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不要誤導眾信徒,回應陳天祥等

(回應陳天祥,「不要誤導讀者,回應林慈信與張逸萍」(一至五)《時代論壇》第1147-51期等)

刊登於《時代論壇》第一一五三期.○○九年十月四日[a]

 

張逸萍

在陳天祥和羅麗雯的「心理學是末世大迷惑?」[1]之後,我和林慈信發表了「心理學不是末世大迷惑?」[2] 然後有一些回應。[3]細讀這些回應,我覺得是誤導眾信徒。我們的文章有五個論點﹕心理學不是真正科學、心理學和聖經對立、心理學不是上帝的普通啟示、心理學和新紀元運動有關、聖經足夠為人生指導。但是他們使用絕大部分的編輻只為辯衛心理學是科學,其他論點若不提,就是輕描淡寫的過去。這是一種誤導手法

 

拼命擠身科學家行列

陳天祥認為心理學與其他自然科學不同,我們對科學應該有不同的定義﹕「我想沒有人會接受這麼狹窄的定義吧。」[4]

如果一定要修改定義,才能擠身於科學行列,表示自己不是「正牌貨」。試想,我們為什麼從未聽見有化學家、物理學家需要為自己的學科是真正的科學而辯論。另一方面,如若另有定義,璯伽也算科學!

陳天祥﹕「心理學也是一門獨特的科學……研究的對象就是與研究者相同的人,嚴格的控制有一定的困難……而內心是隱藏的,不能直接觀察……因此爭論性非常之高。」所以他說我們不懂心理學,指它為「非科學」。[5]

正因它的研究對象不是沒有自由意志的物質,所以它是非常不準確的。但我們並沒有說「非科學」,是說「偽科學」,這是虛構、誣告、誤導信徒。

陳天祥說﹕「心理學的每一個研究成果,都會被其他心理學者評論,所作的實驗會被重複,若有錯誤,成果會被質疑、修改或否定。」[6]

真的嗎?現在讓我隨便舉一個最近讀到的例﹕專家研究指出,女性婚後全心放在孩子和家庭上,當子女離家,她「要向丈夫、兒女、家人、世界去證明自己的能力……這時婚外情隨時都可能……而男性在早期對事業抱有很高的理想,到了中年,覺得沒有什麼突破,這時候便想回家。」[7] 世界上有各種樣的人和各種樣的夫婦,但請問,有多少家庭是這樣的?90%50%20%?你會質疑、修改或否定這理論嗎?

我們提出心理學是偽科學這一點,是想指出心理學的可信性和理論的預測能力甚低。

「愚蒙人是話都信;通達人步步謹慎。」(箴十四15)通達人什麼意思?「心中有智慧,必稱為通達人。」(箴十六21)那麼,擁護心理學的人是有智慧?還是反智?

余創豪、黄國棟最後也不免說﹕「平心而論,心理學是否屬於科學?……迄今還未有定論。」[8]

當講到有關Koch批判心理學的語錄,陳天祥說﹕「這種自我批評,正如上面所說的,是科學的本質。」[9] 雖然自我批評不叫心理學有資格成為科學,但我同意,懂得自我批判的人至少是誠實的。陳天祥又說﹕「這些評論,在心理學裡多得很。」[10] 那麼,為什麼基督徒卻不能在教堂裏對心理學有負面的話?

 

科克語錄的風波

陳天祥指控我虛構科克(Koch)的語錄,至少他說安克伯或他所引用的Bobgan虛構。[11] 因為文章的字數,我的描述是簡化了一些,但絕無虛構。

我翻譯安克伯的《真相系列》,他引用Bobgan的《Psychological Way》,Bobgan引用Koch在《今天心理學》的文章。[12] 陳天祥不喜歡那些他自己不願意聽的話,所以蓄意挑剔

我找到這篇文章,現在來回答他的五個指控﹕[13]

1)陳天祥﹕「這不是一個研究,而是回顧」——「A Study」大可翻譯為「研究」,「回顧」只是陳天祥的選擇而已。

2)陳天祥﹕「這個回顧基本與『心理學和心理治療是否連貫』沒有多大關係。」——「心理……是否連貫」這句話是Koch自己在《今天心理學》文的結論,原語錄是﹕「I think it by this time utterly and finally clear that psychology cannot be a coherent science.」他文章的標題也是「Psychology cannot be a coherent science.」為什麼Koch故意使用「coherent」一字,因整篇文章講到心理學的理論和發現,隨著專家變遷,沒有什麼是一致被認定和同意的,他叫這些心理學上的發現和理論為「偽知識」(pseudo-knowledge)和「無意義的思考」(ameaningful thinking)。同一原因,誠實的心理學家也稱心理學為「偽科學」(pseudo-science)。

3)陳天祥﹕「這回顧集應譯作《心理學:一門科學的一次研習》」——不知道陳天祥曾否參加過翻譯工作?翻譯是一門藝術,沒有什麼一定的答案,翻譯者為求達到「信達雅」而選擇用字。

4)陳天祥﹕「全套只有六冊,計劃要出的第七冊沒有出版」——「七冊」來自《今天心理學》對該文作者的介紹﹕「The results appear in seven volumes entitled …」如果引用這一點證明所有批評心理學的人都是撒謊的人、攻擊整套《真相系列》、攻擊推薦《真相系列》的人、批判《今天心理學》,是否太拼命了?找不到更好的藉口?

有沒有可能﹕(a)第七冊在香港找不到(b)文章刊登時,仍在計劃出版第七冊,但後來取消(c)第七冊後來和第六冊合拼?陳天祥有沒有調查過?

5)陳天祥﹕「科克並沒有作出這樣的一個結論。」——陳天祥的邏輯是否混亂一點?他自己也知道該語錄來自《今天心理學》(上邊已經列出),怎麼又到《Psychology: A Study of a Science》去找,而且只看三冊!無論如何,該研究衡量心理學是否科學,Koch是該研究的領導人,他的結論在上邊清楚可見。

後來陳天祥說我蓄意刪掉「一貫性」一詞,於是意義大大扭歪。[14] 我同意,我是為了整篇文章的字數而刪除它,但意義並不改變,因為有什麼真正科學沒有一貫性?只有偽科學,如心理學。

陳天祥又說﹕「那些護教人士,受著波敢或其引發的文章所影響,以至混淆事實。……合作泡製出科克的故事,且愈傳愈離譜。」如果沒有那篇文章或這個研究,陳天祥可以說我們在泡製故事,但是那篇文章和這研究是實有,所以陳天詳這話是謊言,是誣告,誤導他人。

至於Gaudiano介紹 Lilienfeld書語錄翻譯問題的指控,是因陳天祥的翻譯風格和我不同。這些心理學家對心理學的批判,並不因此而一筆勾消。我所引用的Leahey的書《心理學酷似邪術》和Paul Lutus在網上的文章,陳天祥沒有評論,無言以對?

 

其他論點避而不答?

至於心理學是否上帝的普通啟示,余創豪、黃國棟只講了一個笑話打圓場;[15] 陳天祥答應日後討論。[16]

我不知道陳天祥的神學思想,也不知道他將怎樣辯衛心理學是上帝的普通啟示。我猜他大有可能修改定義,(正如他辯衛心理學是科學一樣),但是,他怎樣說服我們,心理學從上頭來呢?我們拭目以待。

「心理學是上帝的普通啟示」的藉口是柯聯思(Gary  Collins)所發明的一個老掉牙的藉口,可惜他對「一般啟示」的了解錯誤,我們在文章中已經解釋過。但自從他發明這個藉口之後,基督徒心理學家們都喜歡套用。很多基督徒心理學家從未接受過神學訓練,所以不知道。但根據陳天祥的自我介紹,他曾經接受神學訓練,居然一樣不明不白。我想我可以使用他自己的話回答他﹕「態度,卻好像是找到了一節聖經金句,一個永恆真理,」[17]「不知底裡,把這些胡說八道的書奉為降魔寶劍。」[18]「合作泡製……故事,且愈傳愈離譜。」[19]「變成瞎子帶領瞎子,盲目胡說。」[20]

我們文章的其他兩個論點﹕心理學和聖經對立、聖經足夠為人生指導,他們三人完全沒有提及。希望讀者忘掉?

事實上,最重要的一點,陳天祥、余創豪、黃國棟都沒有回答﹕心理學和新紀元界線難分。正因這個問題﹕(1)不管心理學是否真正的科學,基督徒就不應該接納;(2)請不要再說它是普通啟示,否則就是褻瀆;(3)難怪它和聖經如此對立。

 

心理學和新紀元界線難分

陳天祥等人的回應只集中在辯衛心理學是科學這方面,而忽略其他論點,尤其是最大的問題——心理學和新紀元運動現在界線難分。

什麼是新紀元?我給它的定義是——將東方宗教、西方玄學、和各種迷信、邪術,重新包裝,以迎合現代社會人士。如果你請一個基督徒學習冥想,他一定拒絕,甚至非基督徒也大有可能迴避;但若你對他說﹕這是一個心理科學技術,叫做積極思想之類,甚或鬆弛技術,那麼他們就疑心消除。因此,很多研究者都指心理學為導引新紀元走進社會、學校、教堂的最佳橋梁。

 

心理學的邪術淵源

事實上,心理學從開始就和異教思想、邪術有涉。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曾經使用催眠術,但後放棄催眠,改用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和解夢。

另一個鼻祖容格(Carl Jung)十分靈異,他研究、練習、推薦各種冥想技術,又研究瑜伽、佛教等。因他所發明的理論可解釋靈異事情,所以在新紀元圈子中大受歡迎。

容格交鬼是一個公開秘密。他曾形容自己的整個房子「充滿了靈體」,家人都覺得在鬧鬼。他說﹕「腓利門(Philemon〔一個靈體〕)在我裏面對我講話,我感到不得不處理和表達這些話。」于是《死人講的七篇道》(Septem Sermones)從他裏面湧出來的。此事就是他「日後的無意識理論的前奏」。之後,他常聽到死人的聲音。[21] (我必須問﹕他的理論有多少直接間接來自鬼靈?)陳天祥可能想辦法圓說,但大有人同意容格交鬼。[22]

羅傑斯(Carl Rogers)不大力推動冥想,但也承認有冥想經歷。[23]他晚年的思想也漸漸接近新紀元,他預言將來的人類,不但對道德開放(他自己反抗傳統道德,例如主張開放式婚姻等),更對變異意識狀態(冥想)、靈異現象、神秘宗教的觀點感興趣。[24]

今天,羅傑斯的預言應驗在我們眼前,心理學功勞不少。

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要層次理論,家喻戶曉,他所講的第四層需要,就是「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和其「高峰經歷」(peak experience),最引起爭論。馬斯洛坦白承認,高峰經歷和神秘經歷,基本上是一樣的。[25] 達到此境界的人,就實現了自己的潛能。換言之﹕藉著各種冥想或瑜伽等新紀元技術,提升潛能,於是成功致富。

 

愈來愈新紀元

不奇怪,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後來在社會上推動了新紀元運動中的人類潛能運動;在學術界中發展出更靈異的「超越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簡稱﹕超心理學)。

根據「超心理學協會」的介紹,它是結合現代心理學和屬靈事物的一新興學派。一面繼承馬斯洛的觀念,另一方面,它的淵源可追溯于佛教、道教、印度教、回教神秘宗、天主教和東正教修士等等的做法。[26] 請不要以為這是一個旁門左道,它現在越來越流行。《今天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雜誌上常常出現超心理學課程的廣告,大學亦紛紛開設課程。

加州大學聖地古斯分校(U. C. Santa Cruz)校外課程是為在職人士進修而設,所開設的課程都是最新穎最需求的,留意一下它的課程,可以看見任何學科的趨勢。我留意到很多冥想和新紀元的心理學課程,有一次,有一個嚇壞人的課程﹕「你的親人活在你裡面」,課程簡介說﹕「本課程教你怎樣和已死的親人繼續交往……」[27] 心理學教人交鬼!

坊間書店有兩本書,一本叫《笨蛋讀的心理學》[28] ,一本是《白癡心理學導論》[29],名字很有趣,表示這兩本書是寫給完全不懂心理學的門外漢,給他們一個最簡單的介紹,所以它們的內容一定是最基本的資料。我發現兩本書都談到催眠術和冥想兩個題目。

事實上,新紀元思想,如泛神、道德相對、自我主義等,也在心理學中常常出現。

弟兄姐妹們,你若需要找心理輔導,請先確定治療員不使用邪術,她或他的思想沒有新紀元成分。

 

《邪魔登講台﹕心理學和邪靈啟示》

可能有人說﹕既然有學者使用冥想催眠等技術,也許是可以接受的。說到底,新紀元是否等於禍害?

如果說,凡有「新紀元」標籤的事物都是邪惡的,也許難於說服所有人。但若說,邪靈藉著交鬼之人所發表的談話,基督徒都應該拒絕,這否很合理呢?(也許陳天祥不同意,說這是思想模式錯誤。)

拙作《邪魔登講台》[30] 的研究指出,邪靈藉著新紀元通靈人士(交鬼者)所發表的教導,大部分可以在世俗心理學中找到,過半數可以在基督教心理學中找到。

為什麼有這樣大的吻合呢?我想原因有二﹕(1)心理學愈來愈新紀元化,所以很多心理學家,包括基督徒心理學家,都推薦和教導各種冥想技術,和新紀元哲理;(2)邪靈們不但教導泛神論、輪迴、冥想辦法, 牠們也教導很多新紀元人生哲學和流行心理學。請見下面的例子﹕

一隻邪靈說﹕「這內心幼童(Child within)沒有獲得足夠的愛」,我們需要讓他(或她)獲得所需要的,否則,這孩子將「倔強地拒絕長大」。結果,有些人在他們的成年人生命中,「不斷將他人視作父母」,「很多人在他們的人際關係中,是尋求一個母親,不是妻子、愛人、或朋友。」他們可能找到一個願意扮演母親角色的人,雖然如此,「他們終于還是會說﹕『無論你多努力嘗試,你總不是我的母親!』」無論如何,他們繼續「將每一個人當作自己的母親。」[31]

牠的意思就是說,童年傷害造成成年後的人際關係問題。請問這和我們常在教堂中聽到的心理學是否有很大的分別?如果有基督徒不知道今天教會流行原生家庭探討,追究父母祖宗三四代怎樣傷害自己,他是活在另一個現實裏。

有誰沒有聽過自愛自尊?想我們在教堂內外都聽過上百萬次!現在請見另一隻邪靈的書《喜悅之道》﹕有一章「自愛的藝術」,裏面的次標題包括﹕「愛自己就要按你的現狀來接納你自己」「愛自己就要離開內疚」等;另一章「自我尊敬、自我尊重、和自我價值」,次標題包括﹕「你怎樣對自己,別人也怎樣對你」「自我價值就是注重你的感受」等。[32] 此書的內容和流行心理學相似之處,我預期任何基督徒讀到它,都會瞠目結舌。

任何聖經裏沒有的道理,無論是邪靈們發明,或是支持,基督徒都不應該接受。

還有更多的例子,請見我的網站(http://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再請讀《邪魔登講台》,然後作個判斷,請勿讓其他人影響你。

 

辯論方向

任何人若要回應,請不要繼續只辯衛心理學是科學,因為和上邊陳述的問題比較,心理學是否真正科學並不重要。

請回應者回答﹕

1)為什麼心理學是上帝的普通啟示?陳天祥和羅麗雯在第一篇文章中,說心理學是上帝的普通啟示共六次之多,我希望他有一個解釋。(事實上,陳天祥還有其他類似的誤解,例如他說,心理學是聖經所講的知識,[33] 因為編幅,我將在自己的網站上點出錯誤。)

2)既然心理學裏有這麼多的新紀元思想和技術,甚至邪靈教導,為什麼還把它帶到教會來?這樣做是對信徒有益?還是污染教會?

若仍避免回答,另而言他,或只抓著一個語錄誇大,誤導讀者,那麼繼續討論是浪費大家時間,浪費《時代論壇》編輻。

 

結論

恐怕我的書籍和文章會影響一些人的生意,所以我預期有人反駁、吐罵、恐嚇、歪曲事實、人身攻擊,但是上帝給我看見這些問題,為了警惕弟兄姐妹們,即使殉道,我亦絕對不敢做一隻「啞吧狗」(賽五十六10)。

弟兄姐妹們,基督徒輔導們,我所陳列的問題還不夠多嗎?何必在洗澡水中苦苦尋搜可能存在的嬰兒?請回到聖經去,用聖經輔導、以聖經為人生的唯一指導。

 

 


 



本文為一系列的討論中的一篇,其他文章請見﹕


心理學不是末世大迷惑?


不要誤導眾信徒,回應陳天祥等

 

繼續回應陳天祥的「不要誤導讀者……」


回應余創豪、黃國棟、鄒腎程

 

心理學引進異教元素(新紀元思想和技術),誤導信徒﹕回應黃國棟 

  

超乎尋常的證據﹕《邪魔登講台》回應余創豪、黃國棟等

.

反智?反什麼?反米缸?

 


[a] 本來我以兩篇3000字的文章,分別送到《時代論壇》,但編輯們把它們合拼。當我把第二篇「心理學和新紀元界線難分」稍為修訂,再送到《時代論壇》,已經太遲,這裏包括的是修訂版本。



[1] 陳天祥、羅麗雯,「心理學是末世大迷惑?」(上、下),《時代論壇》11301131期。[2] 林慈信、張逸萍,「心理學不是末世大迷惑?」,《時代論壇》第一一四○期。[3]余創豪、黄國棟,「末世大迷惑?誰迷惑了誰」,《時代論壇》第1142期;陳天祥,「不要誤導讀者,回應林慈信與張逸萍」(之一、二、三、四、五)《時代論壇》第11471148114911501151期。下稱回應一、回應二、回應三、回應四、回應五。[4]回應一。[5] 回應一。[6]回應一。[7]邱清泰,「中年危機下半場再攀高峰」,《家新雙月刊》,200811-12月,第四十五期,頁5[8]余、黄,「末世大迷惑?誰迷惑了誰」。[9]回應二。[10]回應二。[11]回應三。[12] Sigmund Koch, “Psychology cannot be a coherent science,” Psychology Today, September, 1969.[13] 都在回應三。[14]回應四。[15]余、黄,「末世大迷惑?誰迷惑了誰」。[16]回應一。[17]回應二。[18]回應三。[19] 回應三。[20]回應三。[21] C. G. Jung, trans. by Richard and Clara Winston, ed. by Aniela Jaffe, 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63), p. 189-192.[22] 請到google,以Carl Jung, spirit, Philemon搜尋一下;還有其他書籍如此表示。[23] Carl Rogers, A Way of Being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80), p. 129-30.[24] Richard Evans, Carl Rogers: The Man and His Ideas (New York: E.P. Dutton and Co., Inc., 1975), chapter on “The Emerging Person.”[25] A.H. Maslow, Religions, Values, and Peak-Experiences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4), p. 19-21. 請再見「新紀元運動(5)http://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NAM/Nam5.htm的解釋。[26] Association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的網版  http://www.atpweb.org/[27]  UCSC Extension course catalogue, Winter 96, Psychology # X480.12, “Your Loved One Lives on Within You.”[28] Adam Cash, Psychology for Dummies (New York: Hungry Minds, 2002), p. 39-42.[29] Joni E. Johnston, 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Psychology, 2nd ed.  (New York: Alpha, 2009), p.107-09. [30] 張逸萍,《邪魔登講台》(Towaco, NJ﹕生命出版社,2009)。[31] Lazaris, The Sacred Journey: You and Your Higher Self  (Palm Beach, Fl: NPN Publishing Inc., 1988), p. 118-120.[32] Sanaya Roman, Living with Joy (Tiburon, CA: H. J. Kramer, 1986),  Ch. 5 and 6 table of content.[33] 回應五。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