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真我假我:心理学和东方宗教交汇之处

张逸萍

 

 

我们都听到有口号说:「活出真我!」甚至有教牧人员告诉你:这是良好的基督徒品德之一。[1]  

什么是真我?什么是假我?如果按常理去想,「真我」(true self)当然就是:自己本来的、真实的面目;「假我」(false self)就是戴上假面具,让别人看不见真实的自己。 

让我们先问:「真我假我」这个名词何来?是谁发明的?很清楚,它并非来自圣经。反之,印度大师、佛僧、心理学家、流行心理学、新纪元人物、甚至基督教的灵修大师都谈论它。 

那么,这是否令你非常好奇呢? 

 

活出真我,不问好坏

这个真正的我,是良好的?拙劣的?健全的?病态的?强壮的?软弱的?圣洁的?邪恶的?下面有两位基督徒心理学家,他们就有不同意见: 

《心灵关顾》的作者、基督徒心理学家贝内尔(David Benner)说:「当我们愈来愈似基督,我们就愈来愈接近真我。」所以我们应该「做个不节不扣的你,是神所喜悦的,因为你的真我在基督里扎根。……因此,我们的召命乃是成为那个自我。」[2]换言之,一个不节不扣的我,即是真我,是良好的、是像基督的、是蒙神悦纳的。 

另一位基督徒心理学家,畅销书《过犹不及》的作者克劳德(Henry Cloud)说:人人都有一个「理想的我」和一个「真我」。理想的我是强壮的和良好的,真我是软弱的和有罪性的。他引用保罗在罗马书第七章所讲到的内心挣扎,来说明真我的真实性。他认为,心理健康的一大要点,就是要对这个真我采取无批判的态度。[3] 克劳德即是说,虽然真我是软弱的和有罪性的,我们仍然必须坚持「活出真我」!

所以管不了真我是怎样的,我们都要接纳它、爱护他、珍惜它、滋养它,包括它的优点和劣点。「我就是这样子的,我不虚假,不装模作样,我的行为必须反映自己的思想、原则、价值观。」这个叫做「对自己诚实」。

例如,心理学教授曼弗雷德.弗里斯(Manfred Kets de Vries )说:「活出真我意味著忠实于自己……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生活,……活出真我也意味著敢于接受自我,而不是扮演他人。它不仅表现在展示自己的强项,也包括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弱点和不完美……[4]

圣经是不是说:我们的本来面目、不节不扣的我(真我)是像基督的?善良的和圣洁的?若不然,我们仍需接纳它?

圣经对人类的本来面目从不恭维,它说,我们的本相是败坏的,并「死在过犯罪恶之中」(弗二1);我们的旧人「心地昏昧,与 神所赐的生命隔绝了,……良心既然丧尽,就放纵私欲,贪行种种的污秽。」(弗四18-19)。「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 神的荣耀。」(罗三1023)可看见真的我并非「神所喜悦的」。

现在我们却因著相信耶稣,获得新生命,但这个新生命是未有充份长成的,直到见主的那一天,基督徒活在世上,天天都要靠著主长进,正如圣经所讲的:「脱去旧人,和旧人的行为,穿上新人,这新人……正如造他的主的形像。」(西三9-10)可见「穿上新人」在乎「脱去旧人」,或者说:基督徒若要长进,必须治死自己、对付自我;「把肉体连肉体的邪情私欲同钉在十字架上了。」(加五24)所以我们不能纵容真我!

 

自主自治、消除内疚

若要活出真我,必须漠视善恶好坏。问题是,神赐人良心,即使非基督徒也有不同程度的道德感:「没有律法的外邦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并且他们的思念互相较量,或以为是,或以为非。」(罗二14-15)恐怕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避免良心责备;世界上没有一个社会,没有一个地方,可能没有道德标准。 

结果,心理学家们,无论基督徒和非基督徒,都劝告我们:(1)摆脱罪咎感(2)不要被生命中的权威压制(3)自己决定善恶标准(4)自爱。 

例如,自尊(self-esteem)权威,心理学家布兰德(Nathaniel Brandon)说,「解决这类罪咎感的办法,就是留意真我的声音,要尊重你自己的判断,超过尊重别人的信念。[5]另一位流行心理学家,《家庭会伤人》的作者,布雷萧(John Bradshaw)相信,自爱可以叫真我显露。人若要活出真我,他不能被父母所强加的「应该」和「必须」所限制。相反的,一个来自不健全家庭的孩子却放弃他的真我,披上假我。[6] 基督徒心理学家亦五十步笑百步,例如克劳德说:「如果我们遵守规则,和别人一样,我们就会失去真我。」[7]  

「真我瑜伽」的贺素莲(Mado Hesselink)表示,当她学习冥想之后,她发现自己最大的转变是:少担心什么是对?别人喜欢与否?是否表现得酷?虽然还不能完全如此,但已经能安然做自己。……自己表面上的不完美,就看似自然的美。于是更愿意表达自己当前一刻的真理[意见],不需说服别人,得到他们的赞许。[8] 

圣灵「来了、就要叫世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约十六8)。当良心责备的时间,努力鼓励自己不要内疚,不是圣经的办法,反之,我们应该悔改,面对问题。 

我们应该真诚,不戴假面具,这是对的;但我们也应该抑制自己不良的冲动和欲望。节制和戴假面具是两回事。圣灵所结的果子之一就是「节制」(加五23),圣灵在我们心中撤底地改变我们,所以节制不等同戴假面具;反之,装假就好像假冒为善的法利赛人「粉饰的坟墓,外面好看,里面却装满了死人的骨头,和一切的污秽。」(太廿三27)。 

至于「是否表现得酷?」或「我不如别人富有、漂亮、聪明」等等,并没有得罪神,我们不需要去改变自己,更不必装假。假若他人的「应该」和「必须」与圣经原则无关、甚至相反,那么,我们不必理会。说到底,我们只需按照圣经原理行事,在神面前良心无亏。 

 

假我何来?父母所害

既然都异口同声地说:假我要不得,我们必须寻找真我,那么,在寻找之先,是否需要先问:假我何来? 

在心理分析界首创「真我假我」概念的威尼考特(D. W. Winnicott)认为,母亲必须全心关注婴儿的需要,并能及时给予满足,例如饿了马上喂奶。于是,婴儿以为自己的愿望创造了现实,所以逐渐发展出真我,它形成之后,儿童才能走向心理健康的坦途。如果母亲不能满足婴儿的各种需要,儿童就会感受到被忽略和误解,他会被迫关注并应对外部世界的要求,过于抑制其本性,从而形成所谓假我。[9]  

同时是瑜伽老师和心理辅导的寇培(Stephen Cope)表示,根据瑜伽的观点,假我是因抵抗某些能量而成的。瑜伽相信,太初之母(shakti,或作力量)自由流过我们的肉身和灵性部分,但因为我们被环境约制,而抵抗它,所产生的现象,就是假我。换言之,因为我们环境中的「母亲」,不能叫我们的物质身体完全愉快、不能帮助我们栖息于这个苦与乐的世界中、不能教导我们处理物质界的感受,所以我们向宇宙性的母亲封闭。渐渐,我们还以为假我才是真正的我。[10] 

所以,寇培归纳假我的成因如下: 

1。人若想能和自己的身体同步合拍,我们的环境必须对我们有适当的反应。如果我们在幼年发育阶段,未能得到合适的爱护和滋养,假我就会出现。这就是心理学家威尼考特的理论。 

2。瑜伽有一个信念:「现在绝对没有问题」,但有一些人无法接受。总有挥之不去的「我有问题」的感觉,乃因幼年时,父母或权威错待了我们,结果,我们反误以为是自己的错。 

3。环境、父母、权威给我们的一套「应该」,可是当我们达不到这些强加给我们的理想,我们就会经历到烦躁不安、空虚和恐慌,假我就是在这些压力之下产生的。[11] 

寇培继续说,用西方心理学的话来讲,假我是在受苦;瑜伽亦然,视假我为寻道的绊脚石。[12] 为此,瑜伽大师、佛僧等教导我们,必须摆脱假现象、错误的信念,寻找真正的现实。[13] 若要医治假我,就要让真我露出头来,所以我们要帮助人接受人性的各方面。[14]  

总而言之,虽然瑜伽使用比较玄学的观念和术语,但是印度大师和佛僧的教导,基本上和流行心理学调和。他们使用不同的话说:父母、权威、宗教、道德、环境,都是伤害了我们,所以产生假我,而真我被掩没了。 

不但心理学家和东方宗教士这样教导,新纪元圈子交鬼的人所交上的邪灵也同意:我们因为习惯性地放弃自己的权利,所以失去真我。于是导灵们劝告我们,要活出真我。这样,我们才不让别人决定我是谁,也不会按照他人的期望而行动。 [15]  

 

更深含意:泛神论

若再深一层去看,原来印度大师和佛教和尚的真我假我概念是基于泛神论

1。他们都以物质世界为幻觉,所以血肉之躯的「我」也是幻觉,是谓假我;灵界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所以那个灵性的「我」才是真实的我,是谓真我。 

2。为什么物质世界是一个幻觉呢?原来这和印度教的基本上帝观——泛神论——有关。印度教的神叫做梵天(Brahman),它就是一切,只有梵天才是存在和真实的。据说梵天把自己变作万物,然后以幻觉遮盖之。这个幻觉就是我们所看见的整个宇宙,包括所有的星球、天空、江河、高山、动物、植物、还有全人类。 

再看他们的话,就更清楚了: 

「释迦牟尼佛用大海做比喻,把大海比作自性,我们这芸芸众生是什么?是大海里面起一个水泡,浪花一冲水泡就很多,一个水泡个个都执著它是我。什么时候水泡破掉了,才晓得大海是我,水泡是假我,大海是真我,才晓得自性是真我。……认识大海了,才晓得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法统统是我,不再分别了,那真的叫觉悟。树木花草、山河大地跟自己什么关系?我,是真我。」[16]

一位现代瑜伽老师说:「密宗(Tantric)瑜伽形容两个交织在一起的世界:灵体的世界和物质世界。灵界是不变的和完美的;物质世界是不断地迁移、在隐和现、无知与了解、正和负之间悸动。这两个世界都非常真实,却是清楚地不同。」那个在改变的物质世界中的我,是假我;那个和「宇宙我」相连的是才真我。[17]

心理学家接纳泛神论的,大有其人。例如在《家庭会伤人》中大量使用真我假我概念的布雷萧说:「我们和宇宙原为一……这个世界是一个系统,而我们是其中的一部分、又是整体。以我们自己的方式,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宇宙。」这正是多世纪以来,很多伟大的灵性大师所教导的,「我们本为一,现代科学才开始明白这个永恒智慧。」[18]

圣经并不同意泛神论,它清楚地说,只有圣经中的神才是真神「天上地下,惟有耶和华他是 神;除他以外,再无别神。」(申四39)圣经又清楚地说,我们不是神,因为耶和华神说:「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除我以外,再没有真神。」(赛四十四6)如果除耶和华之外没有真神,也即是说,没有人,没有其他任何创造物是神。 

圣经又说,神和 的创造物是分开的:「那可称颂独有权能的,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就是那独一不死、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里、是人未曾看见、也是不能看见的。」(提前六15-16)如果神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地方,没有人能看见 ,那么, 和我们之间有一个洪沟,我们可以按逻辑推理:我们不是上帝、不是上帝的一部分、并非与 本为一。

 

寻找真我、瑜伽冥想

说到此,不管是谁的话,怎样表达,难道最重要的还不是把那个被压制、被埋没、失落了的真我找回来吗? 

从上边对真我假我的描述而观,父母和权威对我们施与压制,我们为了讨好这些权威,接受了他们的「应该」「必须」,于是真我被埋没、假我出现。那么,怎样寻找自己的真我呢?当然是摆脱他们的束绑、顺从自己的意思、增强自信、学习说『不』、自主自治、自爱等等。 

除此之外,我们也看见他们推荐各种冥想技术为寻找真我之途。先看东方宗教:

《瑜伽经》:「最高的冥想是由真我与宇宙联合而产生真理、明辨、喜乐的知觉」(17[19] 前边讲到的瑜伽老师贺素莲的整个「真我瑜伽」的观念就是建筑在「瑜伽冥想能把人的真我找回来」的观念上。[20]

大道济世坛:「若要修成『真我』的时候,你就必须与原来的那个灵来相聚在一起」,「而这个原来的你,就是一个灵性的你,来会合、……而滙聚成一体,成为真正的你,……那么才是『真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我』。」[21]

换一句话说:从父母而来的物质身体就是假我,当你修行(瑜伽、禅座、冥想)时,你便会和宇宙合一,遇见灵体,和它联合,于是找回了真我。

至于心理辅导界,大不乏类似的建议:

例如:布雷萧的《家庭会伤人》书中讲到,我们人人都来自不健全家庭,因为我们的父母和权威都给我们很多「应该」和「必须」,以至我们失去真我,养成假我。他所推荐的康复之途,随了明白自己怎样被家庭伤害,然后接受心理治疗之外,他更推荐冥想类的办法:(1)催眠术中回到往日,发现受伤的经历;[22]2)各种冥想和心像(imagery)来接触自己的内在孩子(Inner child);[23]3)寻找真我,而寻找的办法就是要明白人有超越的意识形态,使用各种冥想技术,接触那个「上帝我」,即真我。[24]

冥想的技术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名字也有很多变化,但当人进入冥想状态(或称变异意识、更高意识等),他们常有一些共通的经历,其中之一就是明白自己和宇宙合一、或者遇见灵体,于是「找回真我」,就是上边这些语录所讲的。所以人不可能凭头脑理智接受泛神论,只有在冥想经历之后,才能接受。冥想还有很多后果,另一常见的是:思想改变,包括宗教道德观念。

可是:「冥想——倒空头脑,先甜头、后祸害」。

 

两者交汇

所以,寇培总论说:「非常有趣,瑜伽的观点和西方心理学的答案在此交汇。」[25]

寇培是一个现代人,虽然是一个瑜伽老师,但也是一个心理治疗员,所以他能使用很多现代心理学术语,讲论东方宗教玄学思想。其他心理学家未必能有同样的表达。

但若再深一层去看,虽然东方宗教表达得比较玄,心理学家表达得比较现代化,而且他们所强调的,稍有不同,但是二者相当和谐协调:

1。他们都有真我假我的观念。

2。都鼓励人活出真我,因为假我要不得。

3。都不关心真我是好是坏,者说真我是好的。

4。心理学比较常说,假我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环境、父母、权威迫害的结果;东方宗教比较少这么讲,但不是没有,或者用语比较含蓄。

5。东方宗教通常鼓励各种瑜伽禅座等冥想办法,以寻找真我;今天的心理学家愈来愈流行使用各种冥想技术寻找真我,因为今天「心理学和新纪元界线难分」。 

 

灵修神学

一位瑜伽老师说:至于瑜伽,只有一个问题和一个解答:问题就是我们忘记自己是谁;解决之道就是再次记得自己是谁。[26] 净空法师:「我们学佛,学佛最后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把我找回来,真我找回来。」[27] 换言之,这些东方宗教人士都以他们的信仰的宗教经历为寻找真我之途。 

有一件事令人不安:基督教里的灵修神学家们和应著说:「阿们!」如果留意灵修神学的文献,不难发现,他们也大谈真我假我,而且视宗教经历为寻找真我之途。 

今天灵修神学的一位代表人,梅顿(Thomas Merton),「形容这不断的悔改为一自假我达至真我的旅程。我们的真我乃是神创造我们要我们成为的所是——那活出爱、喜乐及平安生命的人。……所有的罪都源自一个假设,以为假我……是生命根本实现……追求权位、名声、知识……发现真我之路始自一份觉醒:晓得自己『正被一个虚幻的位格——假我——所掩盖。』」[28] 

为什么梅顿讲的话有点像东方宗教?这个一点不奇怪,原来他从「禅宗和古典道家中汲取智慧」,所以他「强调静观乃一生活方式……在静观中,我们披露真我,归回神内在的真正身分。」「静观不仅是抛掉假我面具的过程,也是将神所认同的真我予以确认的途径。」[29](静观乃冥想的一个方式和名字。) 

这又一明证,灵修神学,不是一般基督徒心目中的灵修,它最终不过是冥想,请见「灵修神学:不值得冒的险  」。 

中国教会的灵修神学家王志学亦说:「寻回真我的经历是寻找神的历程,回到真我的道路是回归神的道路。」他继续说:「我们却必须从世界退回到灵魂的深处,在那里寻找神,与 相遇(世界神),这过程会慢慢帮助我们得到真正的自我认识。……寻回真我的历程也是祷告的历程,是进入旷野,在那里追求清心、经历安息和对付假我。……在祷告中,假我渐渐剥落死去,我们经历了『现在活著的不再是(假)我,乃是基督在(真)我里面活著』(加二20),这是与基督深深联合的体验。」[30] 

真我是否就是今天活在信徒心中的基督?未信主之前的那个罪人就是假我?这样讲合圣经吗? 

 

新人旧人 

原来圣经从没有「真我、假我」的观念,却有「新人、旧人」的观念。那么,我们可否把真我当新人?假我当旧人?差不多,算了罢,可以吗?现在让我们先比较一下: 

A)旧人不是假我 

旧人是在罪上死了,与神的生命隔绝的结果。 

旧人「存虚妄的心行事……心地昏昧,与 神所赐的生命隔绝了,都因自己无知,心里刚硬;良心既然丧尽,就放纵私欲,贪行种种的污秽。」(弗四17-19)「我们在罪上死了的人」,受洗是表明自己归入 的死,「我们的旧人和他同钉十字架。」(罗六1-7)这些经文都指出:旧人因著罪,是败坏透的。 

根据上边心理学家们和东方宗教人士所讲的:假我是被父母和权威伤害的结果,或者不明白「自己就是神」的结果。可见旧人不是假我。 

B)新人也不是真我 

1。旧人需要救恩 

从上边的陈述,真我本来是良好的,不需要救恩,只需拒抗权威所加的「应该」和「必须」,或实践者瑜伽冥想,可以把它找回来。 

既然旧人因为没有神的生命,所以败坏,那么,第一重要的是要重生得救。万幸,「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神]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弗二5),「信他名的人……乃是从 神生的。」(约一12-13)这个新的生命,就是圣经所讲的新人。 

2。最重要——新人不是从旧人改良而来 

所以最重要的是:新人不是从旧人改进而来,因为这是一个完全新的生命,是因为信耶稣,神赐给我们的新生命。 

圣经说:「人有了神的儿子就有生命;没有神的儿子就没有生命。」(约壹五12)「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约二十31 

3。旧人需要被钉死,让新人长大 

我们得著生命之后,还须把旧人天天钉死,新的生命才能渐渐长大。 

圣经说:「脱去从前行为上的旧人……要将心志改换一新,并且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著 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弗四22-24)脱出就是要把它钉死:「我们的旧人和他同钉十字架,使罪身灭绝,叫我们不再作罪的奴仆。」(罗六6 

根据心理学和东方宗教,从假我到真我的过程,没有救恩,没有钉死。所以基督徒不应该把「真我假我」「新人旧人」混为一谈。 

 

结论

请勿以为这不过是一个神学问题,或者文字或哲学上的争论,所以混淆「新人旧人」「真我假我」无伤大雅。 

事实上,真我假我不但是合圣经的心理学理论,也是印度教和佛教的观念,更是邪灵的直接教导请完全撇弃它

 

 

 



[1] 例:王国江「卓越基督徒的七种习惯」(http://gracetw.hkhosting.com/files/notes/Habbits2.pdf[2] 贝内尔,「做回真我的礼物」,贝内尔、克莱布、蒙加里主编,《真我/假我:为真实灵性更新而设的论坛》(香港:天道书楼2005年),页85-87[3] Henry Cloud, Changes That Heal: How to Understand Your Past to Ensure a Healthier Future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2), p. 175. [4]探索人性活出真我」(http://www.inseadknowledge.com.cn/trad/Manfred-quest-for-authenticity-090904.cfm[5] Nathaniel Branden, How To Raise Your Self-Esteem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88), p. 73-76. [6] John Bradshaw, Bradshaw On: The Family: A New Way of Creating Solid Self-Esteem, rev. ed. (Deerfield Beach, FL: Health Communications, Inc. 1996), p. 76-77. [7] Cloud, Changes That Heal, p. 103. [8] Mado Hesselink, “A Tale of Two Yous” (http://trueselfyoga.com/) [9] 蔡飞,「亲子互动,满足需要,人格养成——关于家庭教育的人格心理学省思」。(http://www.blogchina.com/20090706751830.html[10] Stephen Cope, Yoga and the Quest for the True Self (NY: Bantam Books, 1999), p. 96. [11] Ibid., p. 90-95. [12] Ibid., p. 90.[13] Ibid., p. 96-98.[14] Ibid., p. 166-67.[15] 例:Sanaya Roman, Personal Power through Awareness: A Guidebook for Sensitive People (Tiburon, CA: H. J. Kramer, 1986), Ch. 7. [16] 净空法师:真我假我。(http://www.xuefo.net/show1_48364.htm[17] Mado Messelink, “A Tale of Two Yous” (http://trueselfyoga.com/) [18] Bradshaw, Bradshaw On: The Family, p. 251-52. [19] 《瑜伽经》----冥想禅定之经典http://www.dgyoga.com.cn/question/17.html [20] 见:http://trueselfyoga.com/ [21]大道济世坛:「真我假我」(http://cosmos.org.tw/etion/wumin/teaching/turth&false.html[22] 约翰.布雷萧著,郑玉英、赵家玉译,《家庭会伤人:自我重生的契机》(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82年),页283[23]同上,页287[24]同上,第十一章「返璞归真」。[25] Cope, Yoga and the Quest for the True Self , p. 90. [26] Ibid., p. 65. [27] 净空法师:真我假我。(http://www.xuefo.net/show1_48364.htm [28]谭沛泉,「变得真实:梅顿与真我」,贝内尔等编,《真我/假我》,页166-67 [29] 同上,页168-70[30] 王志学,《经历神:退修默想导引》(香港:基道出版社,2004),页164-65

 

    

分享於:http://blog.sina.com.cn/s/blog_c036712e0101g18w.html

 

 

 

 

 

回「心理学和新纪元运动

回「中国基督徒需要批判心理学主页

回「真道争辩护教学」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