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超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最靈異的心理學派

張逸萍

 

 

多年前,中國基督徒對心理學的唯一疑慮,僅在於心理學家們大都是無神論者,那時還未有人留意新紀元運動。 記得當時曾經有人說﹕今天的心理學,已經發展了新的一派,這派相信有靈界。言下之意,表示心理學已經開始脫離無神論,基督徒可以放下防衛了。

這一派就是「超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簡稱「超心理學」)。

雖然一般主流大學不開設超個人心理學課程,但是,我曾經在很多份《今天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的廣告欄裏看見它的課程廣告,幾乎每一份都有。美國的「超個人心理學學院」(Institute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網站上的專業會員名錄,雖然多是美國的,但也有世界各地的成員,包括在香港的「整合靈性心理學院」。[]事實上,中國社會裏絕不乏這類機構,例如﹕「廣州整合心理機構」開設各種「人本/超個人心理學心理諮詢師培訓」課程,如身心靈整合療法。[] 漢心」也是一個以人本 / 超心理學為基礎的心理治療中心。[]

所以修讀心理學的基督徒也應該有一點認識。

 

比較靈異的心理學學派

心理學一向以來,有某些學派對靈異事情比較感興趣。請見﹕「心理學和新紀元界線難分」。

心理學鼻祖之一,容格(Carl Jung)常以科學名詞解釋靈異現象。他研究、練習、推薦各種冥想技術,又研究瑜伽、佛教等。而且他交鬼是一個公開秘密。請見「交鬼的容格(Carl Jung」。

此外,「心靈學」(Parapsychology)是專門研究靈異現象的。因為中文翻譯的問題,「Transpersonal Psychology」「Parapsychology」「超個人心理學」「超心理學」「心靈學」幾個字通常混淆一起。

怎樣分別呢?心靈學開始於十九世紀在倫敦的「心靈學研究社」(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後來二十世紀初,美國也加入研究,例如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萊茵(Joseph Rhine)教授,對官外感(Extra Sensory Perception, 簡稱ESP)的實驗就非常具代表性。[]

到了二十世紀中葉,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的馬斯洛Abraham Maslow)晚年敦促大家在心理學上發展一個「第四勢力」(Fourth force),以應付靈性和宗教議題,於是繼人本主義心理學之後,出現了「超個人心理學」。[] 事實上,人本主義心理學也已經涉及靈異範疇,請見﹕「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顧名思義,所謂「超個人」的意思,就是超越這個自我。怎樣超越呢?可見於《百度百科》的介紹﹕這派是基於人本主義心理學,並試圖將世界精神傳統的智慧整合到現代心理學的知識系統中。就是﹕佛學理論(禪修)、中國傳統哲學思想、道家思想、氣功、瑜伽、冥想等;蘇菲密教;巫術等。目的為了人類開發潛能,通曉真理,了解自我,超越自我,回歸心靈,得到超越性體驗,進而提供一種包含身體、心理和精神(body—mind—spirit)的架構來全面地認識自己。[]

 

工作範圍

既然超個人心理學是在靈異的領域裏工作,我們很容易明白它的工作範圍﹕

1)研究和實驗靈異事情

有一本由幾個超個人心理學家編寫的書,叫做《超越自我之道》(Paths Beyond Ego),只看該書目錄可見一班——第一段「意識的迷語」分析冥想狀態,第二段「達至超越個人之大道」,其中幾章討論冥想各方面,第二段「清晰的夢境」,第四段講及迷幻藥等等。[]

網上《維基百科》表示,超個人心理學的範圍包括靈性發展、自我以外的自己、高峰經歷、神秘經歷、出神恍惚、和其他不尋常的經歷擴展。研究題目包括﹕印度教、佛教、瑜伽、各種宗教的神秘宗、冥想、意識狀態、死亡、瀕死經歷、前生、靈魂出竅、觀想等等。[]

2)取經於東方宗教

前邊已提到﹕超個人心理學是發展自人本主義心理學,然後加添各種傳統智慧,亦即各種宗教,尤其是非基督教的。塔特(Charles T. Tart)在他的代表作《超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ies)中邀請幾位專家,各介紹一些傳統的屬靈心理學。這幾個傳統就是﹕佛教、瑜伽、Gurdjieff(一位亞美尼亞靈異人士)、Arica(一種來自智利的辦法)、蘇菲(Sulfism,回教神秘宗)的辦法。非常不幸,作者也列舉基督教神秘傳統![]

雖然《百度百科》表示,超個人心理學不是宗教,但超個人心理學家試圖將各種宗教傳統的有關精神成長的理論、經驗和靈修技術(如瑜珈、禪修等)整合到心理學中,特別是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踐中。[10]

3)冥想

若要研究或實驗這些題目,有一件事是避免不了的——冥想,見下。

 

 

冥想、冥想、冥想

超個人心理學家塔特表示惋惜,因為正統西方心理學有一些基本前設,例如﹕真實的事物,就是五官能感到的,或物質界的儀器可以測量的;人只有一個物質身體等等。這些前設,限制了心理學的研究。[11] 但塔特又推論說﹕從事科學,需要觀察,然後構成理論。如此,他建議來個假設﹕「有一種力量存在,我們稱它為靈異力量(psychic energy)」,不但如此,他表示這是可以測試得的,而且常在變異意識狀態(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簡稱ASC,即冥想狀態)下出現,於是可以解釋很多本來無法解釋的事情,甚至帶來利益。於是他建議大家開始研究和意識狀態有關的科學,並發展利用意識狀態的科技。[12]

1)制造冥想狀態

有什麼技術可以引進冥想狀態呢?塔特在《超個人心理學》書中邀請不同專家討論各種冥想辦法,包括﹕佛教禪宗、印度瑜伽、各地靈異人士和西方魔術師的辦法。他又列舉幾種進入變異意識狀態的技術,包括酒精中毒、大麻(Marijuana)中毒、迷幻藥、各種冥想辦法、被靈體附身狀態、催眠、自我催眠。[13] 另一位超個人心理學家柯勒斯(Roger Walsh)說,「比較黃教的,瑜伽的,佛教的是一樣探取同樣的意識狀態。」[14]

 

事實上,進入變異意識狀態的技術有一些共通之處。一本超個人心理學課本表示,沉思(亦即冥想)是通往變異意識狀態(作者稱之為「轉換意識狀態」)之路。怎樣當沉思呢?他說﹕「靜靜地凝視……心中上重複某種聲音(……咒語);追隨自己的呼吸;把注意力集中在……雨聲上或無法回答的迷語上;大聲吟誦……舞蹈旋轉。……目的就是通過使沉思者的注意力脫離外部世界,……為了克服分心,很多沉思的技術都形成了自己獨特解決方式。……努力把那些(進入的思想)阻擋在外……進而引發某種轉換的意識狀態。」[15] 這正是名著《EQ》的作者高曼(Daniel Goleman)所指出 ﹕冥想就是「對專注的操縱」。[16]

古今中外的冥想辦法大同小異。請見冥想—倒空頭腦,先甜頭、後禍害」和不再新的「新紀元運動」」。

2)應用冥想狀態

怎樣應用?塔特列舉了一些﹕冥想狀態可能改變人的心靈結構,於是活化人對靈異現象(psi)的感受器官,讓這些資訊達到人的意識中。[17] 有一些通常在冥想狀態下才出現的力量,例如普拉納(prana)或氣,可以帶來醫治。[18] 靈媒進入冥想狀態,暫時被其他個體控制,利用他和參加招魂會的人談話。這現象不但證實人死後仍存,且能透露非常準確的資料。[19]

柯勒斯認為進入冥想形態有很多好處。這經歷可以影響人的性格、表現、和知覺、增長創意、知覺更敏感、成熟、智力、成就。在生理上,減低新陳代謝速率、心跳減低、血壓下降等等。又可治療幾種心理和身心失調(Psychosomatic)毛病,心理問題包括憂慮、恐懼症、創傷後壓力、緊張、失眠等等。高手更能發揮「遙距控制」。[20]

既然心理學中有這個超個人心理學一派,當然有相應的超個人心理治療(Transpersonal Psychotherapy)。這派的治療不單對付情緒、行為、精神和人際問題,其目標乃身體、情緒、精神、靈性上的和諧與整合。所以,進入冥想狀態的辦法是他們的主要工具,包括瑜伽、太極、生理回饋(Biofeedback)、呼吸法(Breathwork)、引導影像法(Guided imagery)、解夢、催眠、各種冥想、抽離(disidentification),還有其他辦法(例﹕音樂、禁食、鼓聲、吟誦、舞蹈、麻醉藥)。[21] 

 

上帝觀和道德觀

上邊已經提到,超個人心理學有一個特點——它相信一個靈體的世界。

塔特說﹕那些注重靈性的心理學們,都會有一個假設,有一些存在物,在很多方面,都比我們聰明和進步,而且非常有能力。我們可以藉著屬靈辦法接觸它們。[22] 超個人心理學家葛羅夫(Stanislav Grof)也作同樣表示﹕我們有時能在冥想下接觸到一些存在於更高意識層面的個體,它們在進化上更超前,又具有了不起的智慧。[23]

超個人心理學家威爾伯(KenWilber)告訴我們,當一個人進入與天地合一的狀態,正如所有的神秘主義者,他們就了解﹕「我就是神」。[24] 所以基督徒能肯定,這不是聖經之上帝,因為聖經中之神,絕對不是人,不是一個處於神秘經歷下的人!

至於道德問題,當葛羅夫談及「善惡」問題,他說,宇宙萬物都有兩極的形式,就是善惡必須同時共存,如果沒有邪惡,很多善行也就無法存在了。[25]威爾伯說,在超越狀態下,人們得到超越的絕對真理,「絕對真理超越了善惡」,於是那些基於社會文化的道德標準,就顯得是「相對真理」。「在相對真理中,一個人要選擇善的避免惡的。而在絕對的世界裏,一個人卻超越了二者。」[26]

所以一本超個人心理學課本總論說﹕「在很多超個人心理學家看來,道德問題可以被忽略。」[27]

 

聖經的話

相信不必雄辯,基督徒已經能知道聖經在這些方面怎樣講。

1)上帝和靈體世界

聖經告訴我們,這個天地萬物,是神所創造的。(創一1)祂所創造的宇宙,除了眼晴能見的物質世界,包括其中的動物、植物、人類,還有一些靈體﹕天使、魔鬼(見﹕太四11)。天使本是良善的,但是後來有一些墮落了,變成邪惡的天使,就是撒但和魔鬼(賽十四12-14,路十18)。超個人心理學和新紀元一樣,完全不作分辨,他們的態度是﹕靈體都是善良的。

2)其他宗教

超個人心理學向東方宗教學習,但是聖經說﹕「外邦的神都屬虛無」(詩九十六5);「我嘴唇也不提別神的名號。」(詩十六4)。基督徒不應該向他們學習。

3)冥想

雖然我們在聖經中找不到「不可冥想」,「不可唸咒」,或「不可讓頭腦空白」之類的教訓,但是明顯地,各種冥想運作都不約而同地要設法進入變異意識狀態,而且這些技術也是來自異教,尤其是東方宗教和神秘主義者。所以進入變異意識應該算為「外邦人所行的事」(見申十八;王下十七)。再者,聖經教訓我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覆的話」(太六7)。

4)不可涉及邪術

至於各種特異功能、靈異事情、交鬼通靈,那就更清楚了。它們都是聖經明文禁止的﹕「你們中間不可有人使兒女經火,也不可有占卜的、觀兆的、用法術的、行邪術的、用迷術的、交鬼的、行巫術的、過陰的。凡行這些事的都為耶和華所憎惡;」(申十八10-12

換言之,超個人心理學的工作和研究,是正面違反聖經教導。

 

帶來危險

塔特表示,進入變異意識狀態,可能帶來不愉快經歷(bad trip),我們的文化視之為精神錯亂,因為這些人不知道怎樣應付經歷所帶來的憂慮和驚駭。但是,愉快的經歷(good trip)有時也有它的問題,例如,狂喜的感覺讓人繼續追求高潮,而忘記本來的專注。[28]

另一位著名的超個人心理學葛羅夫亦常在他的寫作中感歎,他認為有一些人因為實踐靈性事物(意即冥想類或靈異事情),惹來異樣表現。葛羅夫稱之為「屬靈危機」(Spiritual Emergency),但是這些不是危險,只不過西方精神醫生視之為「病」,所以他常在寫作中感歎。[29]

葛羅夫亦因而成為這方面的專家。他說﹕這些危機表現清楚地不是異常的大腦生理現象,反之,它們屬於靈性方面的。有什麼危機呢?葛羅夫列舉一些,例如﹕去到死亡的領域被魔鬼襲擊;昆達利尼(Kundalini)被喚醒時,帶來猛烈的震動、痙攣;全神貫注於死亡、殺戮、獻祭、殉難;聽到別人聽不到的聲音;在被附體的情形中,人的身體扭彎、表情和聲音改變。葛羅夫認為,若能讓這些經歷自然進展,不但讓人在靈性上進步,而且身體更健康、生活更有滋味、又擴展世界觀。最後夫婦二人成立了一個「屬靈危機網絡」(Spiritual Emergency Network)以幫助有這類問題的人。[30] 這題目涉及甚廣,必須另文論述。                                                                                                                                                                       

 

結論

超個人心理學認識有靈界,但絕不認識聖經中之真神。不但如此,它還促進各種異教冥想辦法,和邪鬼打交道,涉足邪術,並稱之為科學。修讀心理學的基督徒,只有一條路可行——遠而避之。

 

 

 

 

 



[] 「超個人心理學學院」網站。(http://atpweb.org/professional/profdir.aspx);http://www.ispti.com/ [] http://gzzhxl.blog.163.com/blog/#m=0 [] http://www.xlzx88.com/ [] “Parapsychology,” Wikipedia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Parapsychology ). [] Barbara Engler, Personality Theories: An Introduction, 6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3), p. 387.  [] 「超個人心理學」,《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4899.htm[] Roger Walsh & Frances Vaughan, ed., Paths Beyond Ego: The Transpersonal Vision (New York: G. P. Putnam’s Sons, 1993). []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anspersonal_psychology). [] Charles T. Tart, ed., Transpersonal Psychologies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75), p. 15. [10] 「超個人心理學」,《百度百科》。[11] Tart, Transpersonal Psychologies, chapter 2. [12] Ibid., chapter 1. [13] Ibid., p. 15. [14]  Roger Walsh, “Mapping and Comparing States,” in Paths Beyond Ego, p.38. [15] 楊韶剛著,《超個人心理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頁123-24[16] Daniel Goleman, “Psychology, Reality, and Consciousness,” in Paths Beyond Ego, p. 18-21. [17] Tart, Transpersonal Psychologies, p. 137. [18] Ibid., p. 139. [19] Ibid., p. 145-46. [20] Roger Walsh, “Meditation Research: The State of the Art,” Paths Beyond Ego, p. 60-65. [21] Frances Vaughan, “Healing and Wholeness: Transpersonal Psychotherapy,” in Paths Beyond Ego, p. 160-65. [22] Tart, Transpersonal Psychologies, p. 77-78.  [23] Stanislav Grof, Psychology of the Future: Lessons from Modern Consciousness Research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0), p. 163-64. [24] Ken Wilber, The Essential Ken Wilber: An Introductory Reader (Boston & London: Shambhala, 1998), p. 1-4. [25] Grof, Psychology of the Future , p. 286-88. [26] 楊韶剛著,《超個人心理學》,頁180-85[27] 同上,頁174-76[28] Tart, Transpersonal Psychologies, p. 51-53. [29] Grof, Psychology of the Future, p. 217, p. xii. [30] Ibid., chapter 4.

分享於:https://www.facebook.com/lois.chan.568/posts/169896206535556

 

 

 

 

回「心理學理論」頁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