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督徒角度看「沙维雅」的「家族治疗」
张逸萍
家族治疗(Family
Therapy)的先驱,沙维雅(Virginia Satir,或作萨提亚、萨提尔)的书籍,可以一美元的价钱,从网路上的旧书商买到,表示已经过时落伍。虽然如此,她和她的教导,却仍在东南亚中国人圈子大有影响。
沙维雅的写作流露著一股母性的亲切,而且谁会反对「家族治疗」这样正派的名字?何况她的写作中,并非没有常理。例如,她说,夫妇之间不能只靠性欲相吸引,因为正常人都会被异性吸引,「一个每天的关系,所需更多。」[1]可是,谁不知道?哪用专家告诉我们?然后,她继续说,一对夫妇有三个部分:你、我、我们。这些三部分都要互相成全。[2]关键是:怎样成全呢?基督徒可以清楚看见,她的办法是人的智慧,最后流于新纪元。
人本主义
除了最晚期的写作,她的理论可谓人本主义流行心理学。意即,她不知道有神,不知道人有罪,人性本善,所以人际问题都是误会,沟通不良之故。她也视自尊自信(self-esteem)不足为罪魁祸首。不但如此,她亦相信,人有力量,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
(1)人性本善,没有罪恶
例如她说:良好的父母知道,孩子并不是故意做坏事。人若有破坏性行为,定是有误会,或者这人的自尊十分低落。[3]
她接著说:「人若伤害他人的自尊,都是因为不谨慎和没有留意,多是无心的。」[4]
这正是人性本善的哲理。
圣经说:「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耶十七9)所以,人性不是本善。而且,人的行为是他内心的表达:「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四23)任何人,如果诚实自问,都会承认,不良行为或人际困难,还有很多原因,不止于误会、无心之失、自尊低落这样简单。但是,归根究底,自己或他人的罪恶,甚至广至全人类的罪,都是祸害的源头。世俗的辅导理论不能认识这一点,基督徒却不可不知。
(2)人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
当然,宇宙间没有绝对的「人性本善」主张者,沙维雅亦不例外。她说,人可以很建设性地使用自己的力量,也可以很破坏性。[5]
人若可能行善,也可能行恶,那么怎么办呢?她表示:「我们可以选择,负责任地去选择。」[6]
她鼓励她的读者对自己说:「我能丢弃那些不适当的,保留那些适当的……我属于自己,所以,我能操控自己……」[7]
这些话,也呈现了她的人本思想,因为人有行善的力量。
人是否有能力弃恶择善?解决自己的问题?当然不是,否则,保罗就不必感叹说:「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我真是苦啊!」(罗七18,24)何况是那些仍然「死在过犯罪恶之中……行事为人随从今世的风俗,顺服空中掌权者的首领」的世人(弗二1-2)?
(3)人的智慧
我们可以从沙维雅的《联合家族治疗》(Conjoint
Family Therapy)一书,看见她的一贯理论:父母因为自尊低落,所以争吵,结果对孩子的教导(或信息)不一致,孩子无所适从,不能认识自己,于是自己的形像也低落,导至更多的沟通困难,产生更多的不良行为。[8]
所以,家庭影响、自尊、沟通,是她的三大重要题目。现在让我们来进一步讨论这三点:
家庭影响
《联合家族治疗》一书讨论如何辅导家庭中有问题的孩子(Identified Patient,简称I. P.),根据沙维雅,有人形容这孩子为异样、犯罪、病态,可见这是她的定义。所以她的书是针对一些有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孩子和青少年。[9]事实上,她的书籍也一般性地谈及怎样教导孩子。
沙维雅似乎把孩子问题都归疚于父母争吵,她说:「痛苦的婚姻关系总是产生不健全父母。」[10]父母为什么争吵?原因是因为他们的自尊不足,所以影响家庭的互动,最后影响孩子。(容后讨论自尊问题)所以「如果要改变家庭中一个成员的行为,就是要改变整个家庭的互动。」[11]
这是她提倡家庭治疗的原因。但是,改变一个人已经不容易,怎样去改变一个家庭?
她又说,父母对孩子期望各异,或者都在争取孩子,孩子挤在父母的斗争中,不知道讨好谁,无所适从,于是心灵受到伤害。[12]孩子犯罪或有任何心理行为问题,都是父母争吵之过?有那一对父母不争吵?但为什么不见得所有孩子都变成问题儿童?即使同一个家庭,无论父母争吵的程度,孩子们都有些表得比其他的好(或作坏)。怎样解释?
虽然她并没有教导原生家庭探讨,追究父母和祖宗和三四代怎样伤害自己,但是她仍然是没有摆脱佛洛伊德派的思想。我在拙作「原生家庭探讨:不健全家庭的受害人」已经讨论过:治疗员们对家庭伤害的分析是非常主观的;除了家庭之外,人的环境、朋友、遗传等,都对人有影响;圣经教导我们「忘记背后,努力面前」(腓三13),因为有一天我们各人自己交帐;最重要的是,家庭伤害也是新纪元邪灵的教导。
沙维雅表示,没有完美的父母,但父母们需要有独特性、力量、性别、分享、灵敏、现实、和负责任。如果我们已经将基本事情的教导孩子,那么,诚实、真诚、创意、爱、兴趣、热情、胜任,就会随著而来。于是,我们就可以教导孩子关于他自己、关于他人、关于世界、和关于上帝。[13]如果教导孩子是这样简单的话,那就真的太好了,这样的观点,是典型的人性本善,世界美好。
沙维雅教导孩子的哲理属于现代化的纵容派。她表示「无论孩子或成人,处罚不能叫人变为一个更好的人。」[14]
可是,根据圣经,神是公义,又是慈爱的,所以父母应该二者兼备,而且能平衡。
自尊/自信
父母为什么争吵?沙维雅认为,问题来源是自尊/自信不足。这是标准的流行心理学!她说,人因为没有足够的自尊/自信,所以表面上表现得刚强自信,掩饰自己内心的无靠和无助,对自己说:『我不能揭露自己的无能』。但是,结婚后,两人都发现,对方并不是这样的刚强,为之而失望。[15]
她继续说:如果他们「都有自尊/自信,他们就能互相信任」。但他们不能互相信任,于是,他们在金钱、性爱、娱乐、工作、教养孩童、与姻亲关系上,都出现困难。[16]
有头脑的人能相信吗?
沙维雅说,孩子需要有自尊,需要知道自己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所以父母必须承认孩子的能力,并加以赞赏,否则他将会感到自己不重要或无能。[17]
那么,如果孩子学会走路,父母并没有任何表示,难道孩子以后就不会走路?或者,青少年学会驾驶汽车,父母并不褒扬,难道他或她就感到自己不能驾驶,或者不应该驾驶?
她又表示,「自尊/自信是我们所有人的重点,是我们自由生活的必需品。」[18]不但如此,沙维雅也和近代一般心理学家一样,认为自尊/自信不足,是一般人的病态,普遍存在于人所有言行之后。她说,人常有四类沟通形态:抚慰和解、谴责、超级讲理、漠不关心。根据她的分析,每一类的沟通形态,骨子里,都是因为感到「我并不可爱……」[19]
所以,她也非常注重沟通技巧。
总而言之,人际问题都是因为人自尊/自信不足。正如她说:「不健全行为,与自尊/自信低落有关。」[20]
可是,1992年,《新闻周刊》(Newsweek)已经对自尊/自信有很负面的报导。杂志封面这样写著:「自尊/自信的咒诅:『对自己有好感』运动有什么不妥?」[21]之后,2005年,《科学美国》(Scientific American)报导,最近研究,开始推翻一般人所接纳的「自尊是众善之泉,缺乏它,就是万恶之根」的思想。近年研究显示,提升自尊/自信,不能帮助学业进步,也不能防止不良行为;而且,高度自尊自信的人更具暴力倾向。[22]
圣经从不教导我们自尊,它说:「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KJV作Let each esteem other
…)。」(腓二3)反之,新纪元运动中的邪灵们却都努力推动自尊自信。请见本网站上的「自爱、自尊、自信」文,有更详细的讨论。
沟通万能
沙维雅说:「沟通是最主要的因素,能决定他和别人的关系,他周围的世界怎样对待他。」他生命的一切都全赖乎他的「沟通技术」。[23]换言之,沟通万能。
她的《与人接触》(Making Contact)是一本教导沟通技术的书籍。它所强调的重点在于(1)清晰,不要引起误会(2)语气需柔和(3)体态和姿势,例如眼晴必须在同一水平上相视。
她谈到一些我们所常使用的字眼,很容易引起误会。例如,我们若说:「他们说……」,这个「他们」是谁。我们应该澄清,否则传递不准确资料。甚至当我们使用「是和不是」的时候,也常引起误会,因为没有澄清。[24]
讲话应该清楚,无庸质疑。可是,假若父母清楚地告诉孩子,他必须在晚上十一时以前回家,孩子就必然不会迟归?
沙维雅赞扬一位母亲:当五岁和六岁的孩子发生争执,母亲牵著他们的手,让每个孩子把实情和感受讲出,她留心聆听,然后寻求解决办法。[25]当然,平心静气讨论事情,用柔和的话解决问题,是合圣经的。但是,优秀的沟通技术可以解决一切吗?若然,美国政府应该雇用心理学家和恐怖主义者沟通谈判。
她强调,我们谈话时,必须留意声音、语调、面对面、相视、不能背立、高矮水平一样等等。她曾经有一个例:丈夫在读报,妻子烫衣服,各忙各的,目光没有接触,一个说:「我希望你今天支付房子贷款」,另一个回应以咕噜之声。两个星期之后,他们收到房子被收回的通知。[26]
哈哈哈!如果面对面相视沟通,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那真是太好了!
很多心理学家教导,在沟通时,尽量使用「我」字,少用「你」字,沙维雅亦不例外。她有一个例:与其说「你使事情更糟」,不如说:「我觉得你使事情变得更糟」,这样可以减低控告感。[27]
实际上,两样的表达方式,是没有分别的。如果说:「你使事情更糟」,对方会质疑:「何以见得更糟」;如果说:「我觉得你使事情变得更糟」,对方不但同样地质疑,而且还会加上一句:「你是谁?有什么资格去判断?我为什么要听你的?」所以,对方的反应有可能更自卫性。
沙维雅是一个人本主义者,所以她不明白,沟通并非万能;她更不明白,话语能揭露人的内心。圣经说:「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太十二34),所以,内心比舌头重要、诚实比技巧重要、行动比嘴巴重要、祷告比沟通重要。请见「沟通能解决万事?」的讨论。
落伍理论、可笑逻辑
上文和本网站其他文章都提到,家庭伤害、自尊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落伍。沟通是否万能也值得质疑。因为沙维雅的主要写作都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完成,所以,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很多地方都显得非常过时。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她的道理并不高明,她的逻辑时而混乱。现在让我举一些例子:
(1)佛洛伊德老古董
沙维雅说,不健全家庭中的问题孩子,感受到的重担,不止于背负乱伦欲望和被阉割的惧怕。[28]她又说:「健全家庭的孩子得到父母清楚和一致的训告,他们不能对父亲或母亲有强烈的性欲。」[29]这正是佛洛伊德的恋母杀父狂(Oedipal Complex)!
当她讲到孩子必须有自尊的时候,她强调『性』的问题。[30]
她说,孩子会问:「我有生殖器官、有性别、在别人面前显出我是男是女,妈妈(或爸爸)会有什么反应呢?」[31]我十分怀疑孩子会不会这样想,这是心理学家们的狂想曲吗?他们有没有任何证据?
虽然沙维雅表面上似乎不同意佛洛伊德的恋母杀父狂,但上边的语录显示,她仍然被囚困于佛洛伊德的老古董中。今天人早已经丢弃了这样的理论,耻笑佛洛伊德为性爱狂。
还有一点,沙维雅更不知道,今天人已经使用遗传和基因解释行为。她曾说,父母因为自信不足,所以认为自己对孩子没有足够的影响力,于是说:『他生出来就是这样子的嘛。』[32]
可是,2000年,《新闻周刊》(Newsweek)有一期专门讨论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其中报导说,现在很多研究显示,性格是与生俱来的。[33]
我们不能怪她,因为她死于1988年。[34]
心理学理论向来随著时代、随著专家而改变,可见这些理论并非真理。
(2)不合常理的逻辑
读沙维雅的书,不难看见一些不能通过常理的地方。现在随便举一些例子:
她曾经使用一个例子,说明我们没有使用我们的眼晴。她说,六十岁的母亲,称四十岁的儿子为「my
baby」,是因为她没有留意看一看儿子的近照,忘记使用自己的「视觉」。[35]
任何母亲都会告诉你:这是荒谬的话,母亲不是瞎眼,看不见儿子已经长大,她们不过表达自己对儿子的感情,自己仍然很爱儿子,好像当年他还是一个婴儿一样。
沙维雅说,如果父母承认孩子的能力,承认他的性别,于是孩子可以有足够的自信,终能离开父母,否则,他变成一个自尊低落的人,即使身体已经成熟,但仍然留在父母家中。[36]
那么,那些反叛的、离家出走的青少年,是否因为自尊自信十足?其次,孩子长大离家,或选择留在家中,有很多原因,沙维雅是否头脑简单了一点?世界上没有一个道理可以解释一切事物。
还有一个例子:一青少年逃学,父母威迫利诱都无济于事。她发现,原来父母二人都学业无成,所以把学业成功的理想加于孩子身上,于是孩子感到被控制。当她辅导这个家庭时,她让父母和孩子都把自己的期望表明,于是孩子不再感到被控制,回到学校继续学习。[37]孩子无心向学的原因甚多,例如,坏朋友的引诱、自制能力不足等等,为了摆脱父母控制的因素有多少?即使这是例子中孩子的问题,当他回到学校之后,他岂不是仍然要学习抵抗诱惑?
沙维雅说:当一男一女「结婚时,他们并不知道,在获得的同时,也需要『付出』。」所以两人都觉得,自己无可付出,如果要付出,也是非常不甘心地付出。[38]
这不是不知道,也不是自尊不足的问题,这是自我中心的罪性!非基督徒也许不会想到罪的问题,但是,基督徒应该很容易识破。
沙维雅是个好例子,提醒我们:不要盲目接纳心理学理论,至低限度要用常理去批判。
新纪元思想、冥想观想
沙维雅后来在美国加州的伊西林(
Esalen
)担任课程计划主任。[39](伊西林是美国新纪元运动的大本营,经常开设各种新纪元技术课程,教导冥想、催眠术、瑜伽等。)所以,没有人会奇怪,沙维雅在后期的书籍中,教导冥想观想。事实上,她的写作老早展现新纪元思想。
(1)道德相对
《心的面貌》(Your Many Faces)一书将个人的内心挣扎,各种情绪,化为舞台角色。它说,人有如被关于感情的监狱,人心中充满各种矛盾的感情,如愤怒、操纵、妒忌、羞耻等等。[40]
她解释说,人之所以被囚,因为我们的权威人物曾给我们一些『应该』,我们遵守这些『应该』以讨好他们。[41]但这些规则并不适合所有情形,所以我们大部分人实在是「根据不可能和不人道的规则生活;另一方面,我们为此内疚或生气。」[42]我们若从新的角度去看事物,就可以发现还有其他路可走。[43]
那就是说,人自己决定什么是『应该』『不应该』,或应该不应该有『应该』——典型道德相对论者的话。世俗人士没有圣经为最终权威,所以自行决定『对、错』,但基督徒却不能接受这样的哲理。
(2)反抗传统家庭和性爱观念
沙维雅预测,2020年的家庭将会和她写《家庭如何塑造人》(Peoplemaking)时(1972)的家庭,有很大的不同:离婚不再是悲剧,倒是好事;我们将有更大的堕胎自由;婚前性行为更流行等等。她继续说,那时人最注重的不是传统家庭,而是自尊和自尊所带来的利益。[44]
今天只是2008 年,但沙维雅的预测早已经应验了。
她说∶我们可以把那些一向被视为『坏』的行为看作『变化方式』。例如,人若结婚离婚三次,与其把它当作缺点,不如把它当作人类行为上的变化。此人结婚时,大可签写有期限的婚姻合约,每三到五年,重新签约。那些有婚外情的人,也不必被视为『通奸』,他不过是表达著正常人的需要。说到底,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都史有前例,我们为什么不能有小组或团体的婚姻?[45]
你愿意这样的家庭治疗员来指导你吗?我想你会摇头。但是,这样的书籍,居然有基督教单位开班讲授![46]
(3)冥想观想
1988年,沙维雅修订《家庭如何塑造人》(初版于1972年)为《新家庭如何塑造人》(New
Peoplemaking),加入了一章,教导冥想和更明显的新纪元思想。当今天世俗人总论她的贡献时也说:「虽然她不喜欢使用催眠治疗一词……但她使用的技术中含东方冥想和灵性事物。」[47]
她说,五十年前,没有人认为宗教和灵性事情可以和非宗教性的事物[心理治疗]相提并论,但是,今天情形就不一样了。人要成功地生活,就需要和那能力源头(生命的力量)接触,这源头有很多名字,包括上帝。她相信,我们是神圣的,我们有一个管道,可以直通于这个宇宙性的智能。这管道就是冥想、松弛等技术,还有提升自尊。[48]
然后,沙维雅教导如何冥想:找一个舒适的位置坐下、闭目、留意自己的呼吸;在你的内心,告诉自己「我欣赏我自己」;下一步,观想自己和你的创造者相遇;然后沙维雅详细描写观想些什么,并鼓励读者尽量去感受观想中之事物:看、听、摸、嗅。最后,她建议我们常常这样做。[49]
这正和所有灵异人士、灵媒、新纪元邪灵,甚至其他心理学家所教导的冥想办法一模一样。请见「新纪元运动(二)次要信念」、「新纪元运动(三)各种技术」和「冥想
」的讨论及例子。
结论
基督徒辅导们,何苦在一大堆落伍的理论、不合常理的逻辑、已经被证实为无效的观念、新纪元思想、新纪元技术中,寻找不违反圣经原则的普通常理?不如放弃人的智慧和世俗虚谈,专心从神的话中,探讨人生问题的答案。
[1] Virginia Satir, Peoplemaking (Palo Alto, CA: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Inc, 1972), p. 126.[2] Ibid., p. 127-28.[3] Ibid., p. 17.[4] Virginia Satir, Making Contact (Berkeley, CA: Celestial Arts, 1976), “Goals For Me” section. (There is no page number in this book.)[5] Ibid., “Congruence” section.[6] Ibid., “Congruence” section.[7] Ibid., “Goals For Me” section.[8] Virginia Satir, Conjoint Family Therapy, rev. ed. (Palo Alto, CA: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Inc, 1967), p. 95-96.[9] Ibid., p. 39.[10] Ibid., p. 2.[11] Ibid., p. 3.[12] Ibid., p. 28-31.[13] Satir, Peoplemaking, p. 228-29.[14] Ibid, p. 209-10.[15] Satir, Conjoint Family Therapy, p. 8-9.[16] Ibid., p. 12-13.[17] Ibid., p. 46.[18] Satir, Making Contact, “Goals For Me” section. [19] Ibid., “Power / energy takes many forms . . . ” section. [20] Satir, Conjoint Family Therapy, p. 96.[21] Jerry Adler, “Hey, I’m Terrific!” Newsweek (17 Feb., 1992): 48-50.[22] Roy F. Baumeister, Jennifer D. Campbell, Joachim I. Krueger and Kathleen D. Vohs, “Exploding the Self-Esteem Myth,” Scientific American (Jan. 2005): 84-91.[23] Satir, Peoplemaking, p. 30.[24] Satir, Making Contact, “Paying attention to words” section. [25] Satir, Peoplemaking , p. 16.[26] Ibid., p. 42.[27] Satir, Making Contact, “Paying attention to words” section. [28] Satir, Conjoint Family Therapy, p. 60.[29] Ibid., p. 57.[30] Ibid., p. 46.[31] Ibid., p. 50.[32] Ibid., p. 32.[33]Thomas Hayden, “A Sense of Self,” Newsweek, Fall/Winter 2000, p.57-62.[34] http://www.webster.edu/~woolflm/satir.html[35] Satir, Making Contact, “Using the senses” section. [36] Satir, Conjoint Family Therapy, p. 53-54.[37] Virginia Satir, New Peoplemaking (Mountain View, CA: Science & Behavior Books, 1988), p. 318.[38] Satir, Conjoint Family Therapy, p. 11.[39] Ibid., Back cover.[40] Virginia Satir, Your Many Faces (Berkeley, CA: Celestial Arts, 1978), “The Theater of the Inside” chapter.[41] Ibid., “Breaking Out of Your Emotional Jail” chapter.[42] Satir, Making Contact, “Discovering Old Rules” section. [43] Satir, Your Many Faces, “Looking with New Eyes – Taking New Risks” chapter.[44] Satir, Peoplemaking, p. 303.[45] Ibid., p. 298.[46] 例:基督教宣道会辅导成长中心举办,梁国良先生主领,「『家庭如何塑造人』夫妇成长工作坊(基础)」,2007年7月23日(http://www.cmasshk.org/web_elderly/pgcc/APG-TC-009-07.pdf)[47] http://www.webster.edu/~woolflm/satir.html[48] Satir, New Peoplemaking, p. 334-338.[49] Ibid., p. 338-339.
分享於:http://blog.sina.com.cn/s/blog_c036712e0102v44y.html