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聖經看「人格障礙」
張逸萍
我們都會說﹕甲很自我中心、乙疑心太重、丙容易心煩。這些就是他們各自的「人格」(Personality)。心理學這樣為人格下定義﹕一個人的典型和經常的行為和思想方式。
然後我們問﹕什麼是「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或作人格異常)呢?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a]
,這些有障礙的人格常是「執拗不容易改變、適應不良、引起嚴重的功能損傷或感受到痛苦。」[1]
請參考「《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列舉DSM-4和DSM-5的重要分別,還有DSM-5的精神障礙分類。 |
||
認識人格障礙
DSM用五個「軸」(Axis)為精神疾病分類,人格障礙被歸類於第二軸(Axis
II),其中有十個﹕就是﹕
A組
偏執型人格障礙(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或作妄想型人格障礙)
孤僻型人格障礙(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或作分裂樣人格障礙)
分裂型人格障礙(Schizotypal
Personality Disorder)
B組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表演型人格障礙(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或作歇斯底里型,或戲劇型人格障礙)
C組
依賴型人格障礙(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逃避型人格障礙(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強迫型人格障礙(Obsessive 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下面是兩個從心理學課本取的例子,讓我們進一步認識什麼是人格障礙﹕
例一﹕女大學生小張和同學小韓談戀愛,但不斷爭吵,她兩三天就生一次氣,說要分手。有一次,張要求韓陪自己逛街,可是韓有小組會議無法陪同,張認為韓不真心愛她,又說要分手。類似的事件甚多。後來韓得知張曾和四個男朋友發生性關係,而且都在很隨便的情形中發生。[2]
例二﹕L說﹕「我現在如果有一把槍,我一定去殺人!」L已經忍受不了壓力。他覺得上司老是給他高難度的工作,是別人不願意做的;父母又常折磨他,干涉他的私生活,例如勉強他吃魚;整個社會都不公平,社會規則只為欺負他這樣的老實人。所以L每天都在點點滴滴的憤怒中度過。[3]
弟兄姐妹們,你覺得這是罕有的人格障礙?是道德、價值觀、生活方式問題?難道不是人人都多少有的情形?最低限度,我們必須考慮問題的嚴重程度。是嗎?正因我們可在很多人身上看見這些表現,所以有研究員相信,人格障礙應該是極端的表現,故建議「DSM在人格障礙這部分,改為一個量綱的模式(dimensional
model),或至少附加補充。」[4]
最後,我們肯定知道,這些「疾病」不像生理問題,可以藉著驗血、X-光、體溫等客觀辦法去決定。心理治療員怎樣診斷和量度?原來心理治療員決定當事人是否「有病」是根據﹕(1)臨床會談,就是向當事人發問,例如說﹕「你覺得有人輕視你嗎?」(2)自陳量度表,就是當事人自己填寫問卷,對每問題回答「有」或「沒有」。(3)臨床評定,就是由熟悉病人情況的醫生做出最後評估。[5]
由此可見,主觀的成分是無可避免的了。
解釋成因
有人可能這樣想﹕聖經不是科學家寫的,所以只知道有罪,不明白人性格影響行為,就是不明白人行為的原因,亦不明白人的性格形成的原因。所以基督徒不能忽略心理學,心理學家做科學實驗,所以只有他們才明白問題的來龍去脉。
心理學家顯然是曾經研究過上邊十類異常人格的成因。但是他們知道多少呢?找到原因了嗎?根據心理學課本的報導﹕
(1)偏執型人格障礙——「生理上的證據有限……心理上的原因更不肯定,雖然有一些有趣的推測……也涉及文化因素……」[6]就是說﹕什麼都有可能,但實際上不知道。
(2)孤僻型人格障礙——有認為它和自閉症(Autism)類似,所以懷疑生理原因。[7]
一本課本講得最好﹕「人們對這種障礙的了解尚不完全」,因此,心理動力學家和認知治療家各有他們自己的見釋。[8]
(3)分裂型人格障礙——因為它和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有相似之處,尤其生理的異常現象方面。[9]研究指出,似乎和遺傳有關,「但遺傳與環境的影響各起多大作用仍是值得探討的問題。」[10]
(4)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研究指出這類人格障礙似乎和遺傳有關,所以是生理問題。此外;近年的大腦研究也提出了一些假設理論;也有人從家庭影響來解釋;或者從他們特殊的心理現象入手;所以有人建議一個綜合的模式。[11]也就是說,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似乎只是看見它的一面,也許也可以說﹕我們未能準確指出成因。
(5)自戀型人格障礙——在這方面的研究結果最有趣,因為兩個結論是剛剛矛盾的﹕有一些心理學家認為,「自戀型人格是由於……家長……對孩子表現出不愛和不接受……孩子感到不滿足、被拒絕、沒有價值……」;但另一個解釋卻說,這「恰恰是被過份積極的讚賞或者溺愛所寵壞……過高評估自己……
」[12]原來父母怎麼做,都是錯的。難為父母們了!
(6)邊緣型人格障礙——為了釋這種障礙,有很多不同的理論曾被提出﹕例如,從生理角度,藉腦細胞間的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解釋;從心理方面解釋,例如怪責成長時的負面經歷;社會和文化也被懷疑。[13]
換言之,影響原因很多或者乾脆說﹕還未知道。
(7)表演型人格障礙——心理學家們對這類人格障礙的研究甚少,只能懷疑它和反社會人格有關連。[14]
(8)依賴型人格障礙——有說父母教養有誤,過份保護或太權威,以至孩子沒有學習獨立自主;[15]也有說是因為父母或照顧者遺棄或忽略,所以很害怕被棄。[16]
又一例子,說明白當父母不容易,似乎無論做什麼,都被心理學家當成箭靶。
(9)逃避型人格障礙——這類障礙,也有很多解釋理論。有說是生物學原因(生理),家庭教養也很重要,但是生理原因比較重要。[17]
換言之,生理和環境都有關,但這不是新事,反之,這正是發展心理學上很多題目一向以來的爭論。
(10)強迫型人格障礙——有一解釋認為,父母管教過嚴,常處罰孩童,以至兒童極力去迎合他人;另一解釋說,兒童在掙脫父母控制的成長過程中,形成攻擊性行為,為了預防衝動,變成嚴格控制自己。[18]
也許可以這樣說﹕心理學家們不知道成因,只知道,父母一定是罪魁。
總而言之,心理學家們是在說﹕「成因不肯定」!至於自戀型、強迫型、依賴型人格三類障礙更有趣,雖然專家的解釋互相矛盾,但矛頭都是指向父母,反正人人來自不健全家庭嘛!怪責父母不會錯的!
如果把這十種人格障礙的成因集合在一起,我們可以看見心理學家們把病因歸咎於(1)生理,如基因、大腦構造等;(2)環境,如父母教養、成長經歷等。這也是發展心理學兩大營壘的爭論﹕人的性格的形成,是本性(nature)?還是教養(nurture)?到目前為止,沒有人有肯定的結論,也沒有人敢膽忽略其中一個。
但是,世俗的學者們卻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因素﹕靈界(上帝和魔鬼)的影響!原因是因為心理學的基本前設是無神和唯物的,也不把聖經當作真理。但是根據聖經,任何人,包括基督徒,都受到靈界的影響。例如,當彼得要求耶穌不要上耶路撒冷去,受祭司長文士的苦,「耶穌轉過來,對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罷。」(太十六23)非常明顯,彼得當時是被撒但影響。但我們也可以從神那裡得到好的影響,聖經告訴我們﹕「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 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二13)
更奇怪的是﹕人格的養成,應該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人自己的選擇。無神論學者們不明白有神有魔鬼,總應該明白人在各種影響下,可以有自己的選擇,難道我們都是機器?電腦?外邊的因素能完全決定我們的思想、情緒和行為?聖經說﹕「豈不曉得你們獻上自己作奴僕,順從誰,就作誰的奴僕嗎?或作罪的奴僕,以至於死;或作順命的奴僕,以致成義。」(羅六16)「因為,隨從肉體的人體貼肉體的事;隨從聖靈的人體貼聖靈的事。」(羅八5)
難怪專家們無法肯定這些所謂人格障礙的成因!
治療效用
雖然專家們對各種人格障礙的成因沒有什麼定論。但是,大概有基督徒會想﹕至少他們有科學研究、統計數字、經過證證而得的療法,所以他們的治療應該有效。聖經把什麼都叫做罪,不可能對人有多大幫助。何況,這些人格障礙是指比較嚴重的個案,正如文首所指出口的。聖經只能幫助那些一般性的和程度淺的。真正的精神疾病,還是需要心理治療員才能勝任他們是專業人士,收費的,物有所值嘛!那麼,請大家來看看心理學課本對治療效用的報告﹕
(1)偏執型人格障礙——通常使用認知治療,但是「直到今天,沒有肯定的證據,證明任何形式的治療,可以顯著地改善患偏執型人格障礙者的生命。」[19]
(2)孤僻型人格障礙——「治療患孤僻型人格障礙者極其困難……進步緩慢,能有進步的範圍有限。」[20]
(3)分裂型人格障礙——「對分裂型障礙患者治療的研究還很少,而且治療的效果並不理想……」,因它與精神分裂症相似,所以常以藥物治療。「症狀難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獲得改善,而且部分患者還會發展出更加嚴重的精神分裂症症狀。」[21]
(4)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大部分治療員對成果悲觀……少有成功案例。」專家認為需要從兒童時代開始教育。[22]「不容易改變……專家主張,只有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這些人才能改變。」[23]心理治療員居然講道德對錯,叫我驚訝!
(5)自戀型人格障礙——經常使用的治療法有認知治療和放鬆治療,但「對治療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研究非常有限,成功的報告就更少了。」[24]
治療員又常以治療他們的抑鬱症為目標,「對自戀型人格障礙者究竟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是難以得出結論。」[25]
(6)邊緣型人格障礙——大部分常用的治療法是「辯證行為療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簡稱SBT),是認知治療的一種,有時也使用藥物。無論如何,因為患者的特點,所以進行治療是非常困難的。[26]
(7)表演型人格障礙——「雖然已經有很多方法告訴我們如何幫助有這種障礙的人,但很少有研究證明這些方法確實起作用。」[27]
治療者通常使用認知和行為療法,但「還沒有具體數據表明這樣的治療方法效果如何。」[28]
(8)依賴型人格障礙——「對這類人格障礙者的治療大多數是描述型的,很少有研究能充分地說明哪種治療是有效的。」[29]
但是,在各種人格障礙中,對此類的治療最見效,可能因為當事人想改變的決心比較強。[30]
(9)逃避型人格障礙——認知治療家和團體治療,都取得一些成效,[31]「改善程度有限」,但因其他類型人格障礙的治療效用都欠佳,所以少許的改善也能令人鼓舞。[32]
(10)強迫型人格障礙——「我們沒有太多成功幫助強迫型人格障礙患者的數據。」[33]
難怪某變態心理學課本這樣結論﹕「人格障礙是非常根深蒂固的,要徹底獲得改變很困難。」[34]
弟兄姐妹們是否有點失望?事實上,治療員都同意﹕軸II的各種人格障礙,是「拒抗治療」的!請留意,這不是筆者蓄意侮辱心理治療。上邊是收費的專業人士的告白!
的確。中國俗語有云﹕「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所以這不是新事。聖經也說﹕「古實人豈能改變皮膚呢?豹豈能改變斑點呢?若能,你們這習慣行惡的便能行善了。」(耶十三23)但是,神應許﹕「我也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裏面,又從你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你們肉心。」(結三十六26)
人首先必須得著新生命;然後根據聖經原則,脫下舊人,穿上新人;依靠聖靈幫助我們治死地上的肢體,就能改變那些難於改變的人格,包括所謂障礙了。事實上,基督徒中有很多成功的見證!
十種人格障礙
既然心理學家們不能肯定這十種異常人格的成因;也坦白表示,它們是「拒抗治療」的。那麼,我們只好來看看聖經怎麼講。
誠然,聖經沒有「人格障礙」一詞,但是,聖經有沒有講到這些癥候?現在讓我們比較DSM對這十個人格障礙的描述和聖經的話﹕
(一)偏執型人格障礙
DSM﹕對他人的普遍的不信任和猜疑,把他們的動機解釋為惡意。沒有足夠依據地猜疑他人在剝削、傷害、或欺騙他;
對他人的侮辱或傷害一直耿耿於懷,不予寬容;
感到他的人格或名譽受到打擊,並且迅速作出憤怒反應或作出反擊。並非發生於精神分裂等症,也不是由於一般生理性效應。
聖經怎樣講?
根據上邊DSM的描述,患此人格障礙者,因為懼怕有可能的傷害,所以懷疑所有人和所有事。結果憤怒和反擊。
1。對其他人有防備之心,不見得一定是壞事,因為聖經說﹕
「我差你們去,如同羊進入狼群;所以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太十16)
「愚蒙人是話都信;通達人步步謹慎。」(箴十四15)
可見這是程度問題,和事情是否值得防備,這一點是可以用普通常理決定的。如果有人走到極端,覺得人人都在傷害他,所以凡事有戒心,甚至先發制人攻擊他人。這樣的人是﹕
2。忘記神掌權,萬事在祂手中
人心多有計謀;惟有耶和華的籌算才能立定。」(箴十九21)
3。所以他不懂得依靠神
「我們可以放膽說:主是幫助我的,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來十三6)
「他必不怕凶惡的信息;他心堅定,倚靠耶和華。」(詩一一二7)
4。他只看見別人有傷害他的傾向,而忘記了自己也有傷害人的時候
「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太七3)
5。因此也沒有力量去愛人
「愛裏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懼怕的人在愛裏未得完全。」(約壹四18)
「愛是恆久忍耐……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林前十三4-7)
6。至於先發制人,主動攻擊人,聖經說﹕
「人未曾加害與你,不可無故與他相爭。」(箴三30)
「不可無故作見證陷害鄰舍,也不可用嘴欺騙人。」(箴二十四28)
「只是我告訴你們,凡(有古卷在凡字下加:無緣無故地)向弟兄動怒的,難免受審斷;凡罵弟兄是拉加的,難免公會的審斷;凡罵弟兄是魔利的,難免地獄的火。」(太五22)
(二)孤僻型人格障礙
DSM﹕與社交關係普遍脫離,在人際交流仍會表情有限。既不想要,實際上也沒有親密的人際關係,包括作為家庭之一員;
幾乎常常選擇獨自活動;
簡直很少興趣與他人發生性行為;沒有親密或知心朋友;顯示情緒冷淡、或感情平淡。並非發生於精神分裂等症,也不是由於一般生理性效應。
聖經怎樣講?
1。比較喜歡獨處,不見得一定是問題。有些人交際圈子比較廣,另一些比較窄。我們不可能硬性設定一個標準,而且神也可以使用不同性格的人。
以掃和雅各就是典型例子﹕「兩個孩子漸漸長大,以掃善於打獵,常在田野;雅各為人安靜,常住在帳棚裏。」(創二十五27)
2。太過份的話,聖經有話說﹕
「與眾寡合的,獨自尋求心願,並惱恨一切真智慧。」(箴十八1)
3。至少,我們可以說﹕他只關心自己的感受,忘記別人也需要他的關懷。根據聖經原則,為了愛人,我們應該去做那些不方便、不舒適的事情﹕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二4)
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林前十三5)
4。無論如何,聖經吩咐,信徒需要彼此相愛,所以無可避免互相來往﹕
「彼此切實相愛,……你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彼前四8-9)
「在基督裏……勸勉……安慰……交通……」(腓二1)
(三)分裂型人格障礙
DSM﹕社交和人際關係方面的缺陷,與親友在一起感到很不舒服,很少感情,而且還有認識或感知方面的歪曲以及古怪的行為。古怪想法或魔術思維(例如,迷信、特異功能、心靈感傳、或“第六感覺”);
不尋常的幻覺體驗,包括軀體幻覺。古怪思維與語言(例如,隱喻的、過分推敲的、或刻板的);古怪、或特別的行為或外貌;除一級親屬外沒有親密或知心朋友;過分的社交焦慮。並非發生於精神分裂症等,或發育障礙。
聖經怎樣講?
此類人格障礙和孤僻型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聖經對孤僻型障礙的話,也是對它講的。此外,分裂型還多了一個特癥﹕患者還有認識或感知方面的歪曲以及古怪的行為。
什麼是認識錯誤和古怪的行為呢?如果所謂「古怪的行為」是因這人是一個藝術家、一個思想超前的人,或如俗語有言﹕天才和白癡是一線之差,那沒有什麼不妥。只要他的「錯誤認識」不違反聖經真理、「古怪的行為」不違反聖經的道德律,應該可以接納。我們沒有需要以心理學課本為模範,將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較正。但是,這樣的「古怪」包括「不尋常的幻覺體驗、軀體幻覺、魔術思維」,那麼我們必須考慮﹕超自然經歷,或甚邪靈騷擾。
當亞蘭王與以色列人爭戰,以利沙禱告,求神開他僕人的眼目,使他能看見。「耶和華開他的眼目,他就看見滿山有火車火馬圍繞以利沙。」敵人下到以利沙那裏,以利沙禱告耶和華說:「求你使這些人的眼目昏迷。」耶和華就照以利沙的話,使他們的眼目昏迷。(王下六8-23)
「不尋常的幻覺體驗、軀體幻覺」也可以來自魔鬼﹕當掃羅去問交鬼的婦人,請她把撒母耳招上來,婦人對掃羅說:「我看見有神從地裏上來。……一個老人上來,身穿長衣。」(撒上二十八3-25)至於「魔術思維」,無法不讓基督徒聯想到申命記十八章9-11節所嚴禁的「……占卜的、觀兆的、用法術的、行邪術的、用迷術的、交鬼的、行巫術的、過陰的。」
新紀元人物常稱自己「注重靈性事情,不篤信宗教」(spiritual, not religious
)。近年有心理學研究顯示,「新紀元操作和分裂型人格障礙特質有關係,就是魔術性的理想、聯想的散漫、情緒過度敏感。」[35]
似乎世俗心理學開始認識新紀元運動的危險。這是一個好開始!
的確,不顧靈界影響,是心理學的一大盲點。
(四)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DSM﹕一直不顧或冒犯他人的權利。不遵守有關法律行為的社會準則,表現為多次作出可遭拘捕的行動;欺詐、說謊、或詐騙他人;衝動性;攻擊性,多次毆鬥襲擊;一向不負責任,不履行工作或經濟義務;缺乏懊悔。非發生在精神分裂症或躁狂發作的病程中。
聖經怎樣講?
首先,「Antisocial」不是說不善交際應酬的人,或者不喜歡社交活動的人,卻是「經常發生違反社會法律和規範的行為,其表現為工作不良,婚姻不良,酒精與藥物濫用,情感膚淺、無情、自我中心、不誠實、欺騙、作弄他人、衝動性、攻性及法律問題等。」[36]
所以,這個所謂人格障礙,根本不需要對基督徒解釋,因為聖經叫它做「罪惡」,非基督徒若心平氣靜,也能叫這個做「不道德」。非常可惜,心理學家們叫它做「病」,這正是為什麼心理學大受信仰純正的保守派攻擊的典型原因。
聖經對這類人的形容甚更多,例如﹕
「他們既然故意不認識 神, 神就任憑他們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裝滿了各樣不義、邪惡、貪婪、惡毒(或譯:陰毒);滿心是嫉妒、凶殺、爭競、詭詐、毒恨;又是讒毀的、背後說人的、怨恨 神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誇的、捏造惡事的、違背父母的、無知的、背約的、無親情的、不憐憫人的。」(羅一28-31)
「他們的喉嚨是敞開的墳墓;他們用舌頭弄詭詐,嘴唇裏有虺蛇的毒氣,滿口是咒罵苦毒。殺人流血,他們的腳飛跑,所經過的路便行殘害暴虐的事。平安的路,他們未曾知道;他們眼中不怕 神。」(羅三13-18)
「情慾的事都是顯而易見的,就如姦淫、污穢、邪蕩、拜偶像、邪術、仇恨、爭競、忌恨、惱怒、結黨、紛爭、異端、嫉妒、醉酒、荒宴等類。」(加五19-21)
「他們心地昏昧,與 神所賜的生命隔絕了,都因自己無知,心裏剛硬;良心既然喪盡,就放縱私慾,貪行種種的污穢。」(弗四18-19)
稱「罪惡」為「疾病」,有幫助嗎?基督徒能接受嗎?
(五)自戀型人格障礙
DSM﹕誇大(幻想或行為)、需要他人贊揚、並缺乏同感。具有自我重要的誇大感(例,過分誇大成就和才能);
沉湎于無限成功、權力、光輝;要求過分的贊揚;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優厚待遇;在人際關係上是剝削(佔便宜),即: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佔有他人的利益;不願設身處地地認識或認同他人的感情和需求;
妒忌;傲慢的行為或態度。
聖經怎樣講?
這還用說,這人格障礙,就是聖經講的「愛受人的榮耀」「自己榮耀自己」「專顧自己」,於是誇大、驕傲、妒忌、自我中心。
「……在你前面吹號……故意要得人的榮耀。」(太六2)
「……愛人的榮耀過於愛 神的榮耀。」(約十二43)
「末世必有危險的日子來到。因為那時,人要專顧自己,貪愛錢財,自誇,狂傲,……忘恩負義,心不聖潔,……任意妄為,自高自大,愛宴樂,不愛 神。 」(提後三1-4)
(六)邊緣型人格障礙
DSM﹕人際關係、自我形象、和感情的不穩定以及顯著的衝動性。瘋狂的努力以避免真正的或想象出來的遺棄。強烈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從一極到另一極之間,變來變去;自我感覺的顯著和持久的不穩定變化;有潛在的自我毀滅可能性,例如,浪費、性、藥物濫用、鹵莽的駕駛、狂吞濫飲;自殺行為、或自傷行為;情緒不移定;長期的空虛感;難以控制脾氣。
聖經怎樣講?
1。懼怕被遺棄,因為依賴人,不知道神不丟棄他們,是最穩妥的依靠。
「投靠耶和華,強似倚賴人;投靠耶和華,強似倚賴王子。」(詩一一八8-9)
「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我們要提到耶和華─我們 神的名。他們都屈身仆倒,我們卻起來,立得正直。」(詩二十7-8)
「我不撇下你們為孤兒,我必到你們這裏來。」(約十四18)
「我父母離棄我,耶和華必收留我。」(詩二十七10)
2。於是感到空虛
以色列人依靠埃及,忘記依靠神,先知們說﹕「耶和華說……他們……要靠法老的力量……必作你們的羞辱;投在埃及的蔭下,要為你們的慚愧。。。你必因埃及蒙羞,像從前因亞述蒙羞一樣……你也必兩手抱頭從埃及出來……必不因他們得順利。」(賽三十1-3,耶二36-37)
3。以至靠情緒不穩定,甚至行為也沒有節制。
「人不制伏自己的心,好像毀壞的城邑沒有牆垣。」(箴二十五28)
(七)表演型人格障礙
DSM﹕過分的情緒表達和招引他人注意
。自己不是在人們注意的中心,便感到不舒服;帶有不合適的性誘惑或挑撥性行為;膚淺的表情;說話拿腔拿調;自我戲劇化、過分誇大的表情。
聖經怎樣講?
研究指出,大部分患表演型人格障礙者,也患上反社會型障礙;而且表演型障礙者多為女性,所以這兩種人格障礙,可能是同一樣,是因性別而有的不同表現。[37]
所以,除了自戀型人格的所有問題之外,這類人還多了一種特癥,就是聖經所講的「喧嚷」,而且往往是帶有不合適的性誘惑或挑撥性行為。
「……淫婦的巷口,……這婦人喧嚷,不守約束,……你來,我們可以飽享愛情,直到早晨;我們可以彼此親愛歡樂。……淫婦用許多巧言誘他隨從……」(箴七8-21)
「……淫婦,就是那油嘴滑舌的外女。」(箴二16)
「無賴的惡徒……用眼傳神,用腳示意,用指點劃,心中乖僻,常設惡謀……」(箴六12-14)
(八)依賴型人格障礙
DSM﹕因為其順從和依附行為,過分需要被人照顧,而且又害怕離別。難以作出日常決定;需要他人為其生活擔當責任;難以表示不同意別人的意見,因為害怕失去支持或贊成;十分害怕不會照料自己;迫切地尋求作為支持和照料的依靠。
聖經怎樣講?
1。需要依賴人的照顧,不懂得神的照顧最好。
「倚靠人血肉的膀臂,心中離棄耶和華的,那人有禍了!」(耶十七5)
「投靠耶和華,強似倚賴人; 投靠耶和華,強似倚賴王子。」(詩一一八8-9)
2。於是害怕被人離棄,忘記神不離棄他。
「我父母離棄我,耶和華必收留我。」(詩二十七10)
「我不撇下你們為孤兒……」(約十四18)
3。需要依賴人的勸告,忘記神的話才是最好勸告。
「人心多有計謀;惟有耶和華的籌算才能立定。」(箴十九21)
「因 神的愚拙總比人智慧, 神的軟弱總比人強壯。」(林前一25)
「耶和華賜人智慧;知識和聰明都由他口而出。…… 智慧必入你心;你的靈要以知識為美。謀略必護衛你;聰明必保守你,」(箴二6-11)
(九)逃避型人格障礙
DSM﹕避免社交、無能感、和過分的負面評價。回避一些涉及較多人際交往接觸的職業活動,因為害怕批評、遭到不贊成或拒絕;不願意與人們打交道;很少與人發展親密關係,因為害怕害羞或被取笑;認為自己在社交方面報笨拙;異常地不願意參與新活動。
聖經怎樣講?
1。正如孤僻型人格障礙,人若不擅社交活動,不算問題,又或喜歡選擇獨自工作的職業,也是絕對可以接受的。所以這是程度問題,可用普通常理決定。但若是太過份,可能﹕
2。只看見自己〔的軟弱和笨拙〕,忘記仰望神
在聖經裏,摩西和保羅都曾因為自己沒有口才而苦惱過,但上帝幫助他們﹕
「摩西對耶和華說:『主啊,我素日不是能言的人,就是從你對僕人說話以後,也是這樣。我本是拙口笨舌的。』耶和華對他說:『誰造人的口呢?誰使人口啞、耳聾、目明、眼瞎呢?豈不是我─耶和華嗎?現在去吧,我必賜你口才,指教你所當說的話。』」(出四10-12)保羅也說﹕「為我祈求,使我得著口才,能以放膽開口講明福音的奧祕。」(弗六19)
3。於是,因為害怕,沒有盡力愛神愛人,又忘記神能賜力量
「愛裏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懼怕的人在愛裏未得完全」(約壹四)
「因為 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提後一7)
「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四13)
(十)強迫型人格障礙
DSM﹕不屑犧牲變通性、公開性、與效率,沉湎于追求有次序、十全十美、以及精神和人際關係都得到控制管理。沉湎于追求細節、規則、或日程;事情要完成得十全十美;在有關道德或價值觀等方面是十分謹慎小心、無可指摘、和不可變更的(並不是由于文化或宗教觀念);不會丟棄舊的或沒有價值的東西;非常吝嗇節約;僵硬固執。
聖經怎樣講?
1。追求完美是應該的。聖經說﹕「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太五48)但根據DSM的描述,這不是宗教道德上的問題。所以,馬太福音的經文不能應用在這類人格障礙上。
2。但人在其他方面,如學業、工作、人際等各方面,都應該有「止於至善」的心態。可是,人不能控制一切,不能事事順心。我們只能盡力,但明白只有神才能控制一切,萬事的結果都在神的手中。
聖經說﹕「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詩127:1)「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傳9:11)
3。可見這人為自己訂下的標準(他的價值觀)未必合神心意,以至他沒有平安。
「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它的;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傳二10-11)
「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傳七16)
「人在日光之下勞碌累心……他的勞苦成為愁煩,連夜間心也不安。這也是虛空。」(傳二22-23)
結論
結論是﹕「人格障礙」不過都是不合聖經的行為、思想、價值觀!但是聖經說﹕「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五22-23)有了這幾樣,還會有上邊任何類的「障礙」嗎?「所以,弟兄們,我以 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 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 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1-2)
[a]DSM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是一本在美國與其他國家中最常使用來診斷精神疾病的指導手冊。本文所以討論的十種人格障礙,其描述是根據從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454298.html?retcode=0下載的中文DSM-IV。
[1]
V. Marck Durand & David Barlow,
Essentials of Abnormal Psychology, 3ed. (Pacific Grove, CA: Thomson
Wadworth, 2003), p.
405.
請參考有關文章:
|
分享於:https://www.facebook.com/lois.chan.568/posts/31070686912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