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應知“Mindfulness/正念/靜觀”乃佛教禪修,危險
張逸萍
無論住在美國或東南亞,不難聽到「Mindfulness」(正念/靜觀)一詞,因為「正念減壓法」(MBSR,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program)現在非常流行。它是1979年美國卡巴金博士(Jon
Kabat-Zinn)於麻州大學醫學院所創設之療程,結合西方醫學/心理學研究與東方禪修傳統。迄今北美已有三百多家醫院及機構開設。[i]
不僅在世俗心理治療中非常流行。教會裏亦不罕見。例如“基督教心理學研究協會”(Christian
Association of Psychological Studies)也開設正念和冥想的實習班。[ii]
“正念”一詞何來?“靜觀”何來?
佛教有一個主要觀念,叫做「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念就是第七個,在正定之前。
《佛教百科》解釋正念為「……完全拋棄了“我”的念頭,只考慮世界的真相,不再執著……」,於是帶來下一步的正定,身心寂静地修行。[iii]一位法師解釋說﹕「正念就是專心注意安住在一個目標……而達到心不亂……即能得正定。」[iv]
用我們今天的日常術語來講,就是練習將思緒平靜下來(正念),於是最後帶進冥想狀態(正定)。(雖然今天的“Mindfulness”並不強調要達到冥想狀態,但是只要練習冥想,遲早會進入冥想狀態。)
為什麼有不同的翻譯呢?
一所“正念減壓中心”解釋﹕「台灣第一本……減壓課程……譯者將mindfulness統一翻譯成“正念”。……Meditation——“靜觀”這個字一般中文翻譯成禪修……明顯地佛教的味道太濃厚,……正念減壓在實務操作課程時需要小心地避開宗教色彩……」[v]
此外,今天華人教會一般崇尚靈修神學(Christian
mysticism),加上心理治療也流行,於是出現了幾個似乎可以互相交替使用的名詞——正念、靜觀、默觀!正如神學教授林慈敏,將“Mindfulness-based
therapy”翻譯為“靜觀療法”,然後介紹一些技術上類似的基督教默觀操練。之後結論說﹕「基督徒輔導在協談中,整合禱告和默觀技巧是有潛力與希望的。」[vi]
“正念”的做法
卡巴金在他的《正念入門》(Mindfulness for Beginners)一書中解釋“Mindfulness”的做法。首先,要有正確的姿勢,坐下或站立都可以,背要直,或使用墊子,眼晴可開可閉。然後他介紹幾個「引導冥想」(Guided
Meditation)。他的第一個練習是以一粒葡萄乾為專心注意的對象﹕把葡萄乾拿在手上,用你的手指感覺它,想像自己把它吃了,在你的口中,慢慢細意咀嚼、吞掉、在你身體內的過程。第二個練習是專心注意自己的呼吸。留意呼吸的感覺,呼出吸入,從你的鼻孔,進入身體、或在肚裏、腹部起伏……若有分心,把集中力帶回呼吸上。他還有幾個練習,基本上相同。[vii]
卡巴金還建議了幾個練習,基本上相同,只是用以幫助專心、叫思想平靜的對象不同。他在書中解釋說﹕「一些佛教冥想的做法,幫助穩定和校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可以做更深層的工作……」,「不要讓心靈搖擺,就是絕對穩定……」。[viii]
讓我再舉一個例子,證明“正念”就是冥想﹕《Harvard Men's Health Watch》的執行編輯Matthew Solan,在一篇文章中介紹三種簡單的正念練習。其中第一個,就是冥想﹕
•
坐在直背椅上或盤腿坐在地板上。
•
關注呼吸的某個方面,例如空氣流入鼻孔和從嘴裡流出的感覺,或者吸氣和呼氣時腹部起伏的感覺。
• 一旦您以這種方式縮小了注意力範圍,就開始擴大您的注意力。
覺識到聲音、感覺和想法。 不加評判地接受每一個。
•
如果您的思緒開始加快,請將注意力轉移到呼吸上。 然後再次擴大你的覺識。
• 您想花多長時間就花多少時間:一分鐘、五分鐘或十分鐘——無論您覺得舒服什麼。
正念冥想專家指出,如果你堅持定期冥想,這種練習是最有幫助的。
其他兩個,也相似,但比較專注於自己的覺識。(Matthew
Solan, “Evoking Calm: Practicing Mindfulness in Daily Like Helps,”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Oc 14, 2021 ( https://www.health.harvard.edu/blog/evoking-calm-practicing-mindfulness-in-daily-life-helps-202110142617
).
所以,卡巴金認識到﹕「正念常被形容為佛教冥想的中心。」[ix]
另一位神學院教授,彭順強解釋說﹕「那麼何謂禪?……禪是一種『冥想』,並用冥想的方法達到入定的境界。…… 跟卡巴金的「靜觀」操練有相同之處。」[x]
現在很清楚了﹕mindfulness、正念、靜觀,都是佛教冥想(禪修),無大差別。但是,默觀一般指基督教靈修神學的操練。也相似嗎?請見林教授的介紹﹕
「操練者坐下,用深呼吸調適自己的身心,目的使心靈安靜下來。……輕聲地向主呼喚﹕“阿爸,父阿”……心神集中,感受到天父的同在……若心神不集中,可再次輕聲地向神呼喚……」[xi]
如果比較這方法和卡巴金所介紹的辦法,不同之處只在用以幫助心靈安靜的對象不同。前者專心於葡萄乾的影像,後者不斷呼叫“阿爸,父阿”,結果是相似的。請繼續參考﹕「靈修神學﹕不值得冒的險」。
冥想的一貫模式
新紀元運動有各種不同的冥想技術變化和名字,但是它們都依循一個一貫的模式﹕
(1)身體松弛;
(2)集中精神去想像一幅圖畫或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專心留意自己的呼吸,或凝神于某一件東西,有時也會利用重複背誦一句很短的咒語(mantra);
(3)所有技術不外乎使感覺器官疲倦,于是頭腦停頓;
(4)最後,進入變異意識狀態。
上邊提到的技術,豈非都適合這個模式嗎?請見「不再新的「新紀元運動」」的更詳細解釋。
甜頭和危險
當然,促進「正念減壓」的人表示,它有很多益處。例如﹕改善焦慮、失眠、長期疲勞或慢性疼痛、增強學習效率與情緒平衡等等。[xii]
近期,十五位學者共同發布了一篇心理學學術文章,名為《被炒作的正念》(Mind the Hype)。文中有這樣一段寫道,“公眾及政府領域對冥想有一種普遍的誤解:他們認為正念作為一種治療干預手段具有普適性及良好療效,且這一結論具備強有力的臨床依據支撐。”但事實卻並非如此。文章引述2014年美國醫療保健研究與質量管理署(US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主持下的一項研究分析結果指出,基於正念作為治療干預手段的研究表明,“該療法對於精神疾病及心理障礙的治療只有輕度和極少的效果,甚至毫無效果” 。[xiii]
負面的報告不止一處。還有表示﹕習慣麻木自己,否認負面情緒,不是有效的辦法。感情只是暗號,要修正,就應該修正問題本身,不是其暗號。逃避問題,使傷痛沒有好處理。若要解決人際關係問題,必須努力,不是冥想就可以的。此外,迴避情緒,能使人失去同情心,又影響自己感受積極情緒的能力。[xiv]
另一位練習者表示﹕開始時,很多人都有健康良好的感覺。可是,有人慢慢意識到自己黑暗的一面,或抑鬱、激怒、害怕,有時甚至引起精神病。當有些人經歷到『無我』時,瘋狂或恐怖會伴隨而來。[xv]
結論
沒錯,「冥想—倒空頭腦,先甜頭、後禍害」,“Mindfulness”又是一好例子。
請繼續閱讀﹕「冥想(瑜伽/禪修等)導致精神疾病﹕最新研究」,“mindfulness”是被研究的技術之一。
要減壓嗎?可到上帝面前傾訴。需要輔導嗎?請選擇不會使用“mindfulness”的聖經輔導。
[i「Mindfulness
中文網站 (正念/正念減壓)」(http://www.mindfulness.tw/),
Sept, 13。[ii]
Terry Hargrave, PhD & Sharon
Hargrave, “The Crucible of Psychology and Spirituality: Attachment,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Mindfulness,”
CAPS,2020
Plenary Addresses(https://www.caps.net/conferences/);CAPS
2018 CONFERENCE PROGRAM
(https://caps.net/wp-content/uploads/2018/03/INT-CAPS_program-2018_final_single-1.pdf).
分享於:https://www.facebook.com/lois.chan.568/posts/1275685175956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