「應該」和「必須」所限制。相反的,一個來自不健全家庭的孩子卻放棄他的真我,披上假我。[6] 基督徒心理學家亦五十步笑百步,例如克勞德說﹕「如果我們遵守規則,和別人一樣,我們就會失去真我。」[7]  

「真我瑜伽」的賀素蓮(Mado Hesselink)表示,當她學習冥想之後,她發現自己最大的轉變是﹕少擔心什麼是對?別人喜歡與否?是否表現得酷?雖然還不能完全如此,但已經能安然做自己。……自己表面上的不完美,就看似自然的美。於是更願意表達自己當前一刻的真理〔意見〕,不需說服別人,得到他們的贊許。[8] 

聖靈「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十六8)。當良心責備的時間,努力鼓勵自己不要內疚,不是聖經的辦法,反之,我們應該悔改,面對問題。 

我們應該真誠,不戴假面具,這是對的;但我們也應該抑制自己不良的衝動和慾望。節制和戴假面具是兩回事。聖靈所結的果子之一就是「節制」(加五23),聖靈在我們心中撤底地改變我們,所以節制不等同戴假面具;反之,裝假就好像假冒為善的法利賽人「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裡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太廿三27)。 

至於「是否表現得酷?」或「我不如別人富有、漂亮、聰明」等等,並沒有得罪神,我們不需要去改變自己,更不必裝假。假若他人的「應該」和「必須」與聖經原則無關、甚至相反,那麼,我們不必理會。說到底,我們只需按照聖經原理行事,在神面前良心無虧。 

 

假我何來?父母所害

既然都異口同聲地說﹕假我要不得,我們必須尋找真我,那麼,在尋找之先,是否需要先問﹕假我何來? 

在心理分析界首創「真我假我」概念的威尼考特(D. W. Winnicott)認為,母親必須全心關注嬰兒的需要,並能及時給予滿足,例如餓了馬上餵奶。於是,嬰兒以為自己的願望創造了現實,所以逐漸發展出真我,它形成之後,兒童才能走向心理健康的坦途。如果母親不能滿足嬰兒的各種需要,兒童就會感受到被忽略和誤解,他會被迫關注並應對外部世界的要求,過於抑制其本性,從而形成所謂假我。[9]  

同時是瑜伽老師和心理輔導的寇培(Stephen Cope)表示,根據瑜伽的觀點,假我是因抵抗某些能量而成的。瑜伽相信,太初之母(shakti,或作力量)自由流過我們的肉身和靈性部分,但因為我們被環境約制,而抵抗它,所產生的現象,就是假我。換言之,因為我們環境中的「母親」,不能叫我們的物質身體完全愉快、不能幫助我們棲息於這個苦與樂的世界中、不能教導我們處理物質界的感受,所以我們向宇宙性的母親封閉。漸漸,我們還以為假我才是真正的我。[10] 

所以,寇培歸納假我的成因如下﹕ 

1。人若想能和自己的身體同步合拍,我們的環境必須對我們有適當的反應。如果我們在幼年發育階段,未能得到合適的愛護和滋養,假我就會出現。這就是心理學家威尼考特的理論。 

2。瑜伽有一個信念﹕「現在絕對沒有問題」,但有一些人無法接受。總有揮之不去的「我有問題」的感覺,乃因幼年時,父母或權威錯待了我們,結果,我們反誤以為是自己的錯。 

3。環境、父母、權威給我們的一套「應該」,可是當我們達不到這些強加給我們的理想,我們就會經歷到煩躁不安、空虛和恐慌,假我就是在這些壓力之下產生的。[11] 

寇培繼續說,用西方心理學的話來講,假我是在受苦;瑜伽亦然,視假我為尋道的絆腳石。[12] 為此,瑜伽大師、佛僧等教導我們,必須擺脫假現象、錯誤的信念,尋找真正的現實。[13] 若要醫治假我,就要讓真我露出頭來,所以我們要幫助人接受人性的各方面。[14]  

總而言之,雖然瑜伽使用比較玄學的觀念和術語,但是印度大師和佛僧的教導,基本上和流行心理學調和。他們使用不同的話說﹕父母、權威、宗教、道德、環境,都是傷害了我們,所以產生假我,而真我被掩沒了。 

不但心理學家和東方宗教士這樣教導,新紀元圈子交鬼的人所交上的邪靈也同意﹕我們因為習慣性地放棄自己的權利,所以失去真我。於是導靈們勸告我們,要活出真我。這樣,我們才不讓別人決定我是誰,也不會按照他人的期望而行動。 [15]  

 

更深含意﹕泛神論

若再深一層去看,原來印度大師和佛教和尚的真我假我概念是基於泛神論﹕

1。他們都以物質世界為幻覺,所以血肉之軀的「我」也是幻覺,是謂假我;靈界才是一個真實的世界,所以那個靈性的「我」才是真實的我,是謂真我。 

2。為什麼物質世界是一個幻覺呢?原來這和印度教的基本上帝觀——泛神論——有關。印度教的神叫做梵天(Brahman),它就是一切,只有梵天才是存在和真實的。據說梵天把自己變作萬物,然後以幻覺遮蓋之。這個幻覺就是我們所看見的整個宇宙,包括所有的星球、天空、江河、高山、動物、植物、還有全人類。 

再看他們的話,就更清楚了﹕ 

「釋迦牟尼佛用大海做比喻,把大海比作自性,我們這芸芸眾生是什麼?是大海裏面起一個水泡,浪花一沖水泡就很多,一個水泡個個都執著它是我。什麼時候水泡破掉了,才曉得大海是我,水泡是假我,大海是真我,才曉得自性是真我。……認識大海了,才曉得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法統統是我,不再分別了,那真的叫覺悟。樹木花草、山河大地跟自己什麼關系?我,是真我。」[16]

一位現代瑜伽老師說﹕「密宗(Tantric)瑜伽形容兩個交織在一起的世界﹕靈體的世界和物質世界。靈界是不變的和完美的;物質世界是不斷地遷移、在隱和現、無知與了解、正和負之間悸動。這兩個世界都非常真實,卻是清楚地不同。」那個在改變的物質世界中的我,是假我;那個和「宇宙我」相連的是才真我。[17]

心理學家接納泛神論的,大有其人。例如在《家庭會傷人》中大量使用真我假我概念的布雷蕭說﹕「我們和宇宙原為一……這個世界是一個系統,而我們是其中的一部分、又是整體。以我們自己的方式,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宇宙。」這正是多世紀以來,很多偉大的靈性大師所教導的,「我們本為一,現代科學才開始明白這個永恆智慧。」[18]

聖經並不同意泛神論,它清楚地說,只有聖經中的神才是真神「天上地下,惟有耶和華他是 神;除他以外,再無別神。」(申四39)聖經又清楚地說,我們不是神,因為耶和華神說﹕「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除我以外,再沒有真神。」(賽四十四6)如果除耶和華之外沒有真神,也即是說,沒有人,沒有其他任何創造物是神。 

聖經又說,神和祂的創造物是分開的﹕「那可稱頌獨有權能的,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就是那獨一不死、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裡、是人未曾看見、也是不能看見的。」(提前六15-16)如果神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地方,沒有人能看見祂,那麼,祂和我們之間有一個洪溝,我們可以按邏輯推理﹕我們不是上帝、不是上帝的一部分、並非與祂本為一。

 

尋找真我、瑜伽冥想 

說到此,不管是誰的話,怎樣表達,難道最重要的還不是把那個被壓制、被埋沒、失落了的真我找回來嗎? 

從上邊對真我假我的描述而觀,父母和權威對我們施與壓制,我們為了討好這些權威,接受了他們的「應該」「必須」,於是真我被埋沒、假我出現。那麼,怎樣尋找自己的真我呢?當然是擺脫他們的束綁、順從自己的意思、增強自信、學習說『不』、自主自治、自愛等等。 

除此之外,我們也看見他們推薦各種冥想技術為尋找真我之途。先看東方宗教﹕

《瑜伽經》﹕「最高的冥想是由真我與宇宙聯合而產生真理、明辨、喜樂的知覺」(17[19] 前邊講到的瑜伽老師賀素蓮的整個「真我瑜伽」的觀念就是建築在「瑜伽冥想能把人的真我找回來」的觀念上。[20]

大道濟世壇﹕「若要修成『真我』的時候,你就必須與原來的那個靈來相聚在一起」,「而這個原來的你,就是一個靈性的你,來會合、……而滙聚成一體,成為真正的你,……那麼才是『真你』,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真我』。」[21]

換一句話說﹕從父母而來的物質身體就是假我,當你修行(瑜伽、禪座、冥想)時,你便會和宇宙合一,遇見靈體,和它聯合,於是找回了真我。

至於心理輔導界,大不乏類似的建議﹕

例如﹕布雷蕭的《家庭會傷人》書中講到,我們人人都來自不健全家庭,因為我們的父母和權威都給我們很多「應該」和「必須」,以至我們失去真我,養成假我。他所推薦的康復之途,隨了明白自己怎樣被家庭傷害,然後接受心理治療之外,他更推薦冥想類的辦法﹕(1)催眠術中回到往日,發現受傷的經歷;[22]2)各種冥想和心像(imagery)來接觸自己的內在孩子(Inner child);[23]3)尋找真我,而尋找的辦法就是要明白人有超越的意識形態,使用各種冥想技術,接觸那個「上帝我」,即真我。[24]

冥想的技術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名字也有很多變化,但當人進入冥想狀態(或稱變異意識、更高意識等),他們常有一些共通的經歷,其中之一就是明白自己和宇宙合一、或者遇見靈體,於是「找回真我」,就是上邊這些語錄所講的。所以人不可能憑頭腦理智接受泛神論,只有在冥想經歷之後,才能接受。冥想還有很多後果,另一常見的是﹕思想改變,包括宗教道德觀念。

可是﹕「冥想——倒空頭腦,先甜頭、後禍害」。

 

兩者交匯 

所以,寇培總論說﹕「非常有趣,瑜伽的觀點和西方心理學的答案在此交匯。[25]

寇培是一個現代人,雖然是一個瑜伽老師,但也是一個心理治療員,所以他能使用很多現代心理學術語,講論東方宗教玄學思想。其他心理學家未必能有同樣的表達。

但若再深一層去看,雖然東方宗教表達得比較玄,心理學家表達得比較現代化,而且他們所強調的,稍有不同,但是二者相當和諧協調﹕

1。他們都有真我假我的觀念。

2。都鼓勵人活出真我,因為假我要不得。

3。都不關心真我是好是壞,者說真我是好的。

4。心理學比較常說,假我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環境、父母、權威迫害的結果;東方宗教比較少這麼講,但不是沒有,或者用語比較含蓄。

5。東方宗教通常鼓勵各種瑜伽禪座等冥想辦法,以尋找真我;今天的心理學家愈來愈流行使用各種冥想技術尋找真我,因為今天「心理學和新紀元界線難分」。 

 

靈修神學 

一位瑜伽老師說﹕至於瑜伽,只有一個問題和一個解答﹕問題就是我們忘記自己是誰;解決之道就是再次記得自己是誰。[26] 淨空法師﹕「我們學佛,學佛最後的目標是什麼?就是把我找回來,真我找回來。」[27] 換言之,這些東方宗教人士都以他們的信仰的宗教經歷為尋找真我之途。 

有一件事令人不安﹕基督教裏的靈修神學家們和應著說﹕「阿們!」如果留意靈修神學的文獻,不難發現,他們也大談真我假我,而且視宗教經歷為尋找真我之途。 

今天靈修神學的一位代表人,梅頓(Thomas Merton),「形容這不斷的悔改為一自假我達至真我的旅程。我們的真我乃是神創造我們要我們成為的所是——那活出愛、喜樂及平安生命的人。……所有的罪都源自一個假設,以為假我……是生命根本實現……追求權位、名聲、知識……發現真我之路始自一份覺醒﹕曉得自己『正被一個虛幻的位格——假我——所掩蓋。』」[28] 

為什麼梅頓講的話有點像東方宗教?這個一點不奇怪,原來他從「禪宗和古典道家中汲取智慧」,所以他「強調靜觀乃一生活方式……在靜觀中,我們披露真我,歸回神內在的真正身分。」「靜觀不僅是拋掉假我面具的過程,也是將神所認同的真我予以確認的途徑。」[29](靜觀乃冥想的一個方式和名字。) 

這又一明證,靈修神學,不是一般基督徒心目中的靈修,它最終不過是冥想,請見「靈修神學﹕不值得冒的險  」。 

中國教會的靈修神學家王志學亦說﹕「尋回真我的經歷是尋找神的歷程,回到真我的道路是回歸神的道路。」他繼續說﹕「我們卻必須從世界退回到靈魂的深處,在那裏尋找神,與祂相遇(世界神),這過程會慢慢幫助我們得到真正的自我認識。……尋回真我的歷程也是禱告的歷程,是進入曠野,在那裏追求清心、經歷安息和對付假我。……在禱告中,假我漸漸剝落死去,我們經歷了『現在活著的不再是(假)我,乃是基督在(真)我裏面活著』(加二20),這是與基督深深聯合的體驗。」[30] 

真我是否就是今天活在信徒心中的基督?未信主之前的那個罪人就是假我?這樣講合聖經嗎? 

 

新人舊人 

原來聖經從沒有「真我、假我」的觀念,卻有「新人、舊人」的觀念。那麼,我們可否把真我當新人?假我當舊人?差不多,算了罷,可以嗎?現在讓我們先比較一下﹕ 

A)舊人不是假我 

舊人是在罪上死了,與神的生命隔絕的結果。 

舊人「存虛妄的心行事……心地昏昧,與 神所賜的生命隔絕了,都因自己無知,心裏剛硬;良心既然喪盡,就放縱私慾,貪行種種的污穢。」(弗四17-19)「我們在罪上死了的人」,受洗是表明自己歸入祂的死,「我們的舊人和他同釘十字架。」(羅六1-7)這些經文都指出﹕舊人因著罪,是敗壞透的。 

根據上邊心理學家們和東方宗教人士所講的﹕假我是被父母和權威傷害的結果,或者不明白「自己就是神」的結果。可見舊人不是假我。 

B)新人也不是真我 

1。舊人需要救恩 

從上邊的陳述,真我本來是良好的,不需要救恩,只需拒抗權威所加的「應該」和「必須」,或實踐者瑜伽冥想,可以把它找回來。 

既然舊人因為沒有神的生命,所以敗壞,那麼,第一重要的是要重生得救。萬幸,「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神〕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弗二5),「信他名的人……乃是從 神生的。」(約一12-13)這個新的生命,就是聖經所講的新人。 

2。最重要——新人不是從舊人改良而來 

所以最重要的是﹕新人不是從舊人改進而來,因為這是一個完全新的生命,是因為信耶穌,神賜給我們的新生命。 

聖經說﹕「人有了神的兒子就有生命;沒有神的兒子就沒有生命。」(約壹五12)「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約二十31 

3。舊人需要被釘死,讓新人長大 

我們得著生命之後,還須把舊人天天釘死,新的生命才能漸漸長大。 

聖經說﹕「脫去從前行為上的舊人……要將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 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四22-24)脫出就是要把它釘死﹕「我們的舊人和他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羅六6 

根據心理學和東方宗教,從假我到真我的過程,沒有救恩,沒有釘死。所以基督徒不應該把「真我假我」「新人舊人」混為一談。 

 

結論 

請勿以為這不過是一個神學問題,或者文字或哲學上的爭論,所以混淆「新人舊人」「真我假我」無傷大雅。 

事實上,「真我假我」不但是不合聖經的心理學理論,也是印度教和佛教的觀念,更是邪靈的直接教導。請完全撇棄它。

 

 

 

 

 

 

 

 

 

 

 



[1] 例﹕王國江「卓越基督徒的七種習慣」(http://gracetw.hkhosting.com/files/notes/Habbits2.pdf [2] 貝內爾,「做回真我的禮物」,貝內爾、克萊布、蒙加里主編,《真我/假我﹕為真實靈性更新而設的論壇》(香港﹕天道書樓2005年),頁85-87 [3] Henry Cloud, Changes That Heal: How to Understand Your Past to Ensure a Healthier Future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2), p. 175. [4]探索人性活出真我」(http://www.inseadknowledge.com.cn/trad/Manfred-quest-for-authenticity-090904.cfm[5] Nathaniel Branden, How To Raise Your Self-Esteem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88), p. 73-76. [6] John Bradshaw, Bradshaw On: The Family: A New Way of Creating Solid Self-Esteem, rev. ed. (Deerfield Beach, FL: Health Communications, Inc. 1996), p. 76-77. [7] Cloud, Changes That Heal, p. 103. [8] Mado Hesselink, “A Tale of Two Yous” (http://trueselfyoga.com/) [9] 蔡飛,「親子互動,滿足需要,人格養成——關於家庭教育的人格心理學省思」。(http://www.blogchina.com/20090706751830.html[10] Stephen Cope, Yoga and the Quest for the True Self (NY: Bantam Books, 1999), p. 96. [11] Ibid., p. 90-95. [12] Ibid., p. 90. [13] Ibid., p. 96-98. [14] Ibid., p. 166-67. [15] 例﹕Sanaya Roman, Personal Power through Awareness: A Guidebook for Sensitive People (Tiburon, CA: H. J. Kramer, 1986), Ch. 7. [16] 淨空法師﹕真我假我。(http://www.xuefo.net/show1_48364.htm [17] Mado Messelink, “A Tale of Two Yous” (http://trueselfyoga.com/) [18] Bradshaw, Bradshaw On: The Family, p. 251-52. [19] 《瑜伽經》----冥想禪定之經典http://www.dgyoga.com.cn/question/17.html[20] 見﹕http://trueselfyoga.com/ [21]大道濟世壇﹕「真我假我」(http://cosmos.org.tw/etion/wumin/teaching/turth&false.html[22] 約翰.布雷蕭著,鄭玉英、趙家玉譯,《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契機》(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82年),頁283[23]同上,頁287[24]同上,第十一章「返璞歸真」。[25] Cope, Yoga and the Quest for the True Self , p. 90. [26] Ibid., p. 65. [27] 淨空法師﹕真我假我。(http://www.xuefo.net/show1_48364.htm[28]譚沛泉,「變得真實﹕梅頓與真我」,貝內爾等編,《真我/假我》,頁166-67[29] 同上,頁168-70[30] 王志學,《經歷神﹕退修默想導引》(香港﹕基道出版社,2004),頁164-65

 

 

分享於:https://www.facebook.com/lois.chan.568/posts/164177630440747

 

        

 

 

回「心理學和新紀元運動」頁

回「中國基督徒需要批判心理學」主頁

回「為真道爭﹕護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