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Focusing)乃后现代式冥想
张逸萍
拉法基金会(Rapha Foundation)介绍它的课程「整全心灵医治退修营」的时候表示:「自觉 Focusing ……练习中要注意任何邪灵的干扰……」[1]
哇!邪灵干扰?不是说心理学是伟大的科学吗?[2]
何况这是基督教心理治疗机构所使用的技术,怎么会和邪灵扯关系呢?
有心理谘商机构介绍说:「澄心Focusing
(大陆译为聚焦,香港译为生命自觉)系由Eugene
Gendlin所发现……」[3]
既然「Focusing」有不同的中文翻译,本文选用『自觉』。此外,我找到简德林(Gendlin.E.T.)的《Focusing》[4](中文版为《聚焦心理:生命自觉之道》[5])来研究研究,希望能解开疑团。
怎样练习?
首先,我们必须问——到底『自觉』是怎样练习的呢?
简德林解释说:安静,放松,把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体里面,你的胃部或胸部。然后问:「我的生活怎么样了?」看看有什么来到,让回答慢慢出现。你可以感觉到一个含糊不清的、整体问题的感觉(叫做『意感』Felt
sense)。这个模糊的『意感』性质是怎样的?试用一个字或一个词(例:沉重)去描写它(作者称之『把手』[Handle])。然后往返于『把手』和『意感』之间,继续问这整个问题是什么?『意感』会继续给你传递资讯,同时让你身体感受到『颤动』(Shift)。接收和这身体感觉同来的,无论它是什么。[6]
国际聚焦学会(International
Focusing Institute)解释说:「生命自觉……是开放地、不批判地专注某样东西,虽是亲身经历,却未能言喻。」……那便是我们说的『意感』,是生命自觉的核心要点。『意感』是当你停下来,尝试更全面去领会一个问题或情况时所出现的感觉。 ……『意感』突然而来,常带有新资讯或新观点。」[7]
书中有个案例:一个女人几乎要自杀。作者指示她首先将问题推到一边,看看里面有什么叫她感觉不适意的事物,她说是因为男友Ted离开了。然后指示她开始练习『自觉』,接触到「所有关于Ted离开」的感觉。于是她得到『意感』,感觉到其性质,有一个字来形容(把手)。她往返于这字与『意感』之间。她被教导去直接问这个『意感』,自己为什么生气,然后她里头觉得有『颤动』。(这是一个肯定的身体上的感觉,似乎有某事物在身内转变或移动,或一个绷紧的地方松开了。)安静片刻,她说:问题是她和自己不爱的人上床,所以生自己的气。然后她继续『自觉』,继续有发现。[8]
神秘过程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都会说:那是自己分析自己的感受。但是,简德林在书中花了一整章的编幅澄清这误会,说:『自觉』不是自言自语、不是一个分析过程、不仅是一个身体感知、不是了解自己的直觉。[9]
若如此,它是什么?
为此书写序的是玛丽莲・佛格森(Marylyn Ferguson),一位新纪元名人。她说:「『自觉』在一个比人的感觉更深一层的地方发生。你会发现身体可以感觉得到的『阴暗地带』,你可以进入和开启。」[10]
甚至简德林也「承认这是一个神秘的过程。不仅对初学者如此,对那些研究多年的人亦然。」[11]
又说:『意感』不是一般的思想、感觉、察觉,根本是神秘的,甚至心理治疗员也都如此认定。[12]
神神秘秘,是吗?
也可用影像
既然『自觉』是神秘过程,不是每天都发生的自然心理现象,让我们在此问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找不到这个『意感』,又感觉不到有任何身体『颤动』时,怎么办呢?
简德林建议使用影像(imagery):想像你的卧室,你的床在哪儿。你怎样从你的床走到房门去?召唤一个生动影像呈现于脑海。在你里面,要求感觉的影像形成,等待它突然的出现。[13]
在书中另一处,简德林再解释这办法:使身体松弛,集中精神于你胃部里面,或者你脚趾的感觉。如果你的思想漂离,轻轻地把自己带回来,继续集中精神。[14]
简德林所建议的替代办法,不过是冥想的变化方式之一——观想(visualization,或作观照)。请见一个例子:
新纪元灵媒交上的鬼灵拉撒烈(Lazaris)曾教导说:当你冥想的时候,「让你的想像力召唤一些对你有意义的影像」[15]
然后它详细解释每个步骤,不外:找个舒适的位置坐下,松弛身体,观想不同的事物,譬如观想自己走到一个森林,观想每一棵树,每块叶。它特地说:「记得,你想像得愈迫真,你的冥想愈成功。」[16]
真相大白了!『自觉』不过是冥想!
后现代式的冥想
古今中外,所有的冥想,有不同名字,手续稍有不同,但都随著一个模式身体松弛;集中精神想像一幅图画、或自己身体一部分、留意自己的呼吸、或凝神某件东西、重复背诵一句短咒语(或短句),不外乎使感觉疲倦,叫心思停顿,进入异样的意识状态(冥想状态)。
还记得上边,简德林除了教导人集中精神于复杂的感觉之外,也教导:安静,放松,把注意力集中在胃部或胸部吗?请比较一些冥想例子:
某气功师:气功最重要的一环是『意守』,「意者指意识、意念或精神,守则指集中或保持住……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注意。注意有外部注意与内部注意之分,外部注意是指……意守某些事物如风景、图像等。内部注意是对本身的想像、感情和体验的注意……」。[17]
美国佛教会派送一本静坐的书。书中指出
:「静坐入手功夫就是调息,呼吸需细长深远,用意引至脐下……将注意力集中于脐下小腹,眼虽闭著,但眼光须内视小腹……经过一个时期,心便凝然……」[18]
『自觉』的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它指示练习者集中精神于自己的感觉。(但上边气功师也有类似的教导。)但当你这么练习而不成功时,他只好教你回到比较传统的办法,集中精神于一个影像(观想)!
使用感觉为集中精神的对象,这个新招,可能是受后现代影响而有,因为后现代人注重感觉、情绪、知觉。所以若说,『自觉』不过是后现代的冥想法,错不到哪里去。
其他人的评论
简德林的《聚焦心理:生命自觉之道》网上介绍中有言:「聚焦之道,现代都市人实现减压与自我管理的冥想性的道路……。」[19]
原来非基督徒心理学家相信,这是冥想。
简德林的佛教学生认为『自觉』和冥想,可共立兼用,以补足传统冥想。[20]
简德林自己也说:『自觉』者「在冥想状态和正常意识中来回往返。」[21]
一位资深的冥想者说:「简德林认为冥想和『自觉』有别:当你乘坐升降机,往下去的半路上,『自觉』者遇见『意感』,他停止于此;但是冥想者继续下降,越过『意感』,到一个松弛状态,不再感到『意感』。」但此资深冥想者继续说:「当人下降,越过『意感』之后,你可以在下面再朝上感到它。」[22]
意思就是说,『自觉』和冥想的不同,似乎只在程度上。虽然如此,最终没有什么分别。
总而言之,其他人也同意:『自觉』就是冥想。
『意感』是什么?
最后,简德林用大写字母写著:「……你若花了一点时间,感觉到和触摸到一个含糊不清的整个身体的感觉[『意感』]……就是『自觉』了。」[23]
既然触摸到『意感』,是『自觉』的目标,我们现在必须继续问——这个『意感』是什么?
简德林表示,『意感』是身体感受,不是精神上的经验。它不是思想、话语、或其他分开的单位,却是一个(非常复杂和迷糊的)身体上的感觉。[24]
又说:『意感』不是情绪。[25]
但是,令人不安的是——这『意感』似乎是练习『自觉』者之外的一个有独立意志的个体。书中有一些讲述,可让我们瞥见:
「『意感』自己会搅动,一个答案会在搅动中出现。」[26]
『自觉』「程序可把你带到『它』那里,但『它』必须回答。当『它回答……』」[27]
「你一旦接触『意感』……不要限制什么从『它』而来。无论是字、图画、身体感觉,只要是从『意感』来的,让它来。」[28]
「你不必相信、同意『意感』所讲的,也不必按照它采取行动。你只需要接收它。……容许它讲话……」[29]
毛骨耸然?到底『意感』是何方神圣?
邪灵干扰
心理治疗家韦黛(Kathryn Ridall)博士写了《通灵》(Channeling)一书,教导别人怎样去接触自己的导灵。[30]
(导灵,spirit guide,新纪元圈子惯称冥想中遇到的灵体为导灵,基督徒相信是邪灵。)
她所教的技术正是冥想。她说:「冥想把我们带到一个境界,在这境界里,我们能感应到灵界或非物质的现实。」[31]
她又说,没有一个固定的冥想办法,所有冥想办法「都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专心集中于一件事物,使心灵静止,头脑停顿。」[32]
既然交鬼的办法,就是冥想的办法。那么,在冥想中,所遇见的另一个有独立意志的个体,难道不就是邪灵吗?
请问神秘的『意感』的真面目是不是揭露了?现在我们也能完全明白,为什么文首提到,拉法表示『自觉』有可能带来邪灵干扰了!
从这些通灵人士的话,我们还可能解决另一个同来的问题——为什么『意感』来临的时候,人会有实在的身体感觉,叫做『颤动』。
原来通灵者进入昏迷状态的时候,常有一些身体上的特征。韦黛说,当她进入一个能和灵体沟通的状态,她通常有的特征是感到头轻轻,而且头部感到压力,这样,她就知道,导灵们想要和她讲话。[33]
结论
拉法总干事葛琳卡博士为『自觉』护航说∶创始人简德林「前后十三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心理治疗分会发行的[心理治疗:研究与实行](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杂志主编。美国心理学会在2010
年末对他颁发第四次杰出贡献奖,肯定了Focusing
在心理学发展的重要性……」[34]
弟兄姐妹们,我不管一个心理学家多有名气,获得了多少奖项,如果他教导的技术是冥想类,我会拒绝,也请大家拒绝,因为有可能惹来邪灵干扰,严重之极至!
不要以为「要儆醒,寻求引证及辨别」[35]
就可以安全地获得甜头,避免祸害。邪灵没有那么笨的,请紧记:冥想—倒空头脑,先甜头、后祸害。
文首还提出另一个质疑:伟大的心理学科学怎么会惹来邪灵?原来,简德林说:「心理治疗是一门艺术、神秘事物,不是科学。有些人宣称找到准确的科学技术,那只不过是宣传。」[36]
正是!正是!探讨『自觉』这个题目,再次提醒我们——心理学和新纪元界线难分。
[1]
拉法基金会,「整全心灵医治退修营」(http://www.raphahk.org/chinese/camp-main.php
)。[2]
参:「心理学岂不是科学?真理?上帝的普通启示?」(http://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psych_sci_truth.htm
);「心理学是科学?还是伪科学?有什么含义?」(http://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psych_bible/psych_pseudo_sci.htm
)。[3]
加惠心理谘商文教基金会,「夏季澄心沙龙」传单(www.jcf.org.tw/uploads/3/7/4/2/.../2016夏季澄心沙龙简章.doc)。[4]
Eugene T. Gendlin,
Focusing (Bantam Books, 1981)
.
[5]
简德林著,
王一甫译,《聚焦心理:生命自觉之道》(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6]
Gendlin,
Focusing, p. 49-51.
[7]
Ann Weiser Cornell,「生命自觉是甚么?」(http://www.focusing.org/ch/what_is_focusing_ch.pdf
)。[8]
Gendlin,
Focusing , p. 12-17.
[9]
Ibid., chapter 6.
[10]
Ibid., p. ix.
[11]
Ibid., p. 79.
[12]
Ibid.,
p. 95.
[13]
Ibid., p. 122.
[14]
Ibid., p. 104-05.
[15]
Lazaris, The Sacred Journey: You and
Your Higher Self (Palm Beach, Florida:
NPN Publishing, 1988), p. 177.
[16]
Ibid.,
p. 178-79.
[17]张振兴:《气功纵横》,台北:林郁文化,1999年,第12-21页。[18]定真编写:《静坐》,New York: 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美国佛教会,第 49-50页。[19]
http://www.bookschina.com.tw/4192244/
。[20]
Focusing, Interview of
Eugene T. Gendlin, founder of an innovative self-actualization
technique with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 talks with Linda Heuman. P. 40.
(https://www.focusing.org/spirituality/2011_sep_tricycle_interview_gendlin.pdf
).
[21]
“Gendlin: experience is richer than
psychological models” (https://www.focusing.org/gendlin/docs/gol_2131.html ) .
[22]
Michael R
Finch, “Meditation:
A personal view using the language of Gene Gendlin” (http://mikefinch.com/md/sy/gg.htm
).
[23]
Gendlin,
Focusing, p. 51.
[24]
Ibid., p. 37.
[25]
Ibid., p. 40.
[26]
Ibid., p. 67.
[27]
Ibid., p. 98.
[28]
Ibid., p. 118.
[29]
Ibid., p. 69.
[30]
Kathryn Ridall, Channeling: How to
Reach Out to Your Spirit Guides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88), p.
8.
[31]
Ibid., p.84.
[32]
Ibid., p.86.
[33]
Ibid., p.61.
[34]
葛琳卡,「总干事的家书-
澄清坊间对拉法的误解」(http://www.raphahk.org/chinese/ceowords.php
)。[35]
拉法基金会,「整全心灵医治退修营」(http://www.raphahk.org/chinese/camp-main.php
)。[36]
Gendlin,
Focusing, p. 6.
分享於﹕http://blog.sina.com.cn/s/blog_c036712e0102wrdu.html
回「心理学和新纪元运动」页
回「中国的基督徒需要批判心理学」主页
回「为真道争辩:护教学」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