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宣洩治療(尖叫吶喊、打枕頭)在怒火上加油

張逸萍

 

某心理學課本記錄了一些案例一個當事人在心理治療家的發洩屋中「由塑料制成的……假棍棒『凶器』……對著他的『假想敵』盡情地罵、吼叫、毆打,半小時筋疲力盡……心滿意足……[1]「聰明的日本人在事務所裏放個上司的泥塑,供下屬下班後敲打發洩。」[2] 此外,在網路上,還有一個「Rant Rampage」的網站,你可以名去盡情臭罵任何事物。網站首頁說「胸中怨抑,一吐為快,晚上可以睡個好覺。」[3] 

咱們中國教會也絕不後人。香港拉法基金會(Papha Foundation,簡稱:拉法)表示它的退修營學員深層的內心可以浮面,並且在退修營中會使用一些心理醫治的技巧,如自覺、空櫈、心理劇等,幫助學員更多將內心的感受向神開放,被神醫治。該會更在退修營安全環境下,讓學員透過吶喊向神表達真實的自己,釋放內心的苦毒……[4]  

 

來龍去脈

「宣洩」(Catharsis)的觀念本是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首先發明的。這個理論說,怒氣若積聚,有如吹脹一個氣球,繼續充氣的話,它最終會碎裂,釋放負面情緒可以減低壓力。所以,人必須表達或拔除自己的憤怒,才能減少怒火和侵略性。負面感覺愈少,人的侵略行為也愈少。佛洛伊德使用催眠術引起人重演創傷事件。於是他的一個同事,約瑟夫布雷爾Josef Breuer)使用宣洩治療,為病人找出已被壓抑的創傷事件的記憶,表達感情,認為可以治愈歇斯底里(Hysteria)症。[5](順便一提,所謂「已被壓抑的記憶」Repressed Memory所引起的治療後果,已經引起很多批評和公憤。) 

所以,今天,在心理治療的應用方面,宣洩不僅僅是釋放怒氣。它更是要求人去重新經歷創傷事件,和表達與之俱來的強烈感情。那些強調感情的治療,例如格式塔療法Gestalt Therapy)還加上角色表演,以刺激感情的表達。[6]

 

負面評價不絕

早在1956年,UCLA心理學教授法胥巴Seymour Feshbach做了一個實驗。他集合一群沒有侵略行為的小男孩,給他們暴力玩具、讓他們踢家具等等。結果是降低了他們對侵略行為的克制。後來,這些孩子比以前更存敵意和破壞性。任何活動,正如游泳或騎單車,愈練習愈變得自動。報導此研究的《Crazy Therapy》感歎道「很多使用宣洩的治療員,顯然沒有讀或者沒有接受此研究。」此外,「通常當事人付一筆相當的費用……所以,感到需要辯解自己的行動,於是支持它。」[7] 

2002年,愛荷華州(Iowa州立大學的教授布殊曼(Brad Bushman有一個學術性研究,震驚了治療界,他報導說:宣洩理論認為反芻(rumination)是最好的辦法,但卻缺乏支持的證據。在這個研究中,參與者分三組1)反芻組——參與者想像一個叫他生氣的人,並擊打沙包發洩;(2)分散注意組——想像自己身體健康;(3)對照組——什麼都不做。參加者打沙包或想像之後,報告自己憤怒的程度,然後讓他們向叫他生氣的人,發以響亮的聲音(loud blasts of noise),以量度憤怒程度。反芻組的人,事後更憤怒,侵略性也最高,其次是分散注意組,最後是對照組。反芻組的憤怒和侵略行為增加,不是減低。什麼都不做,對怒氣的排出,最有效。研究結果和宣洩理論完全矛盾。[8]  

Bushman教授上邊文章的網上摘要後邊,列出三四十篇學術性文章,引用它為參考的。所以如果我們在網路上搜尋一下,你會發現,一個又一個網頁,學者和專業人士都對宣洩治療作出負面的評論。例如「參與者訓練自己的大腦,將『憤怒』和『受控制的侵略性行為』聯繫起來,而非將它與『同情和調解』聯繫。換言之,我們是培養壞習慣。[9] 

四位心理學教授,合寫了一本《流行心理學的五十個大迷思》(50 Great Myths of Popular psychology),顧名思義,此書討論一些一般人已經相信接受的心理治療,但都是誤解。其中也列舉了打枕頭、擊毀舊汽車、摔碎其他物件、珍勞夫的原始狂叫治療(Primal Scream Therapy)。教授們批評道﹕「四十年來的研究指出,鼓勵人直接(向人)或間接(向實物)表達憤怒,實際上增加侵略性行為。……發怒並不『叫怒氣消退』,只有火上加油。[10]

請不要以為中國人科學落後。不!一本中文的心理學教科書也表示「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有心理學家以實驗測驗發洩的效果,結果一再證明,以發洩來平息怒氣收效甚微。」該甚至引用大腦研究,然後解釋,「發怒通常都會使情緒中樞興奮,讓人欲罷不能……延續了不愉快的心情。如果人們一開始就冷靜處理,以一種建設性的態度……處理……更快平息怒氣。」[11]

一位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C Santa Barbara名譽退休心理學教授,Scheff,諧虐地稱宣洩理論為「異端」,但他並不完全反對,只表示現在有一個更好的新理論。無論如何,他說:「要我用一枝網球拍去打枕頭,以解驅怒氣,這做法對我從不起作用,也只對我一小部分的學生起作用。」[12]

總而言之,批評者說﹕(1)沒有科學方法證明它有效;(2)更可能增加人的侵略性行為。

但是,心理治療員還是繼續做生意。例如說:「如果發洩的對象無關緊要,不會招致不良的後果,那麼發洩往往也是有效的。」[13]為什麼會這樣想呢?流行心理學的五十個大迷》報導一個研究得來的原因:「人們在發洩之後,有一陣子的良好感覺,可能強化了侵略性,所以相信宣洩治療有效。」[14]

 

聖經的話 

「當止住怒氣,離棄忿怒。」(詩三十七8

「愚妄人怒氣全發;智慧人忍氣含怒。」(箴二十九11

不輕易發怒的,勝過勇士;治服己心的,強如取城」(箴十六32

「好生氣的人,不可與他結交;暴怒的人,不可與他來往。」(箴二十二24

「不輕易發怒的,大有聰明。」(十四29

「一切苦毒、惱恨、忿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弗四31

「你們要棄絕……惱恨……」(西8

「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雅一20

「愛是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林前十三4-5

「我願男人無忿怒、無爭論……」(提前二8

人偏離了聖經教導而生活,是自招惹麻煩。甚至非基督徒學者們的上邊一大堆評語,也指出來了。可惜基督徒還在教會裏推崇宣洩!

 

更佳建議

偶爾還是有非基督徒學者能作出比較合常理的建議。例如柏高域斯(Leonard Berkowitz)批評說發洩主義者一般認為,讓感覺悶在肚裡是不健康的,所以在這些發洩感情的治療中,人會丟棄理智。他相信,「長遠計,我們只能用我們的智力去解決社會和人類的問題。」[15

一位治療員建議:以你的憤怒為信息退一步,放控制脾氣;從他人角度想;培養幽默感;增進解決問題的能力;一般性地減壓。[16] 

中國治療員方面,也有類似的建議。周文欽等建議處理怒氣的辦法是:說出來;寫下來,如寫日記;唱出來,如在洗澡時唱歌;動開來,即打球散步等;慢下來;助人,如當志工,服務社會;參觀去,如果到安養院,甚至殯儀館,與自己壓力相較之,就不足為道。[17] 

如果我們查找聖經輔導員在這方面的教導,更清楚了。 

聖經輔導之父亞當斯(Jay Adams)認為人有兩種不合聖經的處理怒氣的辦法。其一是向外發洩,火爆脾氣,怒氣沖天,包括傷害別人(或在附近順手拿到有象徵性東西加以毀壞)。其二是把怒氣壓抑心頭,會傷害自己的身體。他認為神賜人憤怒的感情,要化為建設性的行動,解決問題。怒氣,好像一匹好馬,必須要上韁的。藉著神的恩典,你可以控制你的怒氣,使用你的怒氣來榮耀神,……當你用禱告來求神幫助你按照聖經的教導來行事時,聖靈就會加添你力量。[18]

另一位聖經輔導員鮑力生(David Powlison)說:「甚麼是怒氣?怒氣不是氣體。不是說,你心裡有『氣』,所以非要『鑽一個洞』洩憤不可,例如打枕頭,將枕頭看成仇人,毒打一頓,你就可以洩憤。憤怒歸根究底,是與一個人的靈性品格有關,與信心有關」然後他建議,若生氣,你不妨自問一下究竟甚麼事觸動了我的怒氣我有何反應?我為甚麼這樣?想要甚麼生氣有甚麼結果?然後他說

·         聖經教導上帝與我們同在,祂掌管每一件事。

·         上帝的誡命是一面鏡子。它照出我們貪戀世俗的心,照出我們的不信。我們若信靠上帝,那麼當然就不會因為沒有這些而生上帝的氣。

·         祂要改變我們的生命,賜我們恩典和平安,讓我們在困境之中以上帝為樂,因患難而生忍耐,體驗到上帝的幫助

最後,鮑力生規勸我們禱告,求神賜力量,做自己應當做的事。[19]

的確,聖經是人生完備的指南。

 

 


  

澄清﹕

拉法義工龐春榆在「愛裡沒有懼怕」(http://www.raphahk.org/chinese/sharing_volunteer2016.php )說﹕近日多個教會收到張逸萍女士一封名為《香港心理學家的治療手法非常惹人懷疑》的公開電郵,內容有對基督教心理學和拉法基金會事工的極大誤解。

回答﹕

文章是我寫的,志在提醒人,但是我並沒有發公開電郵!可能是拉法的一些不滿意的顧客發的。



[1] 孔維民,《情感心理學新理論》(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7年),頁246[2]同上,頁247[3] http://rantrampage.com/.  [4] 拉法基金會,「整全心靈醫治退修會」介紹, http://www.raphahk.org/chinese/camp-main.php [5] “Catharsis” (http://www.goodtherapy.org/blog/psychpedia/catharsis ). [6] Catharsis in Psychology: Theory, Examples & Definition” (http://study.com/academy/lesson/catharsis-in-psychology-theory-examples-definition.html ). [7] Margaret Thaler Singer & Janja Lalich, Crazy Therapies: What are They/ Do They Work?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96), p. 128-31. [8] Brad J. Bushman, ‘Does Venting Anger Feed or Extinguish the Flame? Catharsis, Rumination, Distraction, Anger, and Aggressive Responding’ (http://psp.sagepub.com/content/28/6/724.short); Brad Bushman, "Venting Anger Only Feeds the Flam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8, no. 6 (2002): 724-731.  [9] Angie Boss, “The Psychology of Releasing Anger,” (http://psychologydegreeguide.org/anger-psychology/). [10] Scott O. Lilienfeld, Steven Jay Lynn, John Ruscio & Barry L. Beyerstein, 50 Great Myths of Popular PsychologyUK: Wiley-Blackwell, 2010, P. 149-50. [11] 孔維民,《情感心理學新理論》,頁247[12] Thomas Scheff, “Catharsis and Other Heresies: A Theory of Emotion,” (http://www.soc.ucsb.edu/faculty/scheff/main.php?id=57.html). [13] 孔維民,《情感心理學新理論》,頁247[14] Lilienfeld, et.al., 50 Great Myths of Popular Psychology, P. 151. [15] Leonard Berkowitz, “The Case for Bottling Up Rage,” Psychology Today (July 1973), p. 28-31. [16] Marie Hartwell-Walker, “Leave That Pillow Alone!: Better Ways To Deal with Anger (http://psychcentral.com/lib/leave-that-pillow-alone-better-ways-to-deal-with-anger/). [17]周文欽等等,「情緒宣洩法」(http://www.cit.edu.tw/releaseRedirect.do?unitID=183&pageID=4485)。[18] 亞當斯,「當怒不可遏的時候怎麼辦?」(http://www.chinesebiblicalcounseling.net/BC_books/Adams_Anger.htm )。[19] 鮑力生,「消氣妙法」(http://www.chinesebiblicalcounseling.net/emotion/Powlison_anger.htm )。

 

 

請瀏覽有關文章∶

格式塔療法(強調自我當下感受)帶進新紀元技術 

情緒需要被拯救和更新,不是接納和醫治

吶喊(原始狂叫、尖叫療法)不是拉法(醫治) 

宣洩治療(尖叫吶喊、打枕頭等)在怒火上加油 

「心理劇」煽動往日仇恨;「空椅」對空氣宣洩 

自我防衛機制無花果樹葉編的裙子 

自覺(Focsuing)乃後現代式冥想

張逸萍回應龐春榆的「愛裏沒有懼怕」  

無門無派拉法基金會」葛琳卡和「血債血償」

 

 

 

 

分享於∶https://www.facebook.com/lois.chan.568/posts/499849400206900?pnref=story

 

 

 

回「心理學理論」頁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