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傷痛、死亡、哀傷五階段、基督徒三階段

張逸萍

 

 

多年前,當我還在電腦公司工作,當時來了一個大裁員,人人震驚。塵埃落定之後,公司給所有留下來的員工一封公開信,其中提到,當人面對痛失,有五個心理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鬱、接受。我當時只覺得有點稽,後來才知道這是非常流行的,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的「哀傷五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 或作「臨終五段論」)。

 

新研究怎樣講?

可惜,這理論和其他流行心理學一樣,被新一代的研究推翻了。最近看見《時代雜誌》一篇報導如下﹕[1]

自從羅斯寫了《論死亡與臨》(On Death and Dying)之後,她書中的「哀傷五階段」已經被公認為人面對任何傷痛的正常心理階段,無論是親人去世、天災人禍、其他不如意事情,流行心理學都是這樣解釋,似乎這是一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理論。

原來羅斯的「哀傷五階段」是根據她和一些臨終病人的面談的資料,不是認真的研究。但是,從70年代到90年代,有無數的「善別輔導」(Bereavement counseling)出現,是根據她的寫作和理論,對悲傷的人,尤其是那些失去親人的,進行輔導。這樣做似乎無傷大雅,但現在的心理輔導們認為,這個理論限制了人處理和明白悲傷過程。

羅斯後來又寫了一本《當綠葉緩緩落》(On Grief and Grieving),勸告人要「講出來」,表達負面情緒,可以幫助緩和痛楚。

但是,這些理論已經被新研究推翻了!

 

1)迷思一﹕悲傷有幾個階段

羅斯的「哀傷五階段」說人面對痛失有五個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鬱、接。但新研究發現大部分人早已經接受親人死亡的事實;再者,他們不是抑鬱和憤怒,他們是懷念親人。另有研究發現,悲傷不是幾步個步驟,反之,比較像是「一大堆不同的」,但最終會消退。 

2)迷思二﹕需要表達

新研究發現,表達負面情緒,其實是拖延傷痛。有研究顯示,在那些失去親人的人中,若六個月內沒有表達負面情緒,1425月後,身心更健康。九一一之後有人作相似的研究,結果一樣。 

3)迷思三﹕女人比男人悲傷

其實這是一個67-73年代的研究結果,當時婦女在經濟和各方面,通常比較倚賴男人,所以喪夫是一大困難,以致有如此研究偏見。今天研究表示,婦女本來比較容易患抑鬱症。如果考慮這個因素,男人失去親人時,悲痛更深。 

4)迷思四﹕悲傷無上境

羅斯雖然發表「哀傷五階段」,但她也說﹕「實際上,傷痛是無止境的。」可是,近年研究顯示,一般人需要大概六個月的時間,可從悲傷中走出來,之後,約有一半人沒有震驚、絕望等心理問題。大部分人都有恢複的能力,是什麼原因叫人能恢複,經濟能力顯然是一個原因,但研究員未有定論。 

5)迷思五﹕輔導有幫助

現在很多地方,如醫院等地,都提供「善別輔導」,甚至有收費$995美元三天的善別工作坊。根據最新研究,沒有研究證據顯示,「善別輔導」的幫助比「時間醫治傷痛」更有效。事實上,絕大部分人都能從傷痛中慢慢走出來。

 

聖經怎樣講?

1)基督徒面對死亡

肉身死亡是人類犯罪的結果,是一個咒詛,一個審判,無可避免。「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羅五12但因基督已經戰勝死亡,所以基督徒不必懼怕死亡!「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裏?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裏?……感謝 神,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林前十五55-57)所以聖經稱基督徒的死為「睡了」。

所以我們看見聖經人物都不以肉身死亡為一件可怕的事。保羅說﹕「我們在這帳棚裏歎息,深想得那從天上來的房屋,好像穿上衣……是更願意離開身體與主同住」(林後五2,8)又說自己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腓一23)當西面看見嬰兒耶穌的時候,他說﹕「主啊!如今可以照你的話,釋放僕人安然去世」(路二29-30

原來肉身死亡不是基督徒的最終結局,我們「等候得著兒子的名分,乃是我們的身體得贖」(羅八23)「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那時經上所記『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林前十五53-54)最後,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啟二十一4)何等榮耀的盼望!

 

2)基督徒「三階段」

所以,和基督徒談死亡,應該和非基督徒有極大的不同,因為我們的展望完全是兩樣!雖然暫時離別會帶來傷痛,但我們不需要新研究就可能知道,傷痛不是無止境的。基督徒恢複的能力應該更高,研究員觀察到經濟能力是使人恢複的一大原因,但未有定論,不過我們可以告訴世人,我們的信仰、盼望、和聖經裏的應許,足夠讓基督徒恢複。「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裏,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 神,不是出於我們。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裏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林後四7-9

至於其他方面,如天災人禍,甚或公司裁員。我們也不必須新研究告訴我們,這個理論不適合大部分人,因為它不適合基督徒。聖經應許﹕「你們在我裏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十六33)「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 神。 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四6-7)所以若要「表達傷痛」,最好是向神表達。

「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 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裏的」(羅八37-39)阿們!

那麼,也許可以這樣說,無論遇見什麼困難,基督徒有「三階段」,就是﹕心裏作難、向主呼求、心裏平安。

 

基督徒和世俗心理學

雖然這理論是眾多被新研究推翻的心理學理論之一,我們可以趁這個機會思想一下基督徒應該怎樣面對世俗心理學﹕

1。心理學理論向來隨著時代、隨著專家變遷,不是真理,不過是一些學者(其中多是無神論者或 / 和新紀元人物)的個人意見,基督徒何必放棄上帝所賜的永恒真理——聖經,反追隨專家意見漂來漂去?

2。新的研究擔心這樣的理論,雖看似無傷大雅,但卻限制了人面對和處理傷痛。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留意,因為很多時候,基督徒被一些流行心理學洗腦,所以帶著有色眼鏡看事情,以至冤枉好人。試想,若有一位姐妹喪夫,她沒有經過羅斯的臨終五段,教會其他人可能怪責她「不愛丈夫」、「心理不健康」、甚至「來自不健全家庭,以至不能傷痛」。。。

3。最稽的是﹕根據最新研究,沒有研究證據顯示,「善別輔導」的幫助比「時間醫治傷痛」更有效!那麼,教會牧長們又何必須推薦弟兄姐妹們見心理輔導?痛失親人只是一個好例子,事實上,近代研究已經證明,輔導有效的原因不在於心理學理論,當輔導成功,主要原因是﹕(1)當事人願意改變;(2)輔導員的人際品質;(3)對話本身。請參見「心理學的效用」。那麼,為什麼我們不放棄心理輔導,改用聖經輔導?

4。最後必須一提,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慢慢轉向新紀元。因為研究頻死經歷,以至她認為「沒有死亡」,人人死後都到「上帝那裏」。[2] 因為她的工作,她後來對靈魂出竅、靈媒、通靈等事情非常感興趣,甚至和死人來往。[3] 基督徒願意向新紀元人物學習嗎?

 5。事實上,教會裏還有很多不合聖經、過時落伍、甚至是新紀元的流行心理學,例如「自愛、自尊、自信」和「不健全家庭傷害」都是好例子,請參見「已經被推翻的流行心理學 」。敬勸所有信仰純正的教會和信徒,整理一張清單,看看教會講台、基督教刊物、信徒腦袋裏,有多少這樣值得撇棄的東西。

 



[1] 概括自﹕Ruth Davis Konigsberg, “Good News About Grief,” TIME, January 24, 2011, p. 42-46.[2] 見﹕Elisabeth Kubler-Ross, The Wheel of Life: A Memoir of Living and Dying (New York: Scribner, 1997).[3]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s.v. “Elisabeth Kübler-Ross.” (http://en.wikipedia.org/wiki/Elisabeth_K%C3%BCbler-Ross#cite_ref-7)

 

 

分享於:https://www.facebook.com/lois.chan.568/posts/285089448349564

 

 

 

 

回「泛濫到處的流行心理學錯誤」頁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