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和基督教:四/五个观点》米缸碰不得
张逸萍
今天几乎没有人没有手机,而且当有新款手机推出,很多人马上去抢购,因为新的肯定是比旧的进步,有更多的优点,可能音响升级或运行较快等。但是,新版的东西,总是比旧版优秀吗?
《心理学和基督教:四个观点》和《心理学和基督教:五个观点》
几年前我曾经读到一本书,讨论基督教和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叫做《心理学和基督教:四个观点》(Psychology & Christianity: Four Views)[1],下面简称《四观》。不久之后,发现同一个出版社,几乎是同样的几位作者,又出版了《心理学和基督教:五个观点》(Psychology &
Christianity: Five Views)[2],下面简称《五观》。每一个观点,由一位学者代表介绍,然后其他学派的代表人作简短评论。
下面简列各观点和其代表人:
《四观》编者:Eric
Johnson & Stanton Jones
“解释层次”(Level-of-explanation view)由David G. Myers
代表
“结合主义”(Integration view)由Gary R. Collins代表
“基督教心理学”(Christian Psychology)由Robert C. Roberts代表
“圣经辅导”(Biblical Counseling view)由David Powlison代表
《五观》编者:Eric
Johnson
“解释层次”仍然由David G. Myers代表
“结合主义”改为由《四观》编辑之一的Stanton L.
Jones
代表
“基督教心理学”由仍然Robert C. Roberts
代表
“转化心理学”(Transformational Psychology view)由John H. Coe & Todd W. Hall代表
“圣经辅导”仍然由David Powlison代表
比较二者,我留意到两件事:
1。多了一个观点,即“转化心理学”
2。“结合主义”的代表人转变了
(A)多了一个观点,即“转化心理学”
根据《五观》的编者,有一些本来是“结合主义”的基督徒心理学家开始表示,结合不应只是头脑理智的问题,更应该在个人、道德、经历、灵性的方面。「在此书前版(2000),Stanton Jones和我[Eric Johnson]争论,到底这样的方向,有没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观点。(《四观》页244-46)可是,自从我写了这些话之后,我改变主意……」[3]
那么,这也是说得通。但是,他说前书乃2000出版。根据我手上的《四观》和《五观》,还给有amazon上的资料,前者出版于2000年,后者初版亦是2000,次版是2010。
难道同一年,他们出版《四观》和《五观》?出版了前者,不到两天,马上「改变主意」,然后另出《五观》?耐人寻味!
(一)几个观点对心理学的见解
既然《四观》和《五观》都涉及心理学和基督教。那么,首先让我们看一看这几个观点怎么样看心理学。
《四观》讲的四个观点:“解释层次”、“结合主义”、“基督教心理学”、“圣经辅导”,对心理学的接受程度和对圣经为辅导的态度,有如一度光谱。“解释层次”最支持心理学,最忽视圣经;“圣经辅导”则主张完全使用圣经为辅导;“结合主义”和“基督教心理学”居中,以前者比较后者接近心理学,后者已经开始公开质疑心理学。
心理学<<ç=========================================è>>圣经
“解释层次”
“结合主义”
“基督教心理学”
“圣经辅导”
这几个派别中,有对心理学非常重视,并以之为科学的。请看他们在《五观》的意见:
(1)“解释层次”
文章表示,不同学者对「主流心理学的定义」有不同,但是「这些定义一致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4]
(2)“结合主义”
作者:「创立概念之一,心理学是科学……若要充分理解人类,圣经并没有为我们提供所需要的一切。」[5]
(3)“基督教心理学”
文章说:不久前,人们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正如化学和物理学是科学一样,但是,它不能达成统一的思想模式(即各家各派自说自话,互相矛盾[请参:心理学有多可信?]);研究各派的效用,都差不多,虽然他们的理论和治疗法不同。[6](可见“基督教心理学”已经开始质疑心理学效用了[请参:心理学有效吗?])。然后他们表示,「圣经的地位是特别的和权威性的……需要在一些从前的伟大心理学家(奥古斯丁、
阿奎那、
帕斯卡、
齐克果)的亮光中,仔细再读圣经……」[7]
这些人和写作就是文章中提到的“基督教传统”
[8]。
如果认识心理学不足,又知道圣经的权威,何不直接从圣经找出有关人心理的资料,为什么还要把人的教导带来?
(4)“转化心理学”
这个新的“转化心理学”应该放在这光谱的那里呢?笔者认为她不过是“结合主义”的后现代版本。为什么我这样说呢?首先,他们对“心理学是科学”的信心,不逊于“结合主义”,他们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把心理学当科学来研究,其性质同时是描述性,也是指导性的。」[9]
而且他们甚至凭圣经断言「心理学是科学,能为人提供生活上的智慧。」文章引用一位旧约智者(箴言作者)支持己见,说他是「在上帝里,研究心理学的圣经模范。」因这智者说:「懒惰人哪,你去察看蚂蚁的动作,就可得智慧。」(箴六6)[10]
顺便一提,多年前,网路上流传著这派代表人之一的John Coe的一篇大作,叫做“Why Biblical Counseling is Unbiblical?”,现在已经不见于网路,但是反驳它的文章仍在。[11]
该文也提到这“旧约智者”,又说上帝并没有叫我们完全依赖圣经为生活指导,反之圣经吩咐我们自己动手研究心理学。笔者当时的第一反应是:箴言不是它的作者的科学研究报告,因为圣经是神所默示的。明显的,这位基督教大学的神学和哲学教授忘记了!
但是,为什么这一派是后现代呢?现代主义只接受唯物和自然主义的世界观;后现代则反过来接受灵界的现实。而这文章也清楚表示:「“转化心理学”……拒绝任何抱自然主义的办法和排除它领域外的现实的科学。」[12]
此外,作者认为“转化心理学”第一层面,就是要以「灵性-认知的训练和美德」(spiritual-epistemological
disciplines and virtue)自我转化,办法包括沉思冥想(contemplation)!他们对第三层面的解释包括「从与神的关系和合一(union
with God),了解自己。」[13]
但是冥想是新纪元技术,可带来“与上帝合一”或者“和宇宙合一”的感觉。今天不但在新纪元圈子流行,而且教会不同角落也受影响。作者所使用的术言(contemplation,union
with God),都是灵修神学(受天主教修道院的影响,见:灵修神学)常用的。在网上,有一个PPT,很简单地介绍《五观》中的五派,评论“转化心理学”说:「目前重视天主教和东正教的灵性操作,多于新教徒的。」[14]
所以,非常清楚,“转化心理学”正是“结合主义”的后现代化版本。
(5)“圣经辅导”
没有高举心理学。
(二)几个派别对同性恋的观点
如果这些心理学学派在不同程度上接受心理学,这些基督徒就会被世俗心理学的思潮所影响。奇怪吗?不!但因涉及的题目甚多,难以一一详列。让我们以今天的热门题目——同性恋——为例,瞥见其后果。
早在1963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简称APA)以同性恋为疾病,同性恋者是情绪受困扰的人。1971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投票,决定以同性恋为正常。1994年,APA甚至宣布,他们不赞成任何专业人士,尝试帮助同性恋者去改变他或她的生活方式。[15]
美国心理学会、美国小儿科医学会、美国医学会、美国精神医学会、美国社工专协等专业组织曾于2013年联合发表声明,表达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立场。这份声明指出∶「同性恋是正常的性倾向……。如同异性恋者,有些男同志与女同志想建立长久稳定的亲密关系,……其关系品质和异性恋伴侣并没有太大差异。……」[16]
上述的是今天世界大潮流。那么,这些基督徒怎么样看同性恋呢?
(1)“解释层次”
在概括了一些对同性恋的研究之后,作者说:「圣经几乎没有讲到关于长期的同性恋倾向(现代观念),或者有爱的和持久的长期同性伙伴关系。
在新教圣经的31,103节经文中,只有七段经常被引用的经文(其中没有一句是耶稣的话)直接讲到同样的行为。
若有讲,都是只有在偶像崇拜,卖淫,通奸,儿童剥削或暴力的背景下。」[17]
这样对同性恋的“圣经”解释,正是一些自由派学者的意见。[18]
而且这样的经文解释是忽略上下文的。请见:基督徒面对同性恋问题。
(2)“结合主义”
代表人:「圣经并没有谴责“同性恋”(homosexuality),只有谴责同性恋行为。」[19]
这样讲是否有一点诡诈呢?某网上字典对“homosexuality”的定义是:“sexual desire or behavior directed toward a person or persons of
one's own sex.”
[20]
。意即“homosexuality”包括欲望和行动。
我猜作者希望表达的是——同性恋倾向或者欲望不是罪,同性恋行为才是算为罪,因为他继续表示,同性恋行为是志愿的,是可以控制的,所以才是罪。[21]
这样对同性恋的“圣经”分析,也是一些自由派学者的意见。[22]
如果同性恋倾向或者欲望不是罪,为什么耶稣说:「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太五28)。难道同性恋是例外?如果犯罪的念头本身不是罪,为什么十诫中有:「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以贪恋人的妻子……」(出二十17)?难道贪念本身不算罪?只有当偷了或抢了别人的房屋或妻子才算犯罪?
(3)“基督教心理学”
文章:「关于同性恋倾向和行为的成因,基督教传统没有一个教规式的声明,但这问题当然是恰当的。」[23]
上文已经解释,所谓基督教传统,就是这派要带进来的奥古斯丁和齐克果等人的写作。这些人所生活的时代,同性恋还在壁橱里,更不必谈同性婚姻,当然资料不多。
现在正是一个好机会,再一次敬劝这派的基督徒心理学们,既然已经认识心理学的缺点,又明白圣经的重要,为什么不直接到圣经去寻找答案?
(4)“转化心理学”
(5)“圣经辅导”
《四观》和《五观》文章中都没有提到同性恋,
但我非常明白这一派的人,不接受同性恋,也不会歪曲经文解释来迁就现代潮流。例如我曾经翻译的《走出心理幽谷》中「同性恋」一文[25]
就是好例子。
现在总结一下他们对同性恋和同性婚姻的观点和态度:
完全接受<<ç=================某程度上接受================è>>完全不接受
世俗心理学 “解释层次”、“结合主义” “圣经辅导”
“自由派基督教” “保守派基督教”
(三)基督徒面对心理学的影响
从上边的同性恋例子,我们可以简略地归纳说:愈是自由派基督徒,和愈接纳心理学的基督徒,就愈能接受同性恋和同性婚姻。
事实上,心理学对基督教的影响不止于同性恋。首先,心理学里有很多新纪元技术(请见:心理学和新纪元界线难分),如催眠术、冥想等等,已经大大影响教会。
从前佛洛伊德的“决定论”(意即:人生中最早的几年完全决定他的一生),变成今天教会讲台、讲座、辅导室里常常听说的“原生家庭伤害”。以至很多基督徒都相信,我们必须寻找谁曾经伤害自己,才能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向前走,所以有所谓“内在医治”。请参:你活在家庭伤害的阴影中吗?。
还有一个影响力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流行心理学——“自尊、自信、自爱”。我曾经打趣说:“自尊、自信、自爱”似乎是圣灵所结的果子!但是,这不过是好几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理论!请参:自爱、自尊、自信。
还有一些更微妙的不良影响,例如有些教会团契,变成心理支持小组。请参:拍拖团契。
弟兄姐妹们,我们是否应该让世俗心理学进到教会来影响我们呢?
王明道先生的时代,心理学仍未污染教会,但是教会效法世界不是新鲜事,所以王先生曾说:「不可效法世界:……竭力避免与世界同化的危险。……“随从潮流”是一句万恶的教训……“不要效法这个世界。”(罗十二2)又说:“你们务要从他们中间出来,与他们分别;不要沾不洁净的物,我就收纳你们,”(林后六17)」[26]
这句话,今天仍然绝对适合。
(B)“结合主义”的代表人转变了
(一)比较各派在《四观》和《五观》中的论点
(1)其他派别的论点无甚不同
在两本书里,“解释层次”、“基督教心理学”、“圣经辅导”这三派,在《四观》和《五观》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作者们只修改了少许字句和组织。可见于:
“解释层次”两篇文章,不但标题分段相似,而且有一个图表,叫做「七种联系信仰和心理学的办法」(Seven ways to
relate faith and psychology),内容一样,只有几个字改了。[27]
“基督教心理学”的两篇亦然,内容大致相同。例如它们都以登山宝训为例,都说:「这讲章将“个人福祉”概念化,由以下性格特征和所引伸的态度和行为组成:温柔、饥渴慕义、怜恤人、清心、使人和睦……」[28]
“圣经辅导”的两篇也不例外。作者将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分为六段,例如心理学是一些竞争性的人生哲学和人格理论、心理学作为心理治疗、心理工作为社会的道德观等等。但在《五观》那篇,还加上个案为例阐明。[29]
(2)只有“结合主义”文章例外
只有“结合主义”的两篇文章,内容有180度的改变。
在《五观》里代表“结合主义”的Jones
首先承认心理学和圣经之间关系紧张。他给“结合”的定义,就是:我们在这领域,活出基督是一切之主,乃藉著给予 所赐的真话(特别启示)一个适当的权威位置,好决定我们对现实和学术题目的基本信念和做法。[30]
Jones的这个定义不但晦涩难懂,而且有故作玄虚的感觉。其实他的意思就是说,当他们做心理学研究的时候,圣经只有某程度的权威。事实上,他在1980年代已经表示:圣经只是基础,但并不足够,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推理和经验去补充细节。[31]
二三十年后,他的主张没有转变,不过表达方式精巧了。
Jones认为,基督徒心理学家应该先以圣经为基础训练,再研究心理科学,然后留意二者之间的张力,就会发现可能是错觉,原因可能出自不良的科学研究,或者对圣经的误解。最后,Jones以同性恋为例证明自己的话。[32]
请见上边陈述(同性恋不是罪,同性恋行为才是罪)。
但是《四观》的 “结合主义”
文章,和Jones的话大异其趣!这不难明白,因为代表人是另一位。
(二)《四观》“结合主义”的论点
在《四观》,代表这派的,是Collins。他不仅在美国的基督教心理学界有盛名,而且可说是一向领导“结合主义”的学者。几十年前,当邱清泰博士把心理学引进中国教会的时候,邀请Collins来演讲,为大家介绍,然后又翻译了他的《心理学的重建》(The Rebuilding of
Psychology)[33]。此书是结合运动最早期的声音。可见Collins是结合运动的老大哥!
老大哥不但被替换,《五观》的“结合主义”文章只提到他的《心理学的重建》这本出版于1977年的,老掉牙的书。[34]
上边提到的PPT,除了简单介绍五派,每一派的代表人也被提名,而且贴出照片介绍,但再没有Collins了。他彻底地被排除了?
为什么呢?Collins是不是在2000年以后就告老退休呢?不见得,因为他在2007年,还出版《Christian Counseling Casebook》[35],活跃地工作!他脱离了“结合主义”?没听说!
记得当我第一次翻开《四观》,看见Gary Collins表示:近年的结合工作已经缓慢下来,很多本来努力于结合工作的基督徒心理学家都改变了工作的重点,我们发现无论是神学家们或者是属世的心理学家们,都对结合运动没有兴趣,所以我们很失望,今天我们仍然谈论「结合」,但是这个名词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它被用为「吸引学生的花招」,不是「真正的学术成就,或者实际的方法」。[36]
虽然Collins接著表示“结合”是值得去做的事情,但是「几十年来,我们仍然不知道怎样才能有一个大家同意的“结合”的定义。」[37]
中国基督徒更应该留意:Collins表示,心理学是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产品,亚洲人难于接受,所以它「面对失败的厄运」。[38]
他又居然承认:「我们以为从前的经历带来今天的问题,所以帮助别人的最佳办法就是来一个『考古旅程』」,从当事人的背景找出他们的问题的原因,我们以为只要找出原因,当事人就可以自动康复,「这是一个不错的理论(虽然耶稣从没有使用这个办法),但是我们知道这不是常常有效的。我们大部分人都认识一些人,他们花很多的钱去见辅导员,辅导员鼓励他搜查往事,但是这些人一直在探索往日,从不往前行,所以也没有什么进步。」Collins 同意圣经的话:「忘记背后努力面前」(腓三13),表示我们应该往前看,不是继续考古
。[39]
记得自己当时拍案叫绝!一口气引用了几次,不断称赞他的真诚!
为什么Collins被替代了呢?我向一些人请教,没有人能告诉我。
(三)米缸碰不得
为什么Collins在《四观》中的文章里,对“结合”如此失望?为什么“基督教心理学”派也对心理学有如此负面的批评?我想原因清楚可见——心理学各学派的理论互相矛盾冲突;效用十分有疑问;和新纪元界线难分;又为教会带来很多不良影响。
于是信仰纯正的、有良知的基督徒,最终会讲出耿直但不讨人喜欢的话!
为什么不是所有基督徒心理学家都有同样的表示?难道他们看不见同样的问题?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我猜测有几个可能的原因:
1。基督徒有很多类,他们的信仰可能不是基要主义,可能是自由神学,那么他们当然对心理学的影响无所谓,甚或欢迎。从上边“同性恋”例子可以见。
2。如果一位基督徒在大学读心理学,毕业后是他的生计,这样的言论,岂不是反转他的米缸?我曾经和几位基督徒心理学家在《时代论坛》辩论,我的对手们不断的谴责我“反智”,但从没有解释为什么不接受心理学是“反智”,我后来结论说:「反智?反什么?反米缸?」。
3。中国人的教育一向侧重死背书,缺乏批判性思维;基督徒当然也尊重和信任教会讲台,哪敢批判?结果信徒没有分辨能力。
4。基督徒必须“循规蹈矩”,讲话不能得罪人,更绝对不能影响别人的米缸!所以,今天教会里有很多基督徒不敢对教会名人的教导提出异议;即便心里明白其错误,但是只能“本份地”保持沉默,顶多私下和友好 “安全地”讨论;其他“有智慧”的基督徒,则对那些有争议的题目,例如基督教和心理学,不发表意见,避之则吉!
后语
最近,佛罗里达州一间高中发生枪击案,至少17人死亡。接著之后,高中学生们抗议,要求政府修改枪支管理法。不仅如此,这些天真的学生们竟要求政治家放弃全国步枪协会(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NRA)的任何财政支持。[40]
初生之犊不怕虎!米缸碰不得!
2017年是马丁路德改教运动的500周年记念。五百年前,马丁路德敢于挑战教廷的权威,反对她的腐败。他蒙上帝特别保守,否则早就像新教运动的前驱胡斯(John
Hus)那样,被罗马教廷判为异端而送上火刑了。但是,他没有以自己的性命为重(不必谈米缸),更没有顾及别人的米缸,所以才有今天!
耶稣在耶路撒冷,看见殿里有卖牛羊鸽子的,并有兑换银钱的人,就拿绳子作成鞭子,把牛羊都赶出殿去。倒出兑换银钱之人的银钱,推翻他们的桌子。因为 为上帝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约二14-17)结果翻转了一些人的米缸。
今天教会在很多方面,仍然需要一些刚直不阿,不怕碰到自己或别人米缸的人。
[1] Eric Johnson & Stanton Jones, ed., Psychology & Christianity: Four Views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2000). [正文中简称《四观》,下面注释中简称Four Views。] [2] Eric Johnson , ed., Psychology & Christianity: Five Views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isty Press, 2010). [正文中简称《五观》,下面注释中简称Five Views。] [3] Eric L. Johnson, Five View, p. 37. [4] David G. Myers, “A Levels-of-Explanation View,’ in Five Views, p. 49. [5] Stanton L. Jones, “An Integration View,” in Five Views, p. 101. [6] Robert C. Roberts and P. J. Watson, “A Christian Psychology View,” in Five Views, p. 149. [7] Ibid., p. 155. [8] Ibid., p. 152. [9] John H. Coe and Todd W. Hall, “A Transformational Psychology View,” in Five Views, p. 201. [10] Ibid., p. 208-09. [11] 例:“Review of John Coe’s Why Biblical Counseling is Unbiblical,” (https://memoirandremains.com/2012/02/18/review-of-john-coes-why-biblical-counseling-is-unbiblical/ ) [12] Coe & Hall, “A Transformational Psychology View,” in Five Views, p. 207. [13] Ibid., p. 222-23. [14] https://www.cmda.org/library/doclib/20160517-D-S-5-Views.CMDA.Psychiatryedit.pdf. [15] Jeffrey Satinover, Homosexual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uth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s, 1996), 31-37. [16]刘安真,「我是谘商心理师,我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61026/975398/ )。[17] Myers, “A Levels-of-Explanation View,’ in Five Views, p. 74. [18] 参:“Christianity and homosexuality,”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ristianity_and_homosexuality); “List of Christian denominations affirming LGBT,”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hristian_denominations_affirming_LGBT ). [19] Jones, “An Integration View,” in Five Views, p. 121. [20] http://www.dictionary.com/browse/homosexuality?s=t [21] Jones, “An Integration View,” in Five Views, p. 121-22. [22] 请参:「维基百科:“同性恋与基督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8C%E6%80%A7%E6%81%8B%E4%B8%8E%E5%9F%BA%E7%9D%A3%E6%95%99#%E6%8B%92%E7%B5%95%E5%90%8C%E5%BF%97%E7%9A%84%E6%95%99%E6%B4%BE );蔡升达「回应《圣经真的反同性恋??(同志神学懒人包)》一文」(https://andrewtsai.wordpress.com/2014/10/13/%E5%9B%9E%E6%87%89_%E8%81%96%E7%B6%93%E7%9C%9F%E7%9A%84%E5%8F%8D%E5%90%8C%E6%80%A7%E6%88%80/ )。[23] Roberts & Watson, “A Christian Psychology View,” in Four Views, p. 170. (我的《五观》缺了这页,故引用《四观》。)[24] 「教宗∶包容同性恋 但反对同性婚」(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977438 )。[25] 爱德华·韦尔契,「同性恋」,《走出心理幽谷》(真生命辅导传道会,2008),页145-71。[26] 王明道,「现代教会所面对的五大危险(续完)」,《生命季刊》,2017年十二月,页8。[27] Four Views, p.60; Five views, p. 57. [28] Four Views, p.160; Five views, p. 248-157. [29] Four Views, p.198-219; Five views, p. 273. [30] Jones, “An Integration View,” in Five Views, p. 102. [31] Stanton L. Jones, “Relating the Christian Faith to Psychology,” in Psychology and the Christian Faith, ed. Stanton Jones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s, 1986), p. 29. [32] Jones, “An Integration View,” in Five Views, p. 101-28. [33] Gary Collins著,邱清泰译,《心理学的重建》(台北:校园书房,1981)。[34] Stanton L. Jones, “An Integration View,” in Five Views, p. 104. [35] Gary R. Collins, Christian Counseling Casebook (Wheaton, IL: Tyndale House Publishers, 2007). [36] Gary R. Collins, “An Integration View,” in Four Views, p. 105. [37] Ibid., p. 106, 112. [38] Ibid., p. 120. [39] Ibid., p. 118-19. [40] “Can a group of Florida high school students change America’s cycle of gun violence?” (http://www.dw.com/en/can-a-group-of-florida-high-school-students-change-americas-cycle-of-gun-violence/a-42667686 ).
分享於:http://blog.sina.com.cn/s/blog_c036712e0102xnr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