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已经被推翻的流行心理学:《流行心理学的五十个大迷思》

 

有一件事常令我纳闷:今天的基督徒常混淆圣经真理和心理学理论,不但如此,更有甚者:有一些心理学理论已经被推翻,或根本从来没有被证实过,(暂且不提它们是否符合圣经的问题),但因它们已经被带到教会讲台上,大家继续把它当作真理!

还有另一件事也常令我纳闷:世俗人士中,甚至非基督徒心理学家中,批评心理学的,大有其人;但是在教会里,尤其是华人教会里,若有人批评心理学,他或她定准被攻击、被排挤、被扣「反智」高帽、甚至被视为倒乱份子!

《流行心理学的五十个大迷思》是四位心理学教授合写的。他们都任要职、有名气、有著作(请见下面介绍),在此书中,根据最新研究,指出流行心理学中一些「迷思」,其中包括教会中常听到的:自尊自信、不健全家庭伤害等等。

我已經在本网站请来开眼界专栏为大家介绍那些在教会中比较流行的介绍过后,搜集于此。希望帮助华人信徒分辨。

 

======================================================  

请先留意这两个流行心理学的迷思中的两个最大最流行的迷思,也是在教堂里常听到的: 

迷思 #33         自尊低落是心理毛病的主要原因

今天一般人都以「自尊低落」解释不良行为,包括暴力、抑郁、忧虑、和酗酒。这个讲法,不但在学校里流行,影响老师的教学策略,也被一些公司用来鼓励员工士气。(译者按:包括教堂!)书店和网路也充斥著这类书藉,教导人们怎样对自己有好感。可是,近年有一个庞大的研究,复审了一万五千个支持此说的研究,加上一些近年的新研究,都指出:自尊和不良行为没有直接关系;自尊高是学业成功的结果,不是原因;自尊高的人自视甚高,但客观的测量,如IQ测验,显示他们不见得比其他人优胜;有证据显示自尊高和暴力行为有关系;校园小恶霸的自尊都甚高。

迷思#49          有效的心理治疗必须寻索问题的「童年根源」

当人们想到心理治疗,他们总是想到当事人躺在长沙发上,回想童年痛苦的往事。这是佛洛伊德理论:人对童年经历的记忆,揭露今天问题的根源。「然而,人们的回忆,常常歪曲往事。再者,没有使人信服的证据,显示成年后的心理问题来自童年困境。」因此,现有500多个治疗法不再从往日创伤入手。例如,格式塔疗法(Gestalt Therapy)认识到眼前的意识和感受非常重要;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全力鉴别和改变不合理信念。「大规模的研究显示,了解我们过去的感情,无论怎么样令人满意,仍不足以舒援心理困扰。」译者按但愿基督徒都放弃原生家庭探讨」。)

======================================================  

迷思 #1            大部分人只运用10% 的大脑力量

 「我们只运用10% 的大脑力量」是一个广泛被接受的迷思,很多受过教育的人都持此信念。人人都希望改进自己,突破大脑的限制,于是商家们趁机推销各种样的商品,包括新纪元人士建议我们发展灵异能力。可是脑科研究不见得支持这迷思 90% 大脑受损的病人通常失去思想、感觉、记忆、感情等基本功能;脑手术有时使用电流刺激大脑,找不到有任何无反应地带;今天的各种大脑扫描显示,即使简单任务也几乎需要整个大脑合作;大脑损伤部位,若不是枯萎,就是被其他部分位接管。

美国研究议会结论说:「若要成功,没有任何办法可以代替『努力』。」

 迷思#2            左脑人,右脑人

 一些流行心理学,和新纪元圈子,相信大脑两个半球(hemisphere)有著完全不一样的功能,所以市面上有很多书籍和生意,根据此理论,宣称帮助人发展创意或直觉等等。可是,脑科专家和U. 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都认为没有根据。

 的确,人类大脑的两个半球各有不同的作用。那些曾经接受「脑半球分割手术」(split brain)的病人,因为两个半球的连接的地方被切断,所以研究员看见很多叫人惊奇的现象。至于正常人,「大脑扫描显示,在大部分脑功能上,两个半球,是不断地沟通的。」所以「大脑两边的差别,远少于那些以『脑半球学说』赚钱的人所言。

 迷思#5    潜意识信息的效用

 很多人,包括心理学学生,都相信,潜意识信息(subliminal message,一些微弱、简短的信息),因为难于被察觉,于是人反被它影响了。所以,它被运用在广告上,和各种自助心理学课程中。「潜意识信息生意的根据是佛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而大部分心理学家早已丢弃它这观念。」

 加拿大广播公司曾做一个实验,他们在某节目中播放532 次「现在就打电话」的潜意识信息,但电话公司看不见突然有很多人打电话。另一实验:研究员告诉被实验者,他们得著增加自尊或增强记忆力的潜意识录音带,但事实只有其中一部分如此,结果,参加实验的人都认为自己的自尊提高或记忆力加强。

 迷思 #7            青春期必然是一个暴风雨阶段 

 二十世纪初的心理学家,如 Stanley HallAnna Freud,都认为青春期是一个「充满暴风雨和紧张压力」的阶段。若能平顺渡过,就是不正常。今天的流行心理学和娱乐媒体更促进这观念。我们都认为,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斗争、情绪不稳定、尝试不良行为。

 但近年研究数据显示:只有少数(约20%)的青春期孩子表现得如此,多数都能和父母和谐相处,而且情绪稳定。再者,中国和日本的孩子更不符这个理论,80-90% 的日本青春期孩子表示自己的家庭生活是有趣和愉快的。最后,完全没有证据显示,那些从未反叛过的青少年,成年后有心理问题。

 迷思 #8            大部分人都经历到中年危机

 自从Elliot Jacques 1965年创造「中年危机」一词,很多人都相信,中年人(40-50多岁)会经历到一段心理上难于调整的时候。有很多书籍和组织都提出帮助和解答,包括$2,500 Life Launch 课程。但是最近研究显示,这是夸张喧染一个研究,调查了千多个30-60岁的中国人,大部分没有危机。另一个研究,调查了三千多个中年人,大都表示,现在身心更健康,更能掌控生活。还有几个研究都揭穿这个中年危机之谜,「中年时期可能是心理功能的高峰」。

根据流行想法,女人在空巢的时候,也经历到同样的危机。可是,近年的研究显示,大部分父母(包括母亲)都适应得很好,都认为孩子长大离家是一件好事。

 迷思 #11          人的记忆有如录音机或录影机,准确地记录我们的经历

 很多人,包括很多心理治疗员,都相信我们的记忆有如录音机或录影机,准确地、永久地记录我们的经历。但这不过是佛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残余;相反的,「我们的记忆完全不是昔日事情的准确复制」。事实上,心理学家早发现,人们有很多「伪记忆」(false memory)。即使那些戏剧性和突出的事情,我们的记忆也会「随时间消失,易被歪曲」。再者,过去的经历可以左右我们的察觉,我们常在正确的回忆中,混入了那些适合我们的信念和感情的事情。因此,法庭上有很多被目击证人错误指控的人;心理学家也能成功地为人灌输伪记忆。   

迷思 #13            人们通常压抑对创伤经历的回忆

据说当人经历到非常可怕的事情,例如在孩童时被虐待、性虐待、或目击谋杀事件,经历者有时无法回忆,一般称之为「被压抑的记忆」(repressed memory)。不但流行心理学如此主张,很多人亦如此相信。

佛洛伊德认为人有不自觉的能力,可以忘掉不愉快的经历。直到90年代,很多心理分析员仍努力寻找已被压抑的记忆,好明白案主心理问题的根源,他们所使用的技术包括催眠术和「意象导引」(guided imagery)等。

可是,近年的「实验性研究未能证实这个观念」,研究员表示,「若使用,可能有碍于准确解释行为。」另一方面,研究显示,大部分人经历创伤,如大屠杀、自然灾难,都记得清清楚楚。而且今天的学者们开始怀疑,催眠和意象导引等类技术,常是导至错误回忆的原因。

迷思 #20            研究证实梦境是有意义的

流行心理学有很多为人解梦的书籍、字典、软件,因为大家相信,梦中所见的,是一些暗含意义的符号。事实上,佛洛伊德早认为,梦境揭露人的无意识,所以解梦是心理分析的一个重要关键。例如他说,梦见贯穿窄缝或打开锁著的门,象征著性交。而且佛氏认为梦中符号的意义是普遍性的。

近年研究显示,人在眼球快速活动阶段(REM)的睡眠中,「大脑努力整理脑桥所传递的一大堆无规则资讯,所以梦中所见的影像并无意义,解梦就有如从胡言乱语中寻找智慧。」所以,与其借助梦境做决定,不如凭常理做明智决定。

迷思 #21        人可以在睡眠中学习

有心理学家认为人可以在睡眠中学习,如学习新语言、准备考试,甚至戒烟和减肥。这理论叫做「睡眠学习法」(hypnopaedia)。甚至有宣称,在睡眠下学习,比在清醒时学习更有效。所以市面有很多录音带和CD是根据此而设计。早期研究显示,人在睡眠中,似乎真能学习新知识;但后来发现,实验对象实在被这些录音带或CD醒;于是新的研究,以脑波状态确定实验对象真正入睡之后,才开放录音带或CD,结果发现:人不可能在睡眠中学习,而且在清醒下,学习才有效。

迷思 #23    测谎器可准确察觉谎言

 心理学家Marston基于一个信念:人撒谎时,会有突殊的生理反应,例如他的血压上升、呼吸急促、流汗,发明了第一部测谎器。然而,生理反应本来因人而异;撒谎的人不一定有生理上的激动,而且,病态的罪犯常撒谎而不毫动容;再加上,使用测谎器的人也常有偏见,所以测谎器的可靠性亦是一个争议。虽然67%的美国人相信测谎器是相当可靠,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却不愿意去估计它的准确程度。

 迷思 #29          男女有完全不同的沟通办法有如水牛和蝴蝶

 我们都常听说:男女的沟通办法完全不一样,以至产生误会。男人通常被视为没有那么感性、比较少讲话、不明白微妙暗号。很多流行心理学甚至把男女想像成来自不同的星球,或好像不同的生物种[例如:水牛蝴蝶];也有很多流行心理辅导以改进男女沟通为号召。 可惜是这没有研究支持的。而且近年研究发现:男女每天讲话的数量差不多。至于其他方面,例如女的对肢体语言比较敏感,也只是一点点。所以结论是:「男女沟通之别的程度,只是少许……实际上,男女沟通的风格,大同小异。

 迷思 #30            发泄怒气,比抑压它,更健康

 现在大部分人都相信发泄怒气,比抑压它,更能帮助心理健康,防止侵略行为。佛洛伊德早已认为,被压制的怒气有如压力锅中的蒸气,所以心理健康之道在于有效地释放它。现在有心理辅导员建议的发泄方式:打枕头、大喊大叫、破坏物件、或丢东西等等。可是,近年研究发现,这样的发泄方式只有增长怒气,煽动侵略行为。若要释放怒气,必须同时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迷思 #31            相似的教养孩子方法,将导至成年后相似的性格

流行心理学叫我们相信,我们的行为大都是仿效父母或其他权威人士而来。这也是真的,孩子都在某程度上和父母相似。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证明行为完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因为父母和孩子不仅有相似的环境,也有相似的遗传基因。

专家们研究那些自出生就分开在异地长大的「同卵双胞胎」(Identical twin),好量度环境的影响,他们发现,「这些双胞胎的性格和行为,难以置信地相似……在不同环境下长大,产生很少的性格差异,甚或没有。」研究又显示,「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在相同环境长大,性格却有极大的差异。」

由此可见,孩子和父母有相似之处,主要在乎他们之间的相似基因。这不是说,环境对人没有影响,但研究显示,一般而言,当孩子离开家庭,影响会慢慢消退。

迷思 #31A      出生次序对人的性格大有影响

 研究发现「共有环境」(例如同一家庭的兄弟姊妹)似乎对人性格的差异,只有轻微的影响,暗示共有环境中,有一些非共有的元素。于是一大堆流行心理学书籍宣告说:出生次序最影响人的性格,因为他们在同一个家庭中的经历不同。例如说,老大趋向完美主义;排行在中的比较圆滑;老么倾向于冒险等。1993Ernst Angst的研究,还有近年 Jefferson等人的研究,都不支持这流行想法。「大部分研究显示,出生次序和性格的关联,并不协调一致,甚至根本没有关系。」 

 迷思 #34          童年曾受性虐待者,成年后产生严重的品格困扰

 一大堆流行心理学书籍都告诉我们,人若在童年受到性虐待,品格上会产生持久的损害。例如说,他们会继续性虐待其他儿童,是一个「恶性循环」。也有说,他们的心理特征是:「自尊低落、难与人亲昵、不愿意建立委身的关系、害怕性行为等等。」近来的研究却推翻这流行信念。例如 Rind 等人报导,曾受性虐待者甚少展现所谓性虐待的后遗精神问题。Skuse 的研究显示,没有足够证据,证明被性虐待者亦性虐待别人。

虽然没有人能否认性虐待有不良后果,但近年的研究却显示曾被性虐待的人,结果「不是精神病,而是反弹恢复」。

 迷思 #34A       孩子是脆弱的

 「大部分孩子在压力之下,都有反弹和恢复的能力。流行心理学误解这一点,常常把孩子描绘为脆弱者,通常在压力下『破碎』,可是科学证据和这个『孩子是脆弱』的迷思对立。」举一个例,曾有一部校车被绑架,一群孩子活埋地里十一个小时,后幸得逃脱;两年后,孩子们犹有余悸,但大部分都回复正常,适应得很好。另一个例:流行心理学告诉我们,离婚对孩子的情绪有长期坏影响,甚至有说这是一辈子的。这想法来自Wallerstein的研究,她报导说:离婚对孩子的影响是微妙的和持久的。其他设计更良好的研究却发现,离婚家庭的孩子感受到压力,但大部分撑得下去,而且没有长期心理上的损伤。 

迷思 #35           「罗沙哈墨迹测验」显示人的性格

「罗沙哈墨迹测验」(Rorschach Inkblot Test)是利用被测验者对墨水所随意产生的图形的感觉和解释,来判断其性格。自从1921年罗沙哈发明它以来,一直是心理学上一个重要工具,例如1995年的一个调查,仍然发现82%的临床心理学家相信并使用它。专家们誉之为「心理X光」。

可是,从1940-1970年代对它的科学研究,都表示这工具十分主观,「几乎没有任何专家对测试的解释,能与谨慎研究结果一致。」例如,James Wood  的研究指出「绝大部分的罗沙哈测验结果基本上和[被测验者的]性格无关。」也有研究指出,这个测验,常将正常人指为精神受困扰的人。

迷思 #36            笔迹可以揭露人的性格品质

笔迹学Graphology)是曾被认为是科学的伪科学。笔迹学专家从字的形状或倾斜度,或单凭直觉,推测人的性格和行为。例如,一行字若向上倾斜,表示乐观,向下则表示悲观;字和字若分隔太远,表示孤独的倾向;S若有一个小钩,表示意图抢夺别人的财物。此外,使用笔迹预测工作能力更被公认。可是,1990年代,有研究显示,从笔迹预测工作表现,不比机遇更可靠;又有庞大的研究审指出,利用笔迹预测性格和工作表现,无疑是失败的。

迷思 #40         酗酒父母的成年孩子有独特的征状

 流行心理学告诉我们:父母酗酒,孩子成年之后,有一些独特的征状:自尊低落;羞耻和内疚;太负责任,以至忘记自己;需要别人赞赏;难于与人亲密;对人过份忠诚;感到无助;难于控制冲动。 

 但近年研究否定了这个讲法,「70% 酗酒者的成年孩子和非酗酒者的成年孩子,都说这些特征『非常适合』他们。」再者,他们都接受一些非常含糊的形容,例如:「变迁可能叫我烦扰」。

人们想要明白自己,常常寻找一个简化的解释,于是对一些十分模糊及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形容,给予高度准确的评价。心理学家称之为「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这也是为什么人们相信占星学、占卜或人格测试等的原因。 

 

 

======================================================  

 

《流行心理学的五十个大迷思》(50 Great Myths of Popular Psychology: Shattering Widespread Misconceptions about Human Behavior

Scott O. Lilienfeld, Steven Jay Lynn, John Ruscio, Barry L. Beyerstein

UK: Wiley-Blackwell, 2010.

 

作者简介:

Scott O. Lilienfeld Emory 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出版了200多篇文章,得过很多奖。

Steven Jay Lynn Binghamton 纽约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和心理诊所主任,出版了16本书及很多文章,也曾获得很多奖。

John Ruscio :新泽西学院心理学副教授,出版文章和书籍超过50份。

Barry L. Beyerstein Simon Fraser 大学 心理学教授,英国 Skeptics Society 主席,在《Skeptical Inquirer》发表过很多文章。

 

 

 

 

 分享於:http://blog.sina.com.cn/s/blog_c036712e0102ve3t.html

 

 

 

 

 

回「基督徒和心理学」页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